真实事件改编,堪比恐怖片,第一集就这么“大尺度”,牛啊
国产剧,一集让Sir心提到嗓子眼。
嚎叫,挣扎,一路鲜血淋漓,甚至吐出体内的器官碎片,死状惨烈。
中邪?下蛊?
这堪比恐怖片的画面是真实发生的事。
不敢想。
更不敢想的是,有一群人竟然还要冲上去:
《埃博拉前线》
埃博拉,一种让人闻之色变的病毒。
致死率高,达到90%。
而且发病起来极其痛苦可怖,感染的2天至3周内,陆续出现发烧、头痛、呕吐、腹泻等症状,之后内外出血,脏器受损,最后死于中风,心肌梗塞、休克或器官衰竭。
2014年,西非多国发生埃博拉疫情,造成了近三万人感染,一万多人死亡的惨剧。
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
在狙击这场疫情蔓延的恶战中,有一支来自中国的援非医疗队。
我们平常理解的医生,在医院治病救人。
但他们。
要亲自上战场,才能把人救出来。
01
埃博拉最早出现在非洲埃博拉河附近,是一种丝状病毒,人畜共患,多出现在灵长类动物身上,以体液的方式传播。
上世纪70年代至今,它已经在非洲爆发过多次,每一次都是成百上千的人死去。
而且这些还只是官方统计的数据,西非地区由于常年战乱和动荡,未纳入统计的病例,可能还有更多。
在2014年之前。
埃博拉,没有疫苗,没有特效药。
换言之,医护人员感染这个病,就只能听天由命。
中国援非医疗队赶上的那次西非埃博拉,是史上最大的一次埃博拉疫情爆发。
也是埃博拉第一次成为“流行病”,被世卫组织宣布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埃博拉前线》把故事放在一个虚构的国家,卡巴利亚。
这里地处热带,人口稠密,但社会发展,经济水平,都处在较低的水准,尤其是,国内还有战乱和反政府武装盘踞。
医疗卫生不得不依靠国际援助。
2014年夏,中卡友好医院的传染病专家郑书鹏(罗晋 饰),正在为归国做准备。
这一天,风和日丽,和往常一样。
他和同事一起外出采买物资,准备当天晚上包饺子吃。
就在这时,收到了紧急通知。
医院里十八床新来一位急诊病人。
因为高烧,抽搐,刚刚在ICU抢救时,大出血死掉了。
这个从发病到死亡的速度,这种临床反应的惨烈,引起了这位传染病专家的高度警惕。
太像了。
果然,当他拿着数据,在卡巴利亚的病毒实验室完成检测后,结果迅速验证了他的猜测——埃博拉。
病毒固然凶险。
更可怕的,是你无法预测它会演变成什么样的浩劫。
不像今天我们习惯了疫情常态化。
在2014年,西非,一切都在为病毒肆虐埋下伏笔。
比如,当地人民表达情感的方式是见面拥抱,哪怕知道有风险,但也不好严词拒绝。
更大的隐患,是当地丧葬习俗。
一个人去世后。
亲友会围绕亲人的遗体,亲吻,告别。
不少部落的传统葬礼有清洗、触摸和亲吻遗体等习俗,寄以他们对亲人往生极乐的祝愿。
但,所有对埃博拉病毒的研究都表明:
患者体内的埃博拉病毒在患者过世之后传染力最强。
于这些西非国家的百姓来说,越办葬礼,感染人越多,很容易就恶性循环。
而习惯、习俗,都比不上一点。
社会穷困。
西非国家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水平的不足,也极大影响了防疫的效果。
比如,老百姓因为担心生活用水不够,而不忍心洗手的现实。
对于一群饭都吃不饱的人来说,讲防疫,是奢侈的。
更别说国家的动荡,地区的封锁,贫困的加剧。
如果埃博拉是一颗火星,那像卡巴利亚这种西非国家,就是干柴加汽油。
几乎是一点就爆。
正因为这些原因,当郑书鹏返回医院时,情况毫无例外地已经开始恶化
不仅十八床病人的家属,不知所踪。
而且包括他的好友,中卡友好医院的外科主任盖斯姆在内的六名卡方的医护人员,全部中招。
甚至,在十八床病患的密接人群里,还有一位中国援非医疗队的护士。
但这还只是医院内。
更危险的来自院外。
对被查出携带埃博拉病毒的十八床病人的了解,只有简单的病历信息。
他从哪里来?平时和哪些人在一起?求医的路上和哪些人有过接触?
在当时的条件下,甚至没有做流行病学调查的可能。
摆在郑书鹏和中国援非医疗队面前的难题中,最忧心的是:
在十八床死亡前,埃博拉是不是,已经流行开来。
那就先别想遏制病毒,保护自己似乎才是首要选择。
这些根据真实历史改变的情节。
让《埃博拉前线》的前两集,危机拉满。
02
可在疫情爆发之初,剧中似乎出现了一个矛盾的情节。
明明卡巴利亚的政府已经全国通报埃博拉疫情,让所有人都引起重视,中国援卡医疗队已经进入了战备状态。
可为什么,大街上,楼道里,甚至是医院中。
大部分人还是没有戴口罩,没做防护,甚至没有太多紧张的氛围?
大家该干嘛干嘛。
尤其是,被隔离的盖斯姆医生,还走出病房,与栅栏外的中国朋友交流?
