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格拉季昂 巴格拉季昂战役:百万苏军吊打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东线德军崩溃

小编 23 0

巴格拉季昂战役:百万苏军吊打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东线德军崩溃

前言

苏德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

从“巴巴罗萨行动”到斯大林格勒战役,再到最终的反攻柏林,苏德战场以最为庞大的规模、最为激烈的战况以及最为惨重的伤亡,在人类战争史中挥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从东欧平原至阿尔卑斯山麓所产生诸多战役中,巴格拉季昂战役被誉为“苏联战争史的巅峰之作”。它的胜利,意味着苏联挥师西进局面的明朗,亦代表了德国在东线战区话语权的崩溃与丧失。

那么,这场被认为是德国二战中最大一场败仗的战争,是如何爆发的?

本期,就带领大家直击东线德军的毁灭之路——巴格拉季昂战役。

巴格拉季昂 巴格拉季昂战役:百万苏军吊打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东线德军崩溃一、战前预备

1944年的苏德战场,在经历与纳粹德军三年的对峙后,苏军已经通过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等战役摆脱战争伊始时的颓势,逐渐转入全线反攻阶段。

第聂伯河会战之后,在苏军乘胜追击的攻势之下,纳粹德军退守第聂伯河以西,组织起“东方壁垒”,自此丧失对乌克兰大部分地区的控制权。

尽管西线战场势如破竹,但倘若苏军意图继续挥师西进,将苏维埃的怒火烧到德意志帝国城乡之下,不得不面对的一大威胁,便是盘踞在白俄罗斯地区的德意志中央军团。

巴格拉季昂 巴格拉季昂战役:百万苏军吊打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东线德军崩溃

这支号称拥有西方战争史上最大战役集群、巅峰时期麾下拥有将近两百万士兵的集团军,创建于1941年6月,是纳粹德国在苏德战场上所设置的三大集团军之一,先后参加多起苏德战场下的大型战役。

自1941年起始,这支军队以庞大的规模与精良的装备,出色地完成了多场闪击任务,俘虏、歼灭几十万苏军,成为苏德战场上的战争机器。

在希特勒的设想中,倘若进攻计划顺利实施,在两侧其他两支纳粹集团军的掩护之下,中央集团军将直取莫斯科,如同毒蛇的獠牙,一举吞噬苏联的心脏。

巴格拉季昂 巴格拉季昂战役:百万苏军吊打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东线德军崩溃

但,中央集团军很快遭受来自苏联方面军队的阻拦。

莫斯科战争中,面对苏军的强势反击,中央集团军逐渐败下阵来,最终兵败莫斯科。

此后的诸多战役中,这支军队的走向也如同东线战场上节节败退的德意志帝国,曾经的庞然大物被逐步分割为若干的小型军事单位。

而发生于1944年6月的巴格拉季昂战役,则彻底击溃了这支曾被纳粹德国寄予厚望的部队。

巴格拉季昂 巴格拉季昂战役:百万苏军吊打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东线德军崩溃

1944年的欧洲战场,德军的颓势已经十分明显。东线战场要调集兵力防御乘胜追击的苏军,西线战场更是疲于应对在诺曼底登陆的英美盟军。至于南北站场,曾经的盟友芬兰、意大利纷纷表现出倒戈倾向。纳粹德国正面临着四面楚歌、江河日下的艰难处境。

苏联方面深知目前德军所面临的不利处境,伴随着苏德战场对峙时期的结束与接连胜利下苏军士气的高涨,苏军高层意识到,与雄踞白俄罗斯的纳粹中央集团军决战的绝佳时刻,已悄然而至。

在苏军高层的设想中,如果此次攻势能够成功,在一举消灭德军东线战场上尚存的几支相对完整部队的同时,也能扼制东线其他德军的供给线与撤退道路。

更为重要的是,中央方面军的溃败,将宣告苏军进攻柏林的道路得到贯通,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心脏会直接暴露在苏维埃政权的铁拳之下。

如此观之,如何集中军事力量打击白俄罗斯的纳粹中央方面军,是苏联方面所关注的重点。

巴格拉季昂 巴格拉季昂战役:百万苏军吊打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东线德军崩溃

在巴格拉季昂战役前夕,苏联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战前准备与军队部署策划。苏联大本营重新组织了各方面军,并重新指派的司令员。

