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苏丹:全球最年轻的国家已独立10年,为何却依旧贫苦与暴力?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 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夏和洛特
编辑|t
引言
南苏丹 是全球最年轻的国家,在2011年独立时曾被寄予着巨大的希望与梦想。
然而,也是从走向独立之际起,南苏丹的土地沉浸在了无尽的内战和贫穷之中,并且在独立13年后的今天,它依然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 ,有三分之二的人口流离失所。
和外部的冲突促使它走向了独立,但是迎接它的却不是光明的未来,而是无尽的政治动荡和冲突。
(南苏丹人民)
一、南北苏丹的不和,从殖民时期开始积怨
在2011年公投独立之前,南苏丹是苏丹的一部分。但由于其复杂的历史背景,自苏丹1956年独立以来,南北苏丹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就一直存在 ,并且这种矛盾可以说是全方面的。
在苏丹南部和北部,首先最显而易见的差异是宗教文化上的 。这种差异也对两个地区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丹北部的主要种族是阿拉伯人,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受到埃及文化的影响,北部形成了伊斯兰社会,伊斯兰教法和习俗贯穿了政治、法律和文化的方方面面。政府法律和制度也基本上符合伊斯兰教的原则。
(南苏丹的天主教堂)
但在英国殖民政策多年的影响下,基督教成为了苏丹南部的主要宗教信仰,除此之外就是当地的一些原始宗教。而南部人民大多是黑人 ,无论是因为殖民时期被奴役的悲惨记忆,还是宗教和语言上的隔阂,都很难和北部人民进行交流和沟通。
南北的文化和宗教差异使得双方互不认同,被边缘化的南方人民则为了争取自由而奋起反抗。1972年,苏丹南部通过《亚的斯贝亚巴协议》获得了自治地位,但在经济上仍然没有话语权。
(南苏丹地图)
石油资源的发现重新激化了南北暂时缓和的矛盾。苏丹在南方或者南北交界的地区勘探出了新的可供开采的石油。这个时候,国家的权力向北部倾斜,但是国家赖以为生的石油资源却有70%集中在南方。
为了最大限度地攫取石油财富,北方在围绕开发和运输石油资源的问题上实行了将工厂和运输管道设立在北部、在石油管理机构中排除南部势力等措施。这些行动无疑使得南部非常愤怒。
(苏丹部队士兵)
二、成功独立,却立刻深陷内战和人道主义危机
内战从1980年代持续到2000年代, 南北之间经过反复多次的谈判都没能够得出结果。在国际社会的介入下,双方在2005年签署了《全面和平协议》,南方拥有了公投独立的机会。
2011年,南苏丹举行了历史性的公投,其中98.83%的选民支持独立 ,苏丹总统也表示承认南苏丹公投的最终结果。于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南苏丹共和国诞生了。
但是南苏丹独立后迎来的不是和平的未来,而是仍将继续的战火。
(庆祝独立的南苏丹人民)
在独立后,南苏丹的内部矛盾就重新浮现。国家主要的部落和族群在失去北方这个外敌后,又重新将注意力放在了互相的冲突上。
在族群冲突的基础上,作为丁卡人的国家总统基尔和作为努卡人的副总统,马夏尔之间的政见冲突也持续不断。
在独立后,基尔和马夏尔针对政治职位任命、党章等问题就已经产生分歧。
在临近2015年大选时,为了维持自己的权力,总统基尔在2013年7月解除了副总统马夏尔和相关人士的职务 ,将所有政见不合的人是都排除在外。
到了12月,又宣布解散“苏人解”的党内机构,解除了许多政治人士的职位。副总统马夏尔、总统顾问和其他被解雇官员联合公开谴责基尔,并拒绝参加当年的苏人运全国立法大会。
(总统基尔在首都朱巴的总统办公室)
12月15日,南苏丹总统府卫队的对立派别在首都爆发枪战。基尔公开谴责马夏尔发动军事政变,并抓捕了几位政变策划者。马夏尔趁乱逃走后,重新整顿军队对抗基尔,内战正式爆发。
虽然国际社会多次推动政府军和反抗武装力量进行调解,并签订了多次停火协议,但是南苏丹的武装力量对峙直到2022年还在继续。
多年的内战下来,战火已蔓延了整个国家,严重破坏了南苏丹人民的正常生活,人民因为无法正常工作而失去收入。而战争对交通运输带来的不便又令物品因匮乏而物价上升。这就像是一个恶循环,让苏丹人民陷入在贫困的漩涡中。
(因冲突成为难民的南苏丹妇女和儿童)
因为武装军队在冲突中不分士兵和平民,也向平民开枪,并大肆抢劫和施行暴力,平民不得不走向难民营躲避。2023年,南苏丹仍然有约76%的人口需要人道主义救援,这其中妇女还会面临性暴力 ,儿童则是因为流离失所而难以接受正常的学校教育。
三、石油经济发展受内外限制,南苏丹难以破局
多年的内战不仅导致人民流离失所,也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南苏丹的经济发展十分依赖石油经济。依靠丰富的石油资源,南苏丹在2011年独立后就在经济上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一片向好的形势也激发了国内农林牧渔等产业的发展潜力。