在采访中,导演杨文军解释,这是对真实的还原。
我们经历了新冠,所以大家的概念里面都会防护得好好的,每个人口罩、手套都很严谨,其实在 2014 年埃博拉疫情爆发的时候,很多人没有意识到那么可怕, 所以很多人也没有那么严格的防护,所以我们也在真实和观众的观感之间在徘徊,这场戏明明已经有感染者到医院了,还不戴口罩,不戴手套,其实就是后知后觉的。
真实历史上,一方面西非当时没有那么多的医疗物资;第二,埃博拉病毒是通过接触传播,而不是通过飞沫传播,所以当疑似感染的医生面对来探望他的朋友,不一定要把自己从头到脚防护得一丝不露。
没有意识到。
对,即便是专业的医护人员,在他们的认知里,距离上一次埃博拉疫情的小爆发,也已经是其他国家很多年前的事情了。
因此,在剧中,对疫情的重视和防控,也是随着情况变化,逐渐加深的。
但难免有意外。
一场戏。
中国医疗队里,大大咧咧的检验科主任谢云虎(刘天佐 饰),在发现自己偶然触碰到盖斯姆碰到过的铁丝网后,脸色都变了。
随后就把自己主动关在了房间里,跟自己的家人通报,然后等候命运审判。
虽然埃博拉是否能通过空气传播还存在争议。
但即使只靠体液传播,这种接触已经担上了风险。
恐惧,是抗疫的第一道坎。
而在《埃博拉前线》里,医护人员的恐惧,几乎就没有停下过。
得知埃博拉爆发时,不安,踱步,后退,惶恐。
尤其是,对于客死他乡的恐惧。
但这些还属于情绪上的。
还有医护人员面临的生死考验。
预告片的例子,当一个重病患者,直接朝你的防护面罩上,喷出了他的血浆和脏器碎片时。
大部分情况下,第一次,人是会懵掉的。
因为那层薄薄的护罩外,就是极高浓度的埃博拉病毒。
你与死亡之间的距离,无法估测。
那怎么办?
《埃博拉前线》并没有把英雄等同于牺牲精神。
英雄的选择,也是出自于平常人心。
在第一集就借郑书鹏的口说了出来:作为一个医生,要接诊规范化。
抗击疫情,靠的绝不只是医护人员个人英雄式的舍生忘死。
依靠的,是严格规范化的流程、措施,完善的医护和防控体系。
但这条防线在坚固,也有破防的点——人的心,毕竟是软的。
预告片里的一个镜头。
支援卡巴利亚的医生何东(章涛 饰),路遇车祸,面对需要救援的人,即使这里正在爆发埃博拉疫情,他还是毅然决然摘下口罩,给对方做人工呼吸。
医生面对需要救助的人时,还是会忍不住,以身犯险。
这不可置信的举动,都是改编自几十年对非援助中的真实经历。
03
在Sir看来,《埃博拉前线》最难能可贵的,不是还原了惊险的灾难情节。
而是展现了什么是国产行业剧该有的专业度。
立足于真实。
剧中郑书鹏的原型人物之一,是中国第23批援几内亚医疗队队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曹广先生。
很多剧情,取材自他的真实经历。
比如,郑书鹏的非洲好友,中卡友好医院的主任盖斯姆。
这个名字就是来自曹广医生在几内亚医院的搭档。
这位医生,和剧中一样曾在中国长期学习,学成回国后在家乡做贡献,并主动要求来中国援建的医院和中国援非医疗队做交流,提升技术。
因此与曹广医生成为搭档。
但同样,在2014年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因感染埃博拉去世。
以及前文所说的十八床。
曹广医生在支援几内亚时期,第一个死掉的埃博拉病人,就是十八床。
第一集检测病毒时,郑书鹏全副武装地进入的P4实验室。
就是剧组人员几乎按照真实实验室的图纸上搭建的。
不仅是一比一还原。
更是请来专家,如第一批援非抗埃检测队队长,现中山大学华南生物安全实验室(筹)主任、中山医学院副院长、教授钱军 ,和2014年国家首批派出援非抗埃的9名公共卫生专家之一刘林娜 研究员全程指导。
从怎样穿戴防护服,到进出实验室的规范,操作步骤。
每一步,都尽可能地做到了真实。
所以,才能在剧中展现出让观众认可的“敬畏感 ”。
而这些,可能只是剧中几分钟的镜头,但背后,是对医护人员专业性的尊重。
因为真实,永远有最强的说服力。
但更打动人的,其实是剧中的一句台词。
领队的王队长随口提了一句,中国援非医疗队,援非已经五十年。
突然让Sir有些惊讶:
居然已经这么久了?
还有更久的,中国与非洲的交流中,对非洲的医疗援助,已经有着近六十年的默默耕耘。
近六十年来,有一批批医生在主流视线外,默默耕耘在遥远的非洲大陆,为中非友谊、交流做着贡献。
他们不仅帮助了当地百姓,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他们奉献青春,挥洒汗水,甚至是献出生命。
2014年为了支援非洲抗击埃博拉的行动,中国动用了超过600名医务人员,向13个非洲国家提供了4轮价值约7.5亿人民币的援助。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卫生领域最大的一次援外行动。
但其中的细节,并不为大众所熟知,甚至可能有好事者会好奇,这些援助的代价和意义。
Sir只说一点。
中国在2020年抗击新冠所做出的各项有效决策背后,有很多都是从抗击埃博拉疫情中积累的经验。
小到防疫措施,大到疫苗研制。
某种程度上,它不仅在拯救非洲百姓,更是在帮助我们自己。
2015年,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援非医疗队集体获得了感动中国2014年度特别致敬。
6年后,《埃博拉前线》作为首部展现抗击埃博拉疫情的作品成功上线。
这一切,在疫情依旧方兴未艾的当下更加有意义:
疫情中,我们见过了太多在危难时挺身而出的英雄故事。
但这部剧告诉我们。
早在疫情之前,就已经一代又一代,在看不见地方。
为后人架好桥,铺好路。
他们也值得掌声。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吉尔莫的陀螺
了解非洲,不妨看看《埃博拉前线》
12月8日,由罗晋与毛晓彤领衔主演的《埃博拉前线》终于在腾讯视频上线。
《埃博拉前线》横版群像