1944年5月中旬,苏联组建了波罗的海第一方面军、白俄罗斯第一、二、三方面军四支方面军,分别并入三位苏联将军与在此役中晋升元帅的罗科索夫斯基将军麾下。

五月底,斯大林在莫斯科秘密召集参与此次军事行动的所有军事统帅,确立了最终的作战方案:以集团军级机动集群执行的两个战术包围圈为先导,首先消除德军的南北支撑点,随后在波罗的海与白俄罗斯方面军的配合下,对明斯克地区发动钳形攻势。

确定最终战争方案后,苏联方面迅速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作战筹备。

至6月20日为止,参加巴格拉季昂战役的四个主力方面军已经拥有了14个合成集团军、1个坦克集团军、4个空军集团军、118个步兵师与其他诸多部队,总人数达到了125万余,拥有不计其数的坦克、飞机与火炮等精良装备。

巴格拉季昂 巴格拉季昂战役:百万苏军吊打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东线德军崩溃

由于军事行动的严格保密,苏联方面的物资调配拖延了一定的时间,不过也无意间促成了一个巧合:巴格拉季昂战役正式开始的6月22日,正好是纳粹中央集团军入侵苏联“巴巴罗萨行动”的三周年纪念日。

二、摧枯拉朽的苏军攻势

经过前期对德军方面的骚扰与侦查,6月22日,巴格拉季昂战役正式拉开帷幕。

波罗的海第一方面军与白俄罗斯第三方面军,率先于北线发起进攻,在坦克先锋部队与炮兵部队的掩护之下,苏联部队长驱直入,直逼白俄罗斯北部城市维捷布斯克。

由于进攻突如其然,德军来不及及时反映,加上德军主力部队大多集结于明斯克,因此驻守维捷布斯克的德军防线在苏军的攻势下,被迅速撕开一道缺口!

在缺乏供给、阻断支援的情况下,面对苏军的猛烈攻势,驻守该地的德军第五十三师被尽数歼灭,前后仅仅只用了三天。

与此同时,在北方战场捷报频传之时,苏军的南线战斗也正式打响。

巴格拉季昂 巴格拉季昂战役:百万苏军吊打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东线德军崩溃

24日,在罗科索夫元帅的指挥下,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对博布鲁伊斯克发动强势进攻。他的先锋部队从密林中的沼泽中如鬼魅般悄然现身,给予毫无防备的德军重创。

在障碍扫清的情况下,坦克部队得以迅速突进,步步蚕食德军的占领点,一天内将德军逼退四十余公里,自南迅速兵临博布鲁伊斯克城下。至28日,在势如破竹的攻势之下,苏军成功包围固守博布鲁伊斯克的德军第9集团军,并于两天后将其尽数歼灭。

被苏联突如其来的迅猛攻势,打得晕头转向的德军只能退守明斯克。

拜希特勒的“壁垒战术”所赐,德军偏向于以主力部队防守交通枢纽与枢纽城市,而这也恰恰是此役中德军前线迅速溃败的原因之一。

由于情报的滞后与反应的不及时,德军的支援此时方才姗姗来迟。然而,面对苏联高涨的士气与精锐的部队,德国的装甲部队并没有占到多少便宜,苏军以势不可挡的姿态突破了德军的钢铁洪流。

巴格拉季昂 巴格拉季昂战役:百万苏军吊打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东线德军崩溃

7月3日,苏军的白俄罗斯第1、3方面军在明斯克成功会师,包围了城中的德军残余部队。由于希特勒向来坚持麾下部队死守城镇,导致德军遭到了进一步的损失。一星期后,城中的纳粹守军被尽数消灭,明斯克至此脱离纳粹控制。

在这十余天的进攻中,苏联的部队突进之迅速大大超过了战前预估。可以说,德军在战场上的接连失利,正是由于尚未来得及对沿线战略要点布防,便遭到了苏联部队的进攻。

占领明斯克的同时,随后赶至明斯克的其他部队,在城市外设置了层层防守战线,这也宣告了德军企图反扑重新占领明斯克的设想彻底破灭。

此后,苏联军队暂时放缓进攻步伐,休整部队,补充物资,清点损失,随即继续西进。7月中旬,苏联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经过一系列进攻,将战线西推170余公里的波兰边境,并发动对华沙的进攻。

至8月中下旬,苏联的进攻态势才逐渐消减,巴格拉季昂战役至此告一段落,但此役为苏联取得的军事成果远超预期。在苏军精锐部队与严密战术的配合下,纳粹德国西退六百多千米。苏联红军一度逼近德意志第三帝国的边境线。