(南苏丹儿童)
但是这一切也仅仅持续了两年,随着2013年末内战爆发,石油经济的发展严重停滞 。为了争夺至关重要的石油资源,内战双方的军队在有石油基础设备的城市展开激战,反而导致石油开发设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枪林弹雨也威胁到了石油工人的生命安全,工人纷纷撤离,导致石油生产再次瘫痪。2014年时,南苏丹的石油收入34亿美元在支付了给苏丹的石油运输过境费和偿还贷款后,剩余的的收入只有约17亿美元。
(南苏丹的石油工人)
石油收入锐减同时还导致了南苏丹的外汇严重短缺,通货膨胀急剧上升,经济环境的急速恶化使得更多人失业,国家陷入贫困的恶循环。
除了本国内战的影响,南苏丹的石油经济发展还受到邻国苏丹的影响。
作为内陆国家,南苏丹必须通过管道将生产的石油输送至港口,以便顺利进行出口。而运输管道需要经过苏丹。因此,南苏丹的石油收益中也包括支付给苏丹的一部分作为运输费用。
但是苏丹国内的局势也十分不稳,和南苏丹一样处于内战危机。在2024年2月,受到苏丹内战的波及,南苏丹的一条主要石油管道就遭到了破坏,因为这条管道是经过苏丹的。这条管道运输的石油收入最高可占南苏丹石油收入的四分之三,因此对南苏丹的影响十分大。
(海上石油钻井平台)
直到2024年,南苏丹的一些地区仍然会发生武装暴力问题。在2023年,它也依然被《福布斯报告》评为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
尽管国际社会一直在努力对南苏丹难民进行人道主义救援,中国等大国也在和南苏丹进行经济上多方面的合作。但是这个最年轻国家的未来仍然令人担忧。
参考文献:
福布斯报告称南苏丹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驻南苏丹共和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处 .2023-08-21
图记·南苏丹之困③|内战冲突:暴力、掠夺致平民流离失所.澎湃,2023-04-13
各国简介(东非篇)——南苏丹
南苏丹全称南苏丹共和国,首都朱巴,政治体制为总统制共和制。
南苏丹国旗
地理位置和人口
地理位置:南苏丹共和国位于非洲东北部,是一个内陆国家,东邻埃塞俄比亚,南接肯尼亚、乌干达和刚果民主共和国,西邻中非共和国,北接苏丹。南苏丹的国土面积约为62万平方公里。首都朱巴,人口约为50万。是南苏丹重要的商业和交通中心。南苏丹在2011年7月9日从苏丹分离,成为世界上最新的国家。由于多年的内战和政治不稳定,南苏丹面临着重建和发展的巨大挑战。人口数量:2022年南苏丹人口总数约为1459万。南苏丹城镇化率为20.8%,城镇人口227.5万,农村人口863.8万。南苏丹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有不同语言和地域文化的部族多达60多个。主要部族包括:丁卡族:人口占比35.8%,是南苏丹最大的民族。努尔族:人口占比15.6%,是南苏丹第二大民族。希鲁克族:人口占比8%,是南苏丹第三大民族。巴里族:人口占比5%,是南苏丹第四大民族。还有阿赞德族等其他民族。南苏丹地理位置示意图
宗教信仰和语言
宗教信仰:南苏丹的宗教信仰主要包括基督教、伊斯兰教和非洲传统宗教,以下是对这些宗教信仰的详解:基督教:基督教在南苏丹有着广泛的信众,是最主要的宗教之一。根据一些资料,大约有17%的南苏丹居民信奉基督教。基督教的传入与19世纪下半叶意大利传教士圣金邦尼有关,他在苏丹特别是南苏丹范围内重建了教会。南苏丹的基督教徒中,天主教徒占多数,约占总人口的52%,此外还有圣公会、长老会和其他基督新教团体的信徒。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在南苏丹的信众大约占总人口的18%。伊斯兰教主要是由阿拉伯人传入,与北苏丹有较深的联系。在南苏丹,伊斯兰教信徒主要集中在与北苏丹接壤的地区。由于历史上的种族和宗教冲突,南苏丹的伊斯兰教信徒与基督教信徒之间存在一定的紧张关系。非洲传统宗教:南苏丹还有一大部分居民信奉非洲的传统宗教信仰。这些宗教通常与自然和祖先崇拜有关,是南苏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洲传统宗教的信众可能与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信众有所重叠,因为一些南苏丹人可能同时参与传统宗教活动和基督教或伊斯兰教的宗教活动。宗教与政治:宗教在南苏丹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南苏丹的独立运动部分是由反抗北苏丹推行的伊斯兰化政策而激发的。南苏丹的宪法承认宗教自由,并规定各宗教间平等。南苏丹政府与教会之间有时会出现摩擦,特别是在教会批评政府政策时。