其中,中国医生郑书鹏(罗晋饰)为了调查埃博拉疫情在卡巴利亚暴发的原因,独自闯入卡巴利亚首例埃博拉病毒确诊患者来源地桑宜村;而华裔记者何欢(毛晓彤饰)得知钻石掮客来到桑宜村后,也来此调查钻石走私的真相,却深陷埃博拉疫情和黑钻石走私武装分子的泥沼之中。
拯救生命与钻石走私的生死、爱情、战争交织的双“线”并行,吊足了观众的口味。除此之外,其悬疑化的剧情、极具电影质感的画面更让这部剧自播出开始就好评不断。
第一集开头,不明房间里的录音机里的儿歌正悠扬辗转地唱着,画面一转却切换到海上防卫队持枪侦察的视角的幽灵船。此时仅仅是开局2分钟左右,而船上横躺着流血的多具尸体就暗示着这件事并不简单。
为了契合埃博拉病毒的凶险程度,整部剧集中有大量反转与铺垫,观众在观看剧情时,充斥着紧张感与压迫感——这也是《埃博拉前线》通过剧情、画面给予观众的共鸣感。
比如,当第一位埃博拉患者“18号床”出现时,反转就发生了——原本欢乐的聚会氛围被打破,患者由于病重短时间内离世,多名医护人员被隔离、相继死亡后,我们才惊觉,原来之前所有的与好友合照、庆祝生日都是为他们的离开作铺垫。
盖斯姆医生,因感染埃博拉病毒不幸离世。
这并非只是为了让观众感伤医护人员的离世,而是从一开始就点明主题:危险级别极高的埃博拉病毒,出现在医护人员不足、医疗设施有限的非洲医院里,人类——哪怕是救死扶伤的医生——在它面前,也依然渺小和无助。
尽管目前才播出7集,但这部由无数的精良细节交织出的好作品,让网友们催更连连,更评价道:“又刺激又燃!”“好剧就是从开局2分钟就吸引到了我”、“20分钟内就出现了死者,这是电影的节奏。”
刻画埃博拉疫情来临时
恐惧与勇敢并存的人性
想要看懂《埃博拉前线》,我们首先应该要了解什么是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十分罕见,但致死性极高,死亡率在50%-90%,最快感染者可在24小时内死亡。感染者可能出现的症状包括:发烧、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等。有些感染者的呕吐物里都夹杂了血水和脏器碎片,严重者甚至会全身融化,成为一具“血尸”。
在传染病评估中,埃博拉的生物安全等级为四级,而我们熟知的艾滋病、SARS、新冠病毒,分别为二级、三级、三级。
由此可见,埃博拉病毒的凶险程度以及治疗难度远远超过既往认知。
但从已播出剧集以及预告来看,除必要情节展现出“18号床”急性发病的情况外,整部剧集几乎避免大量血腥以及过度猎奇的视角,反而通过“人的反应”来表现埃博拉病毒的恐怖之处。
斯宾塞实验室里,郑书鹏面色凝重。
比如,通过整个医疗队队员的面容忧虑与心思凝重,郑书鹏(罗晋饰)进入P4级别病毒实验室进行病毒检验过程的层层防护,以及白板上记录的接触“18号床”患者的医护人员,一位接着一位、相继发病并死亡等,间接地将埃博拉病毒的凶猛暴露无疑。
除此之外,整部剧也着重刻画医生群像的人性——也许出自各自责任的考量,他们产生不同的下意识反应,但随着剧情推进,观众会逐渐理解到这一心理层次的变化。
比如,一出场便自带“洁癖”的郑书鹏指责老盖不该跟病人拥抱,指责老谢不该摸医院的百叶窗以及被市场里的非洲摊贩拉去拥抱后立马消毒等行为,都让人觉得他有些不近人情。但当老盖因为感染埃博拉即将离世时,他为了不让老盖死亡时感到孤单,选择将其拥入怀中。而且进入桑宜村之后,得知一位村民无法自主排尿,“洁癖”的他选择用嘴为患者进行人工导尿。
我们不难发现,作为医生,郑书鹏的“洁癖”是真的,但医者仁心亦是毋庸置疑的。
同样地,谢云虎在发觉自己不小心接触了老盖曾触摸过的防护栏网之后,深感恐惧与不安,立马将自己隔离在房间。但当他确认未被感染后,明明自己有回国陪伴妻子与孩子的机会,却毅然决然地选择和战友们一起共同对抗埃博拉疫情。
不仅如此,在刚刚更新的第七集中,一对非洲夫妻将被埃博拉感染的唯一的孩子带进中卡友好医院,请求冯刚进行治疗。但由于此时院内设施并不完善,盲目接诊埃博拉患者会让整个医疗队都处于巨大风险之中。因此,冯刚只能选择拒绝这对夫妻。
这看起来似乎与我们常理解的“医生甘于奉献”背道而驰,颇有“退缩与自私”的嫌疑,但是如果我们站在冯刚的角度来看,“一个也不能少,全部带回”是他对国家以及上级领导的承诺,也是我们中国国家以及国民对于援外医疗队的祝愿与期盼。况且,在医疗条件相对有限的非洲,在强大的埃博拉病毒面前,只有做好医疗队员防护的万无一失才是进行当地患者救治的重要方式。
而何东在救助车祸中的疑似埃博拉患者时,也曾恐惧与害怕,但他最终不顾危险,给患者做嘴对嘴人工呼吸急救。当时他脑海中只有一句话:“我只想救他。”这又是在理念和理性之中做出的抉择,也是融化在医生血液里的职业道德。
这一次次关于人性的刻画,将作为医生,身处异国第一次接触埃博拉疫情时候的勇气、恐惧、退缩、再到坚决等复杂而又细腻的情绪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而这一系列立体、丰富的医生群像也让这部作品更拥有辐射力和穿透力。
三年磨一剑
寻求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平衡
这部剧之所以能让观众有亲身经历的感受,离不开整个团队的精良制作。
观看《埃博拉前线》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剧中所展示的,无论是医院内景、医生宿舍,还是周围外景和专业的P3、P4实验室,甚至是土色偏黄的“桑宜村”都让人感受到浓烈艳丽的非洲自然风貌与民俗色彩。
尽管是模拟布景,但依然能感受到浓烈的非洲色彩。
这部剧之所以能让观众感受到“身临其境”,离不开制作团队对大量外籍演员的使用,以及主创团队通过美术场景、造型、道具、光线等一系列进行的模拟。而这一切的创作基础,都来自于主创团队去非洲实地进行的深入调研。
对医疗卫生领域专家和亲历者进行几百小时的采访素材和近千万字的采访记录,是这部剧让观众产生共鸣感与信任感的基础,而立足于生活之上的艺术的创作更能让整部剧锦上添花。
总导演杨文军表示,他也曾试图在生活与艺术之间找一个平衡。