巴格拉季昂 巴格拉季昂战役:百万苏军吊打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东线德军崩溃

尽管德军在此役中有过不少反击苏军的尝试,但输多赢少,大部分部队囿于缺乏给养与支援而被悉数歼灭。

从1944年6月至8月,原本就遭受沉重打击的德意志中央集团军,遭受进五十万士兵的伤亡,人数由百万之众缩水到不足原来的一半。

取得巨大胜利的苏军也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二十余万苏联士兵战死沙场,三千多辆坦克与四千多门火炮报废。相较之下,尽管苏军的损失同样较为惨重,但与被一举击溃的德军东线势力相比,还是可以接受的。

至此以后,曾经叱咤一时的德意志中央集团军基本崩溃,残余部队四散溃逃,集团军名存实亡。德军的东线主力部队遭受重创,占领的区域也一再丢失,在丧失白俄罗斯后,柏林与莫斯科之间便如同棋盘上针锋相对的将与帅,不再有任何直接区域的缓冲。

从1941年6月22日,到1944年6月22日,在东欧平原上饱尝苦果的人调换了身份。希特勒与拿破仑一样在严寒的莫斯科冬日遭遇滑铁卢,此后节节败退直至兵临城下。

巴格拉季昂 巴格拉季昂战役:百万苏军吊打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东线德军崩溃

对苏联而言,这场战役的名称,取自俄罗斯帝国时期反抗拿破仑入侵的俄国将领“巴格拉季昂”。而苏联自1941年以来的卫国战争,也正如巴格拉季昂本人一般,为了保卫国家而反抗独裁者,断送了意图横扫欧洲的军队的命运。

三、战火背后

苏联之所以能在此役中势如破竹,攻城略池,所依靠的正是缜密而高明的战略部署。

首先是开战前滴水不漏的保密工作。

即使是苏联军事高层,清楚了解这场战役的,也仅有斯大林、朱可夫与华西列夫斯基等几位核心领导人,大部分苏联士兵并不知晓战役的安排。

战争前夕,物资的调运也全程保密,为此苏联还延缓了战争时间。为避免使用无线电而可能引发的情报泄密,即使在战时,前线的情况也大多经由部队领战员手绘反映至莫斯科总部。这诸多安排使得德军难以对此少有应对性的防备。

为了确保军事行动严格保密,苏联军队的行动大多借助夜色而进行。车辆行进途中不亮灯,而是依靠路边设立的白色标牌辨别方位,货车的引擎盖与尾部栏板都被涂成白色用以指引后车。部队的行进时间被严格限制在夜晚十点至凌晨四点之间,天亮之时,后方部队的车辆需要立刻停止赶路,寻找掩体。

巴格拉季昂 巴格拉季昂战役:百万苏军吊打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东线德军崩溃

在车队行驶的路途上,苏联的飞机在低空盘旋侦查,倘若飞行员能够察觉到下方行驶的己方车队,便要及时通知下方指挥官改进伪装措施。

苏联士兵为隐匿自身而学习的“十八般武艺”。在东欧平原上茂盛丛林的沼泽地里,他们正努力地学习在丛林中行军的技巧。如何游泳、如何摆脱沼泽、如何在丛林中辨别方向、在丛林中隐匿自己…

这些先遣士兵也同时承担起运输枪支弹药资源的任务,他们分批次地利用树枝与树干编织成的木筏搬运物资,在杂草丛生的丛林里竖起一道火力禁区。

巴格拉季昂 巴格拉季昂战役:百万苏军吊打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东线德军崩溃

更值得一提的是,战争前夕以身涉险,排雷扫碍的苏联工兵。由于交战地处于两国军事缓冲地带,为了防止对方忽然的军事进攻,双方都早已在自家领土前布下天罗地网般的地雷区。

而如今苏联想要进攻,首要的便是清除自家门口的地雷隐患,否则将严重阻碍军队推进。

然而,大规模地排查地雷势必会遭到德国人的注意,从而泄露出进攻的意图。因此为了行动的绝对保密,苏联工兵只能在夜间遁入地雷区,匍匐于地,寻找地雷的引信并将其拔掉。

由于巴格拉季昂战役的开始日期属于北半球夏季,茂密而繁盛的杂草遮掩住了工兵们匍匐的身影,却也让清除引信的难度进一步加大。排雷工作高度危险,稍有不慎引爆地雷便会置人于死地,同时也会引起敌人注意,因此苏联工兵们面临的工作极为困难,也极为重要。