教会的角色:南苏丹的教会在国家建设、和平进程以及社会服务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教会组织参与了推动对话、促进愈合和和解的工作,尤其是在种族冲突和政治纷争中。宗教自由:南苏丹宪法保障宗教自由,允许各种宗教活动。南苏丹与圣座(梵蒂冈)有外交关系,表明了天主教在该国的重要地位。南苏丹的宗教信仰多样,基督教、伊斯兰教和非洲传统宗教共存,每种宗教都在塑造国家的文化和社会结构中发挥着作用。宗教自由得到宪法的保护,但宗教与政治的关系仍然复杂。 官方语言:南苏丹的官方语言是英语,这是在2011年南苏丹独立后确定的。以下是对南苏丹官方语言的详解:英语作为官方语言:南苏丹在独立后选择英语作为其官方语言,这与苏丹(北苏丹)的官方语言阿拉伯语形成了区分。英语的使用有助于南苏丹与更广泛的国际社会进行交流,并促进了国家治理和教育体系的发展。阿拉伯语的通用性:尽管英语是官方语言,但阿拉伯语在南苏丹也有广泛的使用者。这主要是因为南苏丹与苏丹(北苏丹)有着长期的联系,而且阿拉伯语在该地区有一定的影响力。多语言环境:南苏丹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多达64个部族,每个部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或方言。因此,除了官方语言英语和通用的阿拉伯语外,还有许多本土语言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语言政策:南苏丹政府在语言政策上采取了包容的态度,尊重并保护各民族的语言和文化。这有助于维护国家的多元性和团结。教育中的英语:英语在南苏丹的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从小学到高等教育,英语都是主要的教学语言,这有助于培养国民的国际视野和交流能力。语言与身份认同:英语作为官方语言,也是南苏丹国家身份和独立的象征。它帮助南苏丹在国际舞台上建立自己的声音,并与全球社区建立联系。语言多样性的挑战:尽管英语和阿拉伯语在南苏丹具有重要地位,但语言多样性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如在不同部族间沟通时可能存在的障碍。语言发展:南苏丹政府和国际组织正在努力发展和推广英语,以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和就业机会,同时也在保护和振兴本土语言。南苏丹的官方语言是英语,这是其独立后作出的选择,以促进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同时,阿拉伯语也在该国具有通用性,反映了南苏丹丰富的语言和文化多样性。地形地貌和气候类型
地形地貌:南苏丹的地形地貌具有多样性,以下是对南苏丹地形地貌的详解:地形特征:南苏丹的地形总体上呈槽型,即中间低四周高。东部、南部和西部边境地区主要是丘陵和山地,而中部地区则是相对平坦开阔的粘土质平原。边境丘陵与山地:南苏丹与邻国接壤的地区,如东部与埃塞俄比亚、肯尼亚接壤的地区,南部与乌干达和刚果民主共和国接壤的地区,以及西部与中非共和国接壤的地区,地形以丘陵和山地为主。中部平原:南苏丹中部地区主要是平原,这些地区土壤以粘土质为主,有大片的草原和湿地,适合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最高峰:南苏丹全境的最高峰是位于南部边境的基涅提山,海拔高度为3187米。尼罗河流域:尼罗河流经南苏丹,对该国的地形和地貌有重要影响。尼罗河沿岸地区土地肥沃,是重要的农业区。气候与地形的关系:南苏丹属于热带草原气候,每年5-10月为雨季,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气候条件与地形地貌相结合,形成了多样化的生态环境。地形与资源:南苏丹的地形地貌为其丰富的自然资源提供了基础。地形与交通:南苏丹的地形对交通发展有一定影响。由于地形多样,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面临一定挑战,主要依靠公路运输,而铁路和空运相对较少。地形与行政区划:南苏丹的地形地貌也影响了其行政区划。该国曾经历过多次行政区划调整,目前设有10个州和3个行政区。地形与生态环境:南苏丹的地形地貌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不同地形区域有不同的生态系统,如丘陵和山地区域有森林生态系统,而中部平原区域则以草原和湿地生态系统为主。南苏丹的地形地貌多样,从丘陵和山地到平原,再到尼罗河流域,这些不同的地形特征为该国的自然环境、资源分布和人类活动提供了基础。 气候类型:南苏丹的气候类型主要是热带草原气候,具体特点如下:热带草原气候:南苏丹位于非洲东北部,属于热带地区,因此其气候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雨季和旱季:南苏丹的气候特征是明显的干湿季分明。每年5月至10月为雨季,降水量较大,气温在20℃到40℃之间。11月至次年4月为旱季,空气干燥,气温较高,可以达到30℃到50℃。