记者何欢(毛晓彤饰)假扮医生第一次进入桑宜村时,戴口罩的方式十分不专业,鼻子处都没有捏紧,而后穿戴防护服时,更是出现了防护服破损、穿脱规范不正确等问题——这些细节猛一看,是“疏漏”,但恰好符合记者何欢假扮医生的人物形象。
身处桑宜村的医生郑书鹏(罗晋饰)与记者何欢(毛晓彤饰)。
这些细节,让观众沉迷于剧中“真假医生”男女主角相遇时的欢乐之余,也不免要为这位“假记者”接下来该如何面对钻石走私团伙等黑恶势力捏一把汗。
此外,剧中人物也都有对应的原型。比如剧中人物郑书鹏原型之一,就是来自北京安贞医院的普外科医生曹广。不仅如此,剧中的非洲医生盖斯姆,现实中正是曹广医生在几内亚援助时的搭档。而且,如同剧情发展,盖斯姆医生最终因感染埃博拉病毒不幸去世。
观影《埃博拉前线》时,曹广医生一度触景生情,接受采访时也一度哽咽。他表示:“作为亲历者,我都有点不敢看。比如,我的编号是3481,剧里是3281。可能对于观众来说,18号床和10号床没有区别,但这个数字对我来说是‘非常敏感’的。”
剧中的18号床。
将“事件真实”与“艺术创作”完美结合才能产出优秀的影视作品。就如同总导演杨文军提到的“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平衡”,艺术创作从来不能脱离生活现实而独立存在,否则剧情是晦涩的,人物也是单调的。而《埃博拉前线》通过在再现的非洲生活场景中,进行援非医疗队的核心原型的尽力呈现,以及大量来源于生活本身的素材,让观众既能从第一视角出发,充分体会剧中人物的所思、所感与所为,还能借助影视画面实现亲临非洲土地之上的穿越感。
既是大国风范
也是最单纯的医者仁心
不难从前期调研、剧本写作到演员演绎等每一个环节,看出《埃博拉前线》主创团队为其注入的满满诚意。不仅如此,作为“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作品创作展播剧目”,也是国家广电总局2020年度重点电视剧项目之一,《埃博拉前线》也旨在通过抗击埃博拉疫情这一核心事件原型,展现出了我国的“大国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以及通过中国医疗队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依然成功遏制病毒蔓延的事迹,再次从医疗角度体现什么是中国效率与中国速度。
就像剧中的一句台词:“我们与疫情之间,只有一艘航班的距离。”《埃博拉前线》这部剧不仅仅只是展现抗击埃博拉病毒的凶险,更要让人们思考在无法预料的灾难来临前,什么才是世界各国之间以及全人类之间正确的御敌方式。
这部剧结尾选用了一首诗:“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由此看来,这里的“土地”有两解。一是国家层面,中国向非派出援助医疗队,是深知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然形成,保护非洲土地,亦是保护中国的土地;“大国风范”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包容。二是如同我们国家的缩影,中国医疗队员在非洲当地尽心尽力、不畏危险救治病人,既是出于医生的责任,也是出于人类善良的本能,由己及彼地跨越国界与人种,去爱非洲土地上的所有人。
✎作者 | 杜倩
✎排版 | 罗笙
✎校对 | 黄思韵
封面选自《埃博拉前线》剧照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埃博拉前线》:罗晋演的主角有原型,去世的几内亚医生叫盖斯姆
在西非卡巴利亚,恐怖的埃博拉病毒袭来,卡巴利亚首席埃博拉专家感染病毒身亡。援非的中国医生、传染病专家郑书鹏在中卡友好医院工作,院内的多名医护人员因为接触和抢救埃博拉患者,被传染后去世,包括曾留学中国的盖斯姆医生。
埃博拉病毒
卡巴利亚政府宣布首席埃博拉专家感染病毒身亡
盖斯姆医生
在严峻的疫情面前,即将回国的郑书鹏毅然决定留下了,深入到反政府武装控制的病毒来源地,与假扮无国界医生的记者何欢会合在一起。中国派出的医疗队来到卡巴利亚,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抗疫战斗——电视剧《埃博拉前线》汇集了中国援非六十年的医护人员故事,上演了一部西非抗疫大剧。
中国专家郑书鹏
记者何欢
据了解,《埃博拉前线》的很多人物都有原型。罗晋扮演的男主角郑书鹏的原型之一,是中国第23批援助几内亚医疗队队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曹广,他在2012—2014年在非洲几内亚工作。
男主角郑书鹏的原型之一曹广医生
曹广回忆:剧中的第一个埃博拉患者的病床是18号,他在几内亚时第一个去世的埃博拉病人也是第18床的。剧中留学中国多年的非洲医生盖斯姆与郑书鹏亲密无间,而曹广在几内亚的医生搭档就叫盖斯姆,他由几内亚公派到中国学医十年,从未回过家。2010年,盖斯姆从中国学成归国,2014年因为感染埃博拉去世。
埃博拉病毒1976年发源于刚果(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区,《埃博拉前线》中的疫情发生在西非。与之对应的是2014年,埃博拉病毒疫情在西非的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几内亚等国大规模爆发。在《埃博拉前线》中,卡巴利亚首席埃博拉专家感染埃博拉身亡,他的原型大概是塞拉利昂首席埃博拉专家。
何欢与无国界医生在一起
毛晓彤在《埃博拉前线》中扮演了泛非通讯组织《全球视界》记者何欢,她奉命前往卡巴利亚,假扮无国界医生,来到反政府武装控制的地区展开调查。无国界医生是全球最大的独立医疗救援组织之一,由来自全世界的医护人员自愿参加医疗救援工作。
真实事件改编,堪比恐怖片,第一集就这么“大尺度”,牛啊
国产剧,一集让Sir心提到嗓子眼。
嚎叫,挣扎,一路鲜血淋漓,甚至吐出体内的器官碎片,死状惨烈。
中邪?下蛊?