但苏联工兵们以顽强的意志战胜了严峻的条件,在行动开始前的两个夜晚中,工兵们冒着生命危险拆除了34000余枚地雷,为苏军机动部队的入场提供了客观条件。

综上所述,在苏军竭力隐匿自身、制造一切条件突击德军的努力之下,百万苏军最终如同鬼魅般悄然越过德军的侦察部队,出其不意地进攻猝不及防的德军,收获了二战中一场伟大的胜利。

巴格拉季昂 巴格拉季昂战役:百万苏军吊打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东线德军崩溃

而苏军的胜利,也彰显出德军节节败退的颓势与战术上的逊人一筹。战争爆发前,希特勒曾预言苏军会从南部的乌克兰方向发起进攻,因此将大部分兵力调至南部,为苏军的北部突袭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遭受苏军进攻时,纳粹的陆军指挥部反应缓慢,没有把握好瞬息万变的战场形势,导致支援无法及时抵达战场,为德军埋下了失败的种子。

更令人啼笑皆非的,还当属战争前撂下总司令摊子,前去度假的德军司令布施元帅。即使在战争中,他对坦克作战的理解与认识依然不足,从另一方面导致德军面对苏军的装甲力量时的节节败退。

巴格拉季昂战役之后,德军已经无力再全面应付来自苏联方面的进攻,在西线盟军步步紧逼的战线中也节节败退。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抵抗下,纳粹的失败已成定局。

1945年4月30日,苏军正式攻陷柏林,苏联士兵将鲜红的镰刀锤子旗帜悬挂在德国国会大厦之上,宣告着希特勒的彻底失败与纳粹帝国的灭亡。

巴格拉季昂行动,被誉为苏军战争史上的巅峰之作

1944年6月22日,苏军从四个方向德军最强大的中央集团军群发动了进攻,这是苏德战场上苏军最大规模的一场战役,同时也是德军在二战之中最大的一场惨败——巴格拉季昂行动。

巴格拉季昂 巴格拉季昂战役:百万苏军吊打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东线德军崩溃

或许是冥冥之中早有注定,3年前的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发动了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但最终他没能向横扫欧洲那样横扫苏联。

而在3年之后的同一天,苏军的二百四十万大军,却将德军最强大的中央集团军群击溃,并将战线一直推进到了德国东普鲁士的边界。苏军的巴格拉季昂行动,使德国最精锐的中央集团军群及其属下的第4集团军、第3装甲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完全崩溃,损失了28最精锐的个陆军师。因此,巴格拉季昂行动被认为是德国在二战中最大的一单惨败,而德军在这次行动中的损失更是永远无法弥补。

巴格拉季昂 巴格拉季昂战役:百万苏军吊打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东线德军崩溃

中央集团军群创建于1941年6月初,它是德军在苏德战场上三个主要的集团军群中最强大的集团军群,巅峰时期的兵力高达74 个半师,下辖:

德国第2装甲集群(海因茨·古德里安)

德国第3装甲集群(赫尔曼·霍特)

德国第4集团军(共特尔·汉斯·冯·克卢格)

德国第9集团军(阿道夫·施特劳斯)

巴格拉季昂 巴格拉季昂战役:百万苏军吊打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东线德军崩溃

中央集团军群的历任指挥官为:

费多尔·冯·博克元帅元帅(1941年6月至1941年12月)

京特·冯·克鲁格元帅(1941年12月至1943年10月)

恩斯特·布施元帅(1943年10月至1944年6月)

瓦尔特·莫德尔元帅(1944年6月至1944年8月)

乔尔格·汉斯·莱因哈特上将(1944年8月至1945年1月)

费迪南德·舍尔纳元帅(1945年1月至1945年5月)

巴格拉季昂 巴格拉季昂战役:百万苏军吊打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东线德军崩溃

中央集团军群创建的目的,就是为了攻下苏联的首都莫斯科,除了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列宁格勒战役之外,中央集团军群几乎参加了苏德战争中所有决定性的战役。

战争初期,中央集团军群继续沿用他们之前横扫西欧的闪击战术,再次横扫了大半的东欧平原,歼灭、俘获了数百万战术不佳的苏军,展现出了辉煌无比的战争艺术。后来由于在莫斯科的寒冬之中而攻势受阻,并在巴格拉季昂行动中被苏军彻底击溃,最终在柏林战役中被彻底歼灭。