降水分布:根据气候、植被和土壤的不同,南苏丹的降水分布不均。北方雨水地区年降雨量为400-600毫米,冲积平原区年降雨量为750-1000毫米,而赤道地区则有1200-2200毫米的年降雨量。温度变化:南苏丹的日夜温差较大,尤其是在旱季期间,白天气温很高,而夜间和清晨则相对凉爽。极端天气:近年来,南苏丹遭受了极端天气的影响,包括连续多年的洪水和干旱,这些极端天气事件导致自然资源退化、农业减产、粮食不安全和生计丧失。洪水问题:由于白尼罗河流经该地区,洪水成为南苏丹常见的自然灾害。特别是在2020年后,洪水未能在旱季充分消退,导致基线水位较高,进一步加剧了洪水的影响。气候变化影响:南苏丹是全球最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影响的国家之一,气候变化导致的天气多变性,使得该国面临更加频繁的暴雨、季节性洪水和干旱。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南苏丹的气候条件支持了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包括大面积的草原和湿地,这些生态系统是非洲著名的生态保护基地。南苏丹的气候类型以热带草原气候为主,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之分,降水和温度随季节和地区变化而变化,同时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面临极端天气事件的挑战。南苏丹地形地貌示意图
历史沿革
南苏丹的历史沿革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古代时期:19世纪之前,南苏丹没有详细的成文历史记录。一般认为,属于尼罗特族群的丁卡族、努维尔族和希鲁克族在大约10世纪左右进入该地区。近代时期:19世纪初,埃及与苏丹侵入南苏丹地区。1899年,英国与埃及开始共管苏丹,包括南苏丹,并于1902年将南北苏丹作为两个不同的实体进行治理。现代时期:1955年,在苏丹宣布独立前夕,约瑟夫·阿古领导黑人部队发动兵变,反对与苏丹北方组成独立国家,第一次苏丹内战爆发。1972年,约瑟夫·阿古与苏丹共和国政府签署《亚的斯亚贝巴协定》,给予南部有限度的自治权,第一次内战结束。1983年,苏丹总统尼迈里宣布在全国实施伊斯兰律法,引发南方黑人军官约翰·加朗成立苏丹人民解放运动/解放军(苏人解),对抗中央政府,第二次内战爆发。和平进程:1994年,苏丹政府和苏人解开始和谈。2005年1月,苏丹政府同苏人解在内罗毕签署《全面和平协议》(CPA),结束了长达22年的第二次内战。根据协议,苏丹将组建由北南方共同参与的民族团结政府,并在过渡期结束后,通过公决决定南方的未来。独立:2011年1月9日,南部苏丹就其未来的地位问题举行公投,98.83%的选民支持南部地区从苏丹分离。2011年7月9日0点,南苏丹正式宣布独立,成为非洲大陆第54个国家,萨尔瓦·基尔·马亚尔迪特宣誓就任南苏丹总统。独立后的问题:南苏丹独立后,国内政治进展缓慢,暴力循环依旧,国家面临诸多挑战,包括经济困难、基础设施落后、持续的冲突和政治不稳定等。2013年12月,总统基尔与副总统马沙尔之间的冲突导致南苏丹再次爆发内战。经过多年的冲突和国际社会的斡旋,南苏丹冲突各方签署了和平协议,并在2016年组建了民族团结过渡政府。当前情况:南苏丹继续在和平、重建和发展的道路上努力,国际社会也在提供援助和支持。南苏丹政府和国际合作伙伴正在努力改善国家的经济状况,提升民众的生活水平,并实现长期的稳定和发展。南苏丹的历史沿革是一个从部落社会到现代国家的转变过程,伴随着复杂的内外冲突和政治变迁。独立后的南苏丹面临着重建国家的艰巨任务,需要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多个领域进行深入的改革和发展。
英属南苏丹
自然资源
南苏丹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石油资源:南苏丹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探明石油储量约为47亿桶,可采储量为22.6亿桶。在苏丹独立前,南苏丹地区曾生产约85%的苏丹石油。石油资源对南苏丹经济至关重要,石油出口收入占政府收入的98%。矿产资源:除了石油,南苏丹还拥有其他矿产资源,如铁、铜、锌、铬、钨、云母、金、银等。铁矿储量约为3亿吨,银矿储量约9000吨,铜矿储量为900万吨,铬矿储量为70万吨。水利资源:南苏丹境内的尼罗河纵贯全境,是重要的水源和航运路线。水利资源丰富,但目前开发利用程度较低。土地资源:南苏丹土地肥沃,适合大规模农林牧业发展。农业是南苏丹的主要经济支柱,主要农作物有高粱、玉米、木薯、小麦等。林业资源:南苏丹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森林覆盖率较高。林业资源在南苏丹经济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渔业资源:尼罗河流域的水域为南苏丹提供了丰富的渔业资源。