这堪比恐怖片的画面是真实发生的事。
不敢想。
更不敢想的是,有一群人竟然还要冲上去:
《埃博拉前线》
埃博拉,一种让人闻之色变的病毒。
致死率高,达到90%。
而且发病起来极其痛苦可怖,感染的2天至3周内,陆续出现发烧、头痛、呕吐、腹泻等症状,之后内外出血,脏器受损,最后死于中风,心肌梗塞、休克或器官衰竭。
2014年,西非多国发生埃博拉疫情,造成了近三万人感染,一万多人死亡的惨剧。
很多人可能还不知道。
在狙击这场疫情蔓延的恶战中,有一支来自中国的援非医疗队。
我们平常理解的医生,在医院治病救人。
但他们。
要亲自上战场,才能把人救出来。
01
埃博拉最早出现在非洲埃博拉河附近,是一种丝状病毒,人畜共患,多出现在灵长类动物身上,以体液的方式传播。
上世纪70年代至今,它已经在非洲爆发过多次,每一次都是成百上千的人死去。
而且这些还只是官方统计的数据,西非地区由于常年战乱和动荡,未纳入统计的病例,可能还有更多。
在2014年之前。
埃博拉,没有疫苗,没有特效药。
换言之,医护人员感染这个病,就只能听天由命。
中国援非医疗队赶上的那次西非埃博拉,是史上最大的一次埃博拉疫情爆发。
也是埃博拉第一次成为“流行病”,被世卫组织宣布为“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埃博拉前线》把故事放在一个虚构的国家,卡巴利亚。
这里地处热带,人口稠密,但社会发展,经济水平,都处在较低的水准,尤其是,国内还有战乱和反政府武装盘踞。
医疗卫生不得不依靠国际援助。
2014年夏,中卡友好医院的传染病专家郑书鹏(罗晋 饰),正在为归国做准备。
这一天,风和日丽,和往常一样。
他和同事一起外出采买物资,准备当天晚上包饺子吃。
就在这时,收到了紧急通知。
医院里十八床新来一位急诊病人。
因为高烧,抽搐,刚刚在ICU抢救时,大出血死掉了。
这个从发病到死亡的速度,这种临床反应的惨烈,引起了这位传染病专家的高度警惕。
太像了。
果然,当他拿着数据,在卡巴利亚的病毒实验室完成检测后,结果迅速验证了他的猜测——埃博拉。
病毒固然凶险。
更可怕的,是你无法预测它会演变成什么样的浩劫。
不像今天我们习惯了疫情常态化。
在2014年,西非,一切都在为病毒肆虐埋下伏笔。
比如,当地人民表达情感的方式是见面拥抱,哪怕知道有风险,但也不好严词拒绝。
更大的隐患,是当地丧葬习俗。
一个人去世后。
亲友会围绕亲人的遗体,亲吻,告别。
不少部落的传统葬礼有清洗、触摸和亲吻遗体等习俗,寄以他们对亲人往生极乐的祝愿。
但,所有对埃博拉病毒的研究都表明:
患者体内的埃博拉病毒在患者过世之后传染力最强。
于这些西非国家的百姓来说,越办葬礼,感染人越多,很容易就恶性循环。
而习惯、习俗,都比不上一点。
社会穷困。
西非国家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水平的不足,也极大影响了防疫的效果。
比如,老百姓因为担心生活用水不够,而不忍心洗手的现实。
对于一群饭都吃不饱的人来说,讲防疫,是奢侈的。
更别说国家的动荡,地区的封锁,贫困的加剧。
如果埃博拉是一颗火星,那像卡巴利亚这种西非国家,就是干柴加汽油。
几乎是一点就爆。
正因为这些原因,当郑书鹏返回医院时,情况毫无例外地已经开始恶化
不仅十八床病人的家属,不知所踪。
而且包括他的好友,中卡友好医院的外科主任盖斯姆在内的六名卡方的医护人员,全部中招。
甚至,在十八床病患的密接人群里,还有一位中国援非医疗队的护士。
但这还只是医院内。
更危险的来自院外。
对被查出携带埃博拉病毒的十八床病人的了解,只有简单的病历信息。
他从哪里来?平时和哪些人在一起?求医的路上和哪些人有过接触?
在当时的条件下,甚至没有做流行病学调查的可能。
摆在郑书鹏和中国援非医疗队面前的难题中,最忧心的是:
在十八床死亡前,埃博拉是不是,已经流行开来。
那就先别想遏制病毒,保护自己似乎才是首要选择。
这些根据真实历史改变的情节。
让《埃博拉前线》的前两集,危机拉满。
02
可在疫情爆发之初,剧中似乎出现了一个矛盾的情节。
明明卡巴利亚的政府已经全国通报埃博拉疫情,让所有人都引起重视,中国援卡医疗队已经进入了战备状态。
可为什么,大街上,楼道里,甚至是医院中。
大部分人还是没有戴口罩,没做防护,甚至没有太多紧张的氛围?
大家该干嘛干嘛。
尤其是,被隔离的盖斯姆医生,还走出病房,与栅栏外的中国朋友交流?