巴格拉季昂 巴格拉季昂战役:百万苏军吊打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东线德军崩溃

德军中央集团军群的战斗力是有目共睹,同时也是最被希特勒寄予厚望的精锐之师,这在苏军发动的星火行动中已经得到了证明。

但由于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大会战中的连续惨败,北方集团军群又被牢牢的拖在了列宁格勒而毫无作为,因此,中央集团军群的侧翼被完全暴露了出来,这就为中央集团军群遭受灭顶之灾埋下了隐患。而苏军也正是抓住了这个隐患,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在德军入侵苏联巴巴罗萨行动三年之后的同一天,突然对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发动了毁灭性的打击。

巴格拉季昂 巴格拉季昂战役:百万苏军吊打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东线德军崩溃

纵观苏德战争的几场著名战役,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

德军在莫斯科城下的惨败,其实只是因为天气的原因致使攻势受阻。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转折点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德军虽然损失了东线战场的四分之一兵力,但苏军的损失更大,战争的主动权仍然掌握在德军的手中,并且在随后的哈尔科夫战役中又被德军打回了原形。而在库尔斯克大会战之中,希特勒虽然为了拯救盟友而匆匆结束了战役,但并不致命。真正使纳粹德国走向败亡的,却是巴格拉季昂行动。

巴格拉季昂 巴格拉季昂战役:百万苏军吊打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东线德军崩溃

与以往的军事行动不同,苏军此次的巴格拉季昂行动,被誉为苏军战争史上的巅峰之作。

首先,巴格拉季昂行动计划的真正内容只有几个人知道,即斯大林、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和他的副手安东诺夫,即使是到了战役的发起之时,也只有参战的各集团军指挥员知道。因此,巴格拉季昂行动堪称是苏军历史上最成功的一次军事行动,不但是德军毫无察觉,就连自己人都不知道此次行动的真正目的。

巴格拉季昂 巴格拉季昂战役:百万苏军吊打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东线德军崩溃

巴格拉季昂行动的保密工作及其严格,所有参战部队的调动全部在夜间进行,在早晨第一缕阳光出现之前必须完成隐蔽伪装,无线电全部静默,所有战斗命令全靠书信传递,并且必须是阅后即焚。

苏军参战的240万大军、5200辆坦克、5300架飞机,在这种神不知、鬼不觉的情况下完成了秘密集结。在苏军这样的调动之下,整个德军指挥部都没有意识到苏军的突然进攻,德军中央集团军指挥官恩斯特·布施元帅,居然在苏军进攻前三天去度假了,这就已经注定了中央集团军群的命运。

巴格拉季昂 巴格拉季昂战役:百万苏军吊打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东线德军崩溃

在接下来长达两个月的巴格拉季昂行动之中,中央集团军群的88万大军遭到了灭顶之灾。

当然,巴格拉季昂的成功不是没有代价的,在莫德尔指挥一连串成功的反击之中,参加巴格拉季昂行动的240万苏军,也出现了高达近100万部队的伤亡,损失了2957辆坦克和2447门火炮,但在此消彼长的军事事态之中,苏军的这点损失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可德军的损失却是永远无法弥补。

巴格拉季昂 巴格拉季昂战役:百万苏军吊打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东线德军崩溃

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在彻底崩溃之后,通往东普鲁士的大门被撕开了一个400公里宽的口子,苏军便像发了疯似的从这个缺口发动了全线攻势。

虽然希特勒调动了东普鲁士所有能调动的军队,甚至是他自己的警卫营去堵这个缺口,但这一切都于事无补,因为他们要面对的是拥有12个坦克军和几百万的苏联红军,在这样强大的苏军面前,中央集团军群的败局已是无可挽回了。

巴格拉季昂 巴格拉季昂战役:百万苏军吊打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东线德军崩溃

曾经所向披靡的中央集团军群,就这样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被苏军击败了,除了苏军将战役目的发挥得淋漓尽致之外,最主要的是德军自身的原因。

首先,1944年的这支中央集团军群,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那支具有超一流战斗力的中央集团军群了。经过3年的鏖战,当初中央集团军群中那些优秀的指挥官和士兵,或阵亡或被俘或被调往其它战线,新补充兵员的战斗力只能算是二流,他们已经没有了战争初期的那种默契,而现在的这支苏军,也已经不是当初那支一触即溃的苏军了。

巴格拉季昂 巴格拉季昂战役:百万苏军吊打德军中央集团军群,东线德军崩溃

或许是冥冥之中的天意,3年前的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发动了入侵苏联的巴巴罗萨行动,而三年后的1944年6月22日,斯大林用一场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的——巴格拉季昂行动,为希特勒敲响了丧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