渔业是南苏丹重要的经济来源之一。旅游资源:南苏丹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野生动物资源,具有发展旅游业的潜力。但由于安全局势和基础设施限制,旅游业尚未得到充分开发。生物多样性:南苏丹的生物多样性丰富,拥有多种珍稀野生动植物。尽管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南苏丹仍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基础设施落后、安全局势不稳定、气候变化影响等。这些因素限制了南苏丹对自然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也影响了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未来,南苏丹需要在国际社会的支持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效率,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南苏丹国鸟:吼海雕
军事力量
南苏丹的军事力量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组成:
苏丹人民解放军:南苏丹的主要军事力量是苏丹人民解放军,它起源于苏丹内战期间的反政府武装力量。苏丹人民解放军在南苏丹独立后成为国家的正规军事力量,负责国家安全和防御。部族武装:南苏丹是一个多部族国家,各部族都有自己的武装力量。这些部族武装力量在历史上曾参与苏丹内战,独立后仍然保持一定的军事实力。民兵组织:除了正规军和部族武装外,南苏丹还有一些民兵组织。这些民兵组织在冲突和战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外部支持:在苏丹内战期间,南苏丹的军事力量得到了一些国家的支持,如乌干达等。独立后,南苏丹的军事力量也得到了一些国际合作伙伴的支持。维和部队:南苏丹目前部署有联合国维和部队,以帮助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中国也向南苏丹派遣了维和部队。军事训练和装备:南苏丹军队的训练和装备水平相对较低。由于经济困难,南苏丹军队的装备和训练受到一定限制。军事改革:南苏丹政府正在进行军事改革,以提高军队的专业化和战斗力。改革的重点是加强军队的纪律和训练,提高装备水平。安全挑战:南苏丹面临着严峻的安全挑战,包括部族冲突、反政府武装等。军队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国际合作:南苏丹政府正在寻求国际合作伙伴的支持,以加强军事力量。国际社会也在提供一些军事援助和培训。南苏丹的军事力量以苏丹人民解放军为主体,同时存在部族武装和民兵组织。南苏丹军队的训练和装备水平有待提高,政府正在进行军事改革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在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方面,南苏丹军队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国际社会的支持和合作。
南苏丹国徽
外交政策
南苏丹的外交政策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睦邻友好:南苏丹坚持与邻国发展友好关系,通过和平方式解决与邻国的分歧和争端。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南苏丹在外交上强调尊重其他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期望其他国家也尊重南苏丹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内政:南苏丹主张不干涉他国内政的原则,并在其外交政策中体现这一原则。促进非洲团结和区域一体化:南苏丹积极推动非洲国家的团结,并支持区域一体化合作,以促进共同发展和繁荣。和平解决分歧:南苏丹倡导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和地区的分歧和冲突。与大国的关系:南苏丹与包括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在内的多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并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如非盟(AU)、东非共同体(EAC)等。中国与南苏丹的关系:中国与南苏丹保持友好的双边关系。中国在南苏丹独立之前就在南部苏丹地区派驻了维和部队,并在南苏丹独立后继续提供支持。中国在南苏丹的外交政策中注重安全、政治和经济层面的合作。