在采访中,导演杨文军解释,这是对真实的还原。
我们经历了新冠,所以大家的概念里面都会防护得好好的,每个人口罩、手套都很严谨,其实在 2014 年埃博拉疫情爆发的时候,很多人没有意识到那么可怕, 所以很多人也没有那么严格的防护,所以我们也在真实和观众的观感之间在徘徊,这场戏明明已经有感染者到医院了,还不戴口罩,不戴手套,其实就是后知后觉的。
真实历史上,一方面西非当时没有那么多的医疗物资;第二,埃博拉病毒是通过接触传播,而不是通过飞沫传播,所以当疑似感染的医生面对来探望他的朋友,不一定要把自己从头到脚防护得一丝不露。
没有意识到。
对,即便是专业的医护人员,在他们的认知里,距离上一次埃博拉疫情的小爆发,也已经是其他国家很多年前的事情了。
因此,在剧中,对疫情的重视和防控,也是随着情况变化,逐渐加深的。
但难免有意外。
一场戏。
中国医疗队里,大大咧咧的检验科主任谢云虎(刘天佐 饰),在发现自己偶然触碰到盖斯姆碰到过的铁丝网后,脸色都变了。
随后就把自己主动关在了房间里,跟自己的家人通报,然后等候命运审判。
虽然埃博拉是否能通过空气传播还存在争议。
但即使只靠体液传播,这种接触已经担上了风险。
恐惧,是抗疫的第一道坎。
而在《埃博拉前线》里,医护人员的恐惧,几乎就没有停下过。
得知埃博拉爆发时,不安,踱步,后退,惶恐。
尤其是,对于客死他乡的恐惧。
但这些还属于情绪上的。
还有医护人员面临的生死考验。
预告片的例子,当一个重病患者,直接朝你的防护面罩上,喷出了他的血浆和脏器碎片时。
大部分情况下,第一次,人是会懵掉的。
因为那层薄薄的护罩外,就是极高浓度的埃博拉病毒。
你与死亡之间的距离,无法估测。
那怎么办?
《埃博拉前线》并没有把英雄等同于牺牲精神。
英雄的选择,也是出自于平常人心。
在第一集就借郑书鹏的口说了出来:作为一个医生,要接诊规范化。
抗击疫情,靠的绝不只是医护人员个人英雄式的舍生忘死。
依靠的,是严格规范化的流程、措施,完善的医护和防控体系。
但这条防线在坚固,也有破防的点——人的心,毕竟是软的。
预告片里的一个镜头。
支援卡巴利亚的医生何东(章涛 饰),路遇车祸,面对需要救援的人,即使这里正在爆发埃博拉疫情,他还是毅然决然摘下口罩,给对方做人工呼吸。
医生面对需要救助的人时,还是会忍不住,以身犯险。
这不可置信的举动,都是改编自几十年对非援助中的真实经历。
03
在Sir看来,《埃博拉前线》最难能可贵的,不是还原了惊险的灾难情节。
而是展现了什么是国产行业剧该有的专业度。
立足于真实。
剧中郑书鹏的原型人物之一,是中国第23批援几内亚医疗队队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曹广先生。
很多剧情,取材自他的真实经历。
比如,郑书鹏的非洲好友,中卡友好医院的主任盖斯姆。
这个名字就是来自曹广医生在几内亚医院的搭档。
这位医生,和剧中一样曾在中国长期学习,学成回国后在家乡做贡献,并主动要求来中国援建的医院和中国援非医疗队做交流,提升技术。
因此与曹广医生成为搭档。
但同样,在2014年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因感染埃博拉去世。
以及前文所说的十八床。
曹广医生在支援几内亚时期,第一个死掉的埃博拉病人,就是十八床。
第一集检测病毒时,郑书鹏全副武装地进入的P4实验室。
就是剧组人员几乎按照真实实验室的图纸上搭建的。
不仅是一比一还原。
更是请来专家,如第一批援非抗埃检测队队长,现中山大学华南生物安全实验室(筹)主任、中山医学院副院长、教授钱军 ,和2014年国家首批派出援非抗埃的9名公共卫生专家之一刘林娜 研究员全程指导。
从怎样穿戴防护服,到进出实验室的规范,操作步骤。
每一步,都尽可能地做到了真实。
所以,才能在剧中展现出让观众认可的“敬畏感 ”。
而这些,可能只是剧中几分钟的镜头,但背后,是对医护人员专业性的尊重。
因为真实,永远有最强的说服力。
但更打动人的,其实是剧中的一句台词。
领队的王队长随口提了一句,中国援非医疗队,援非已经五十年。
突然让Sir有些惊讶:
居然已经这么久了?
还有更久的,中国与非洲的交流中,对非洲的医疗援助,已经有着近六十年的默默耕耘。
近六十年来,有一批批医生在主流视线外,默默耕耘在遥远的非洲大陆,为中非友谊、交流做着贡献。
他们不仅帮助了当地百姓,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和文化,他们奉献青春,挥洒汗水,甚至是献出生命。
2014年为了支援非洲抗击埃博拉的行动,中国动用了超过600名医务人员,向13个非洲国家提供了4轮价值约7.5亿人民币的援助。
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卫生领域最大的一次援外行动。
但其中的细节,并不为大众所熟知,甚至可能有好事者会好奇,这些援助的代价和意义。
Sir只说一点。
中国在2020年抗击新冠所做出的各项有效决策背后,有很多都是从抗击埃博拉疫情中积累的经验。
小到防疫措施,大到疫苗研制。
某种程度上,它不仅在拯救非洲百姓,更是在帮助我们自己。
2015年,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援非医疗队集体获得了感动中国2014年度特别致敬。
6年后,《埃博拉前线》作为首部展现抗击埃博拉疫情的作品成功上线。
这一切,在疫情依旧方兴未艾的当下更加有意义:
疫情中,我们见过了太多在危难时挺身而出的英雄故事。
但这部剧告诉我们。
早在疫情之前,就已经一代又一代,在看不见地方。
为后人架好桥,铺好路。
他们也值得掌声。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吉尔莫的陀螺
了解非洲,不妨看看《埃博拉前线》
12月8日,由罗晋与毛晓彤领衔主演的《埃博拉前线》终于在腾讯视频上线。
《埃博拉前线》横版群像
其中,中国医生郑书鹏(罗晋饰)为了调查埃博拉疫情在卡巴利亚暴发的原因,独自闯入卡巴利亚首例埃博拉病毒确诊患者来源地桑宜村;而华裔记者何欢(毛晓彤饰)得知钻石掮客来到桑宜村后,也来此调查钻石走私的真相,却深陷埃博拉疫情和黑钻石走私武装分子的泥沼之中。
拯救生命与钻石走私的生死、爱情、战争交织的双“线”并行,吊足了观众的口味。除此之外,其悬疑化的剧情、极具电影质感的画面更让这部剧自播出开始就好评不断。
第一集开头,不明房间里的录音机里的儿歌正悠扬辗转地唱着,画面一转却切换到海上防卫队持枪侦察的视角的幽灵船。此时仅仅是开局2分钟左右,而船上横躺着流血的多具尸体就暗示着这件事并不简单。
为了契合埃博拉病毒的凶险程度,整部剧集中有大量反转与铺垫,观众在观看剧情时,充斥着紧张感与压迫感——这也是《埃博拉前线》通过剧情、画面给予观众的共鸣感。
比如,当第一位埃博拉患者“18号床”出现时,反转就发生了——原本欢乐的聚会氛围被打破,患者由于病重短时间内离世,多名医护人员被隔离、相继死亡后,我们才惊觉,原来之前所有的与好友合照、庆祝生日都是为他们的离开作铺垫。
盖斯姆医生,因感染埃博拉病毒不幸离世。
这并非只是为了让观众感伤医护人员的离世,而是从一开始就点明主题:危险级别极高的埃博拉病毒,出现在医护人员不足、医疗设施有限的非洲医院里,人类——哪怕是救死扶伤的医生——在它面前,也依然渺小和无助。
尽管目前才播出7集,但这部由无数的精良细节交织出的好作品,让网友们催更连连,更评价道:“又刺激又燃!”“好剧就是从开局2分钟就吸引到了我”、“20分钟内就出现了死者,这是电影的节奏。”
刻画埃博拉疫情来临时
恐惧与勇敢并存的人性
想要看懂《埃博拉前线》,我们首先应该要了解什么是埃博拉病毒。
埃博拉病毒十分罕见,但致死性极高,死亡率在50%-90%,最快感染者可在24小时内死亡。感染者可能出现的症状包括:发烧、恶心、呕吐、腹泻、肤色改变、全身酸痛、体内出血、体外出血等。有些感染者的呕吐物里都夹杂了血水和脏器碎片,严重者甚至会全身融化,成为一具“血尸”。
在传染病评估中,埃博拉的生物安全等级为四级,而我们熟知的艾滋病、SARS、新冠病毒,分别为二级、三级、三级。
由此可见,埃博拉病毒的凶险程度以及治疗难度远远超过既往认知。
但从已播出剧集以及预告来看,除必要情节展现出“18号床”急性发病的情况外,整部剧集几乎避免大量血腥以及过度猎奇的视角,反而通过“人的反应”来表现埃博拉病毒的恐怖之处。
斯宾塞实验室里,郑书鹏面色凝重。
比如,通过整个医疗队队员的面容忧虑与心思凝重,郑书鹏(罗晋饰)进入P4级别病毒实验室进行病毒检验过程的层层防护,以及白板上记录的接触“18号床”患者的医护人员,一位接着一位、相继发病并死亡等,间接地将埃博拉病毒的凶猛暴露无疑。
除此之外,整部剧也着重刻画医生群像的人性——也许出自各自责任的考量,他们产生不同的下意识反应,但随着剧情推进,观众会逐渐理解到这一心理层次的变化。
比如,一出场便自带“洁癖”的郑书鹏指责老盖不该跟病人拥抱,指责老谢不该摸医院的百叶窗以及被市场里的非洲摊贩拉去拥抱后立马消毒等行为,都让人觉得他有些不近人情。但当老盖因为感染埃博拉即将离世时,他为了不让老盖死亡时感到孤单,选择将其拥入怀中。而且进入桑宜村之后,得知一位村民无法自主排尿,“洁癖”的他选择用嘴为患者进行人工导尿。
我们不难发现,作为医生,郑书鹏的“洁癖”是真的,但医者仁心亦是毋庸置疑的。
同样地,谢云虎在发觉自己不小心接触了老盖曾触摸过的防护栏网之后,深感恐惧与不安,立马将自己隔离在房间。但当他确认未被感染后,明明自己有回国陪伴妻子与孩子的机会,却毅然决然地选择和战友们一起共同对抗埃博拉疫情。
不仅如此,在刚刚更新的第七集中,一对非洲夫妻将被埃博拉感染的唯一的孩子带进中卡友好医院,请求冯刚进行治疗。但由于此时院内设施并不完善,盲目接诊埃博拉患者会让整个医疗队都处于巨大风险之中。因此,冯刚只能选择拒绝这对夫妻。
这看起来似乎与我们常理解的“医生甘于奉献”背道而驰,颇有“退缩与自私”的嫌疑,但是如果我们站在冯刚的角度来看,“一个也不能少,全部带回”是他对国家以及上级领导的承诺,也是我们中国国家以及国民对于援外医疗队的祝愿与期盼。况且,在医疗条件相对有限的非洲,在强大的埃博拉病毒面前,只有做好医疗队员防护的万无一失才是进行当地患者救治的重要方式。
而何东在救助车祸中的疑似埃博拉患者时,也曾恐惧与害怕,但他最终不顾危险,给患者做嘴对嘴人工呼吸急救。当时他脑海中只有一句话:“我只想救他。”这又是在理念和理性之中做出的抉择,也是融化在医生血液里的职业道德。
这一次次关于人性的刻画,将作为医生,身处异国第一次接触埃博拉疫情时候的勇气、恐惧、退缩、再到坚决等复杂而又细腻的情绪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而这一系列立体、丰富的医生群像也让这部作品更拥有辐射力和穿透力。
三年磨一剑
寻求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平衡
这部剧之所以能让观众有亲身经历的感受,离不开整个团队的精良制作。
观看《埃博拉前线》的过程中,不难发现,剧中所展示的,无论是医院内景、医生宿舍,还是周围外景和专业的P3、P4实验室,甚至是土色偏黄的“桑宜村”都让人感受到浓烈艳丽的非洲自然风貌与民俗色彩。
尽管是模拟布景,但依然能感受到浓烈的非洲色彩。
这部剧之所以能让观众感受到“身临其境”,离不开制作团队对大量外籍演员的使用,以及主创团队通过美术场景、造型、道具、光线等一系列进行的模拟。而这一切的创作基础,都来自于主创团队去非洲实地进行的深入调研。
对医疗卫生领域专家和亲历者进行几百小时的采访素材和近千万字的采访记录,是这部剧让观众产生共鸣感与信任感的基础,而立足于生活之上的艺术的创作更能让整部剧锦上添花。