美国与南苏丹的关系:美国曾支持苏丹南方在苏丹内战期间,并在南苏丹独立后与其建立了外交关系。美国向南苏丹提供援助,并在南苏丹的和平与和解进程中发挥了作用。苏丹与南苏丹的关系:南苏丹与苏丹在独立后保持了一定的外交关系,尽管双方在边界划分、石油利益分配等重大问题上存在分歧。参与国际事务:南苏丹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包括在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活动中发挥作用。南苏丹的外交政策旨在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地区和国际和平与安全,推动经济发展和国际合作。通过这些政策,南苏丹希望在国际社会中树立积极的形象,并为其人民带来和平与繁荣。
南苏丹总统:萨尔瓦·基尔·马亚尔迪特
经济发展
南苏丹镑(SSP)是南苏丹官方货币。
南苏丹2023年的的GDP为39亿美元,人均GDP560美元。
南苏丹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之一,经济基础薄弱,经历了长期的冲突和不稳定,这些因素对其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以下是南苏丹经济发展和经济支柱的详解:
经济现状:南苏丹经济以第一产业为主,严重依赖石油资源,石油收入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60%和政府财政预算的98%。除石油业外,经济活动主要集中在农牧业生产,全国约85%的人口从事非工资工作,78%的人口从事低生产力的工作。工业基础落后,重工业薄弱,以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工业制造品、精炼和运输设备、药品和化学制品、纺织品、食品和粮食等严重依赖进口。经济支柱:石油产业:石油产业是南苏丹的经济支柱,尽管近年来石油产量和价格波动对经济造成了影响。农牧业:农牧业是南苏丹的传统经济活动,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农村地区,依赖农业和畜牧业为生。贸易:南苏丹与周边国家如乌干达、肯尼亚、苏丹、埃塞俄比亚等有贸易往来,但贸易模式不对称,南苏丹在多数贸易中处于逆差地位。经济挑战:连年战争和冲突导致基础设施破坏严重,经济发展受到极大制约。石油产业的波动对经济产生重大影响,国际油价的变动直接影响国家收入。高通胀率和货币贬值问题严重,导致物价上涨和经济不稳定。发展潜力:南苏丹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包括肥沃的土地、充沛的水资源和未开发的矿产资源。农业方面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适合种植多种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政府已制定发展规划,如《南苏丹2040愿景》,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发展的重心。国际合作与援助:南苏丹政府高度重视国外投资的重要性,并成立了南苏丹投资局(SSIA)来促进投资。国际社会,包括联合国机构、世界银行和其他国际组织,正在提供援助和支持,帮助南苏丹恢复和发展经济。经济多元化:为减少对石油的依赖,南苏丹正在努力实现经济多元化,发展农业、畜牧业、小型制造业和服务业。外部依赖:南苏丹经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国际社会的援助,包括人道主义援助和发展援助。南苏丹的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和平进程的推进、国际合作的加强以及经济多元化战略的实施,有潜力实现经济恢复和增长。
南苏丹镑
南苏丹:全球最年轻的国家已独立10年,为何却依旧贫苦与暴力?
南苏丹共和国是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2011年7月9日正式独立,并于当月成为联合国成员国,距今刚刚满十年。南苏丹的独立,使苏丹失去了非洲面积第一大国的地位。
从苏丹1955年成立开始,南苏丹便谋求了独立之路,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的两场内战,付出200多万死亡、500多万人流离失所的代价,才取得最终的成功。
▲南苏丹独立十年,又富有石油,却依然贫穷
由于南苏丹拥有原苏丹75%的石油资源,而石油加工和出口都被北方把持,因此南苏丹人民普遍认为,独立将有助于收回石油权益,凭借全球排名第24位的石油储量,本国很快就能过上富裕的生活。
然而,独立十年来,南苏丹不但没有凭借丰富的石油资源发家致富,反而深陷内战旋涡,并被联合国评为非洲最不发达地区之一,90%的民众生活在国际贫困线之下。
那么,南苏丹独立的理想和现实为何会有如此大的落差?