总导演杨文军表示,他也曾试图在生活与艺术之间找一个平衡。
记者何欢(毛晓彤饰)假扮医生第一次进入桑宜村时,戴口罩的方式十分不专业,鼻子处都没有捏紧,而后穿戴防护服时,更是出现了防护服破损、穿脱规范不正确等问题——这些细节猛一看,是“疏漏”,但恰好符合记者何欢假扮医生的人物形象。
身处桑宜村的医生郑书鹏(罗晋饰)与记者何欢(毛晓彤饰)。
这些细节,让观众沉迷于剧中“真假医生”男女主角相遇时的欢乐之余,也不免要为这位“假记者”接下来该如何面对钻石走私团伙等黑恶势力捏一把汗。
此外,剧中人物也都有对应的原型。比如剧中人物郑书鹏原型之一,就是来自北京安贞医院的普外科医生曹广。不仅如此,剧中的非洲医生盖斯姆,现实中正是曹广医生在几内亚援助时的搭档。而且,如同剧情发展,盖斯姆医生最终因感染埃博拉病毒不幸去世。
观影《埃博拉前线》时,曹广医生一度触景生情,接受采访时也一度哽咽。他表示:“作为亲历者,我都有点不敢看。比如,我的编号是3481,剧里是3281。可能对于观众来说,18号床和10号床没有区别,但这个数字对我来说是‘非常敏感’的。”
剧中的18号床。
将“事件真实”与“艺术创作”完美结合才能产出优秀的影视作品。就如同总导演杨文军提到的“艺术与生活之间的平衡”,艺术创作从来不能脱离生活现实而独立存在,否则剧情是晦涩的,人物也是单调的。而《埃博拉前线》通过在再现的非洲生活场景中,进行援非医疗队的核心原型的尽力呈现,以及大量来源于生活本身的素材,让观众既能从第一视角出发,充分体会剧中人物的所思、所感与所为,还能借助影视画面实现亲临非洲土地之上的穿越感。
既是大国风范
也是最单纯的医者仁心
不难从前期调研、剧本写作到演员演绎等每一个环节,看出《埃博拉前线》主创团队为其注入的满满诚意。不仅如此,作为“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作品创作展播剧目”,也是国家广电总局2020年度重点电视剧项目之一,《埃博拉前线》也旨在通过抗击埃博拉疫情这一核心事件原型,展现出了我国的“大国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以及通过中国医疗队在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依然成功遏制病毒蔓延的事迹,再次从医疗角度体现什么是中国效率与中国速度。
就像剧中的一句台词:“我们与疫情之间,只有一艘航班的距离。”《埃博拉前线》这部剧不仅仅只是展现抗击埃博拉病毒的凶险,更要让人们思考在无法预料的灾难来临前,什么才是世界各国之间以及全人类之间正确的御敌方式。
这部剧结尾选用了一首诗:“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由此看来,这里的“土地”有两解。一是国家层面,中国向非派出援助医疗队,是深知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然形成,保护非洲土地,亦是保护中国的土地;“大国风范”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包容。二是如同我们国家的缩影,中国医疗队员在非洲当地尽心尽力、不畏危险救治病人,既是出于医生的责任,也是出于人类善良的本能,由己及彼地跨越国界与人种,去爱非洲土地上的所有人。
✎作者 | 杜倩
✎排版 | 罗笙
✎校对 | 黄思韵
封面选自《埃博拉前线》剧照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埃博拉前线》:罗晋演的主角有原型,去世的几内亚医生叫盖斯姆
在西非卡巴利亚,恐怖的埃博拉病毒袭来,卡巴利亚首席埃博拉专家感染病毒身亡。援非的中国医生、传染病专家郑书鹏在中卡友好医院工作,院内的多名医护人员因为接触和抢救埃博拉患者,被传染后去世,包括曾留学中国的盖斯姆医生。
埃博拉病毒
卡巴利亚政府宣布首席埃博拉专家感染病毒身亡
盖斯姆医生
在严峻的疫情面前,即将回国的郑书鹏毅然决定留下了,深入到反政府武装控制的病毒来源地,与假扮无国界医生的记者何欢会合在一起。中国派出的医疗队来到卡巴利亚,展开了惊心动魄的抗疫战斗——电视剧《埃博拉前线》汇集了中国援非六十年的医护人员故事,上演了一部西非抗疫大剧。
中国专家郑书鹏
记者何欢
据了解,《埃博拉前线》的很多人物都有原型。罗晋扮演的男主角郑书鹏的原型之一,是中国第23批援助几内亚医疗队队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曹广,他在2012—2014年在非洲几内亚工作。
男主角郑书鹏的原型之一曹广医生
曹广回忆:剧中的第一个埃博拉患者的病床是18号,他在几内亚时第一个去世的埃博拉病人也是第18床的。剧中留学中国多年的非洲医生盖斯姆与郑书鹏亲密无间,而曹广在几内亚的医生搭档就叫盖斯姆,他由几内亚公派到中国学医十年,从未回过家。2010年,盖斯姆从中国学成归国,2014年因为感染埃博拉去世。
埃博拉病毒1976年发源于刚果(旧称扎伊尔)的埃博拉河地区,《埃博拉前线》中的疫情发生在西非。与之对应的是2014年,埃博拉病毒疫情在西非的利比里亚、塞拉利昂和几内亚等国大规模爆发。在《埃博拉前线》中,卡巴利亚首席埃博拉专家感染埃博拉身亡,他的原型大概是塞拉利昂首席埃博拉专家。
何欢与无国界医生在一起
毛晓彤在《埃博拉前线》中扮演了泛非通讯组织《全球视界》记者何欢,她奉命前往卡巴利亚,假扮无国界医生,来到反政府武装控制的地区展开调查。无国界医生是全球最大的独立医疗救援组织之一,由来自全世界的医护人员自愿参加医疗救援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