一、空白的历史
从国名上看,“南苏丹”似乎是苏丹的一部分,但两者的差异极大。南苏丹以黑人为主,信仰非洲原始宗教和基督教,官方语言是英语,与南苏丹对应的北苏丹则以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为主,官方语言是阿拉伯语。南北苏丹几乎没有共同点,更没有过民族融合。
南苏丹处在尼罗河上游的平原地带,介于北非、中非、东非三大区域之间,全境覆盖着热带雨林、草原和沼泽,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与北苏丹的沙漠特征有着明显的差别。南苏丹世代生活着数以百计的黑人部落,其中以丁卡人和努尔人为主,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信仰非洲原始宗教。
▲苏丹以沙漠为主要地形,南苏丹则以热带丛林为主
公元7世纪以后,随着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的崛起,整个北非被阿拉伯化。阿拉伯人沿着尼罗河向南方扩张,抢占黑人的领地,并捕捉黑人为奴,给黑人留下了惨痛的记忆。
“苏丹”一词来源于阿拉伯语,意思是“黑人的地方”,由此可见黑人部落曾经广泛分布在尼罗河中上游地区,与下游的阿拉伯人有过近距离接触。
随着阿拉伯人的入侵,丁卡人、努尔人等黑人部落渐渐退到北纬11度线以南的尼罗河上游地区,这条线往北至埃及边境在习惯上被称为“北苏丹”。
▲阿拉伯人捕捉南苏丹黑人为奴,仇恨早已种下
15世纪左右,阿拉伯人在北苏丹建立封建制国家,并经常侵袭黑人部落。北苏丹的阿拉伯国家虽然名义上臣属于埃及,实则独立性很强,常常与埃及对立,甚至发生战争。
1821年,埃及统治者终于征服北苏丹的阿拉伯人,并将尼罗河上游的黑人部落也纳入版图。不过,英国人此时已经把势力伸进埃及,并沿着尼罗河深入到南苏丹地区。
二、独立又独立
1899年,苏丹沦为埃及和英国的双重殖民地,包括阿拉伯人为主的北苏丹和以黑人为主的南苏丹。据估算,阿拉伯人占总人口的75%,以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南苏丹的官方语言则是英国人规定的英语。
英国人出于削弱阿拉伯人和伊斯兰教影响力的考虑,一边向南苏丹黑人传播基督教,一边给予一定的扶植政策,允许黑人酋长拥有较大的自治权利。英国人还以保护黑人免遭被捕捉为奴的借口,禁止北苏丹的阿拉伯人进入南苏丹,使南北苏丹几乎被完全隔绝。
▲英国在非洲的殖民地从尼罗河口延伸到南非
差不多与此同时,南苏丹南部的乌干达也在19世纪末被英国吞并,乌干达的主体民族是以班图人为主的黑人,与南苏丹黑人有不少往来,密切程度超过南北苏丹之间。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无力阻止包括苏丹在内的各殖民地独立。由于南苏丹与乌干达有更近的血缘和经贸关系,英国人曾经考虑过让南苏丹脱离苏丹划给乌干达,但是这个想法遭到苏丹阿拉伯人的强烈反对。
▲苏丹军队前些年应沙特之邀出兵也门
另一方面,英国人认为纯粹由阿拉伯人组成的苏丹将与埃及走得更近,不利于英国继续在该地区施加影响力,因此在1947年的《朱巴会议》上决定将南北苏丹合并。
1956年元旦,苏丹共和国宣布成立,国土面积250.5万平方公里,位居非洲第一。阿拉伯人不仅占据四分之三的人口,还控制了绝大部分政治资源,担任政府高层98%以上的职位,南苏丹黑人只分到8个职位,对国家决策几乎不起任何作用。
▲苏丹军队前些年应沙特之邀出兵也门
南苏丹黑人要求实行联邦制,拥有较大的自治权,遭到拒绝后引发了大规模内战。到1972年,内战已经造成50万人死亡,苏丹政府迫于沉重的国际压力,不得不承认南苏丹获得一定的自治权,使内战暂时得到平息。
20世纪80年代后,苏丹国内的泛阿拉伯主义抬头,在全国范围推行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法,禁止酒类生产和销售,设立伊斯兰法庭,强迫黑人改信伊斯兰教。
▲苏丹首都喀土穆生活着大约10万名南苏丹黑人
南苏丹以非洲原始宗教(占黑人总数的60%以上)和基督教(占比18%)为主。据1956年统计,南苏丹的伊斯兰教民众不多(占比18%),而在21世纪预估只有6%左右。南苏丹的官方语言是英语。因此南苏丹人自然反对在本地推行阿拉伯语和伊斯兰教法。
更重要的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苏丹发现了大批石油资源,其中四分之三以上的储量位于南苏丹。苏丹政府牢牢把持着南苏丹的石油收入,甚至为此取消南方的部分自治权,让黑人们十分不满。所以,强制推行伊斯兰教法之举,终于成为点燃第二次内战的导火索。
▲几乎是苏丹一独立,南苏丹便开始争取独立
这一次打得更加惨烈,从1983年至2005年的21年间,造成190多万人死亡,500多万人流离失所,而南苏丹当时的总人口只有1200万,死者和难民绝大部分都是南苏丹黑人。
苏丹政府为了镇压南方黑人耗尽了财力,国家发展停步不前,南苏丹却丝毫没有屈服的迹象。在国际社会的斡旋下,南苏丹人民通过公投,98.83%的人同意独立。2011年7月9日,南苏丹共和国宣布独立,5天后得到联合国的承认,成为世界上最年轻的国家。
三、南苏丹内战
在反抗苏丹政府的过程中,南苏丹的黑人总体上能保持团结一致,但取得独立后,黑人内部的矛盾便冒了出来,尤其是丁卡人、努尔人两大部落之间的矛盾。
南苏丹共和国的首任总统基尔是丁卡人,副总统马查尔是努尔人。丁卡人是南苏丹第一大民族,约337万人口,占1253万总人口的30%,努尔人是第二大民族,占比为15%,人口190万左右。
▲总统基尔和副总统马查尔多次握手言和,但很快战端又起
正和副的两位总统在国家独立后便开始扩张个人势力,抢夺政府高层职位,组建本族军队。2013年7月,总统基尔宣布解除马查尔的副总统职务,马查尔拒绝交出权力,宣布不再服从总统的领导,从而引发了丁卡人和努尔人之间的内战,南苏丹又一次陷入战火之中。
内战很快演变为种族清洗,丁卡人军队无差别杀害了2万多努尔人,努尔人随即展开报复,惨烈程度不亚于为争取独立的那两场战争,至少数万人被杀,数百万人沦为难民。
▲丁卡人和努尔人的军队常常以一块红布作为区别
从表面上看,南苏丹内战源自丁卡、努尔两大民族之间的矛盾,深层次的原因则是争夺石油资源。在阿拉伯人和英国人统治时期,南苏丹没有发展出现代工商业,只有靠天吃饭的原始农业,独立后依然如此,石油收入是国家经济的命脉。
据统计,南苏丹2011年独立时的石油收入为82.4亿美元,占当年财政收入的98%。丁卡人和努尔人之间矛盾的本质就是争夺更多的石油收入。
▲南苏丹的石油资源不足以让南苏丹一夜暴富
事实上,南苏丹的石油收入并没有民众们想象的那样多,作为一个内陆国家,南苏丹生产的石油需要通过苏丹的管道才能装运上船再出口,这样就必须支付给苏丹每桶11元的过路费。
再加上开采本身的成本,南苏丹的出口石油收入远低于海湾国家,在油价低迷的2016年(每桶不足50美元),南苏丹能从出口石油中获取的收益仅有每桶5美元。
▲南苏丹是内陆国家,石油出口必须经过苏丹,推高了成本
石油收入的降低迫使南苏丹两大派系只有争夺更多石油资源,才能维持生存、扩大实力。而内战加剧又会影响到石油生产,进一步降低石油收入,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另一方面,南苏丹石油的无序开采,以及战乱导致的勘探工作难以展开,据专家估计,南苏丹的石油资源只能用到2035年,因而使各大势力的争夺更加激烈,都想在石油枯竭之前抢到更多的份额。
四、重新启航
由于石油收入分配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总统基尔与副总统马查尔之间的内战也很难平息,虽然先后在2015和2016年达成过和平协议,但很快又会发生冲突,经济发展根本无从谈起。
为了缓解南苏丹的人道主义灾难,联合国派遣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大批维和部队,并向内战双方施加压力。2018年9月,双方签署了新的和平协议,同意组建过渡政府,大规模内战渐渐平息。
2020年2月,新一届南苏丹联合政府终于成立,仍然由丁卡人基尔任总统,努尔人马查尔担任副总统。政治问题暂时得到了解决,经济问题的解决却需要更多资源和时间。
南苏丹在2019年被联合国列为非洲最不发达地区之一,在联合国世界幸福报告中排名倒数第三,人均GDP只有200多美元,文盲率高达85%,位于国际贫困线(日收入不足2美元)下的人口占到90%以上。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南苏丹都是一个极度贫穷的国家。
南苏丹的贫困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这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内陆区域,当地黑人原本一直停留在原始部落社会,直到19世纪初期才被强行纳入现代社会,只有原始农业,现代工商业几乎为零。
▲90%的南苏丹人民生活在极端贫困中
16世纪被阿拉伯人征服后,又处于二等、甚至是三等公民(英国殖民时期)的地位,对现代文明吸收甚少,保留着大量的部落制残存,严重缺乏治理国家的能力和经验。
从目前看来,石油资源是南苏丹摆脱贫困的最大希望,南苏丹是非洲第六大石油出口国,2019年的石油出口量达到730万吨,如果这笔财富能够得到有效利用,南苏丹即使无法像海湾国家那样富裕,至少摆脱贫困应该是没问题的。
▲2021年7月举行的独立十周年庆典,希望南苏丹永远告别战争
遗憾的是,南苏丹独立后,不仅无法一下子脱贫转富,反而激化了各部族之间的矛盾,直到2018年才基本停息。
2021年7月,南苏丹首都朱巴举行了独立十周年庆祝活动,总统基尔发表讲话,保证“不会让人民回到战争中”,呼吁各方遵守2018年的和平协议,携手努力让南苏丹重回发展正轨。
长期作者|霈霖
历史资深爱好者
责任编辑|Thomas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毕业生|环球情报员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