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大凉山里“一块屏幕”和被改变的命运
来源:新京报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中学直播班正在上课。受访者供图
我的家乡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在四川教育界,甘孜、阿坝、凉山三州是著名的教育落后地区。2013年高考,我所在的班级,是全州下辖17个县市里成绩最好的文科班,最终也只有十多个人上了一本线。
2018年12月,《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的文章《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在微信朋友圈刷屏,我忽然想起了高中教室对面,那个总是拉着窗帘上课的网络直播班。
那是比我们低一年级的文科重点班。每堂课上,讲台中央的投影屏幕,同步直播着成都七中的课堂实况和教学PPT。为了投影效果更好,他们班总要关上灯,拉上窗帘。
当时常听网班的学妹说,成都七中的试题太难,熬更守夜都写不完。因为没空洗头,她的刘海总是油得一根一根的。
在凉山州冕宁中学2019级高三直播班班主任王学语看来,从2002年凉山州探索直播教育开始,17年来,直播课已经成为一些县城学校的金字招牌,但它并不是解决贫困地区所有教育问题的“万能药”。
“对于偏远山区的孩子,直播屏幕是一座沟通优质教育资源的桥梁。”王学语说,“但直播只是一项技术,一块屏幕背后,最重要的是人。”
一块屏幕的两端
这个春节,我从州府西昌出发,分别乘车几小时去往冕宁县和盐源县,探寻那里的直播教育。冬日里的大凉山,艳阳高照,一路上弯道盘根错节,山风呼啸,路上时有暗冰,地里的苞谷秆子已是枯黄一片。
大凉山中的冕宁中学,是成都七中第一批5所网校中的一所,2002年,因为得到“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的支持,开始尝试免费的直播教育。
从最初到成都开会讨论直播事宜起,要不要上直播课的争议,便一直存在。许多从前在讲台上激情洋溢的老师,忽然觉得自己成了配角,难免心生抵触。
“最终说服大家接受直播的理由是稳定生源。当时我们的学生老往西昌跑,好生源很难留住。”王学语说,他是最早一批带直播班的老师之一,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头几年的实验,确实看出了直播教学的好处。王学语记得,当时的冕宁中学从高一新生中选出两个尖子班,一个直播班,一个对比班,生源水平持平。一两届后,直播班的尖子生们开始崭露头角,并逐渐形成碾轧性的优势。
王学语说,2007级直播班,学生几乎占满了年级前十名,高考时还出了西昌市第七、八、十五名。而另外的对比班,没人进入西昌市的前二十。
那一年,冕宁中学有几个学生考入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四川大学等名校,但他们入学时的中考成绩并不拔尖,西昌的中学,甚至没打电话来“挖”过。也是从那一年开始,学校对直播班有了很大的信心,质疑的声音消减下去。
2008年,同在大凉山深处的盐源中学也开始了直播教学。副校长林新明说,初衷同样是稳定生源。
如今已在浙江大学读大二的苏青(化名),于2014年进入盐源中学直播班,那时她的中考成绩,在县里排到六七名。
进入直播班后,苏青和同学们不仅要上成都七中的课,还要用成都七中的习题和考卷。第一次考试,16岁的苏青就感受到了与直播屏幕另一端的差距——数学16分,“我考了和我年龄一样的分数”。此外,苏青的其他理科成绩也只有三四十分。
高一时,他们开始做高三的英语阅读题。每次做题,苏青要翻着词典把所有单词查一遍,一对答案,选择题还是全错。
屏幕两端的老师同样存在差距。冕宁中学2013级直播班毕业生王绡(化名),如今在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念研究生。中学时,她最喜欢成都七中的一名数学老师,那是一位清华大学数学系硕士。他在课上提到的一些前沿理论,王绡在冕宁中学的老师都没听说过。
王绡印象最深的一次,是那位男神数学老师在画图时,“非常自然地”写下了很多数学概念的英文单词。“屏幕那头七中的学生‘哇’的一声,我们这边也非常惊喜,跟着‘哇’,觉得太厉害了!”
更大的差距来自对高考动向的把握。我读高中时,还是四川省高考自主命题的时代,有任课老师从成都回到凉山,说一些高考不再考的内容,他们都不知道,还在让学生一遍一遍地练习,可“外面的老师”都知道。
西昌市一名考上北大的学生说,高三时,她做过成都七中的模拟题。与凉山州的高考模拟试卷相比,那份试题“更接近高考风格”。
从扩张到“下网”
盐源中学的第一届直播班,就出了几个考上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名校的学生,23人上了一本。而之前的很多年,这个数字都只有10个左右。到了2014年,得益于针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高考三大专项计划”,盐源中学的一本上线人数升到了38人;2018年升到了78人。
副校长林新明说,有一年春节,那个考上北师大的学生到西昌探亲,告诉亲友自己是盐源中学毕业的,别人听了直摇头,“说不可能,盐源中学怎么出得了北师大的学生?”
由于直播班的成绩好,越来越多的孩子想要挤进去,凉山各地的高中直播班也越来越多。比如在盐源中学,高一新生的前200名都有机会进入直播班,但林新明说,真正能够适应直播教学的大概只有前60名。
在王学语看来,成都七中教学容量大,特别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那些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在直播教学中受益匪浅;反之,则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高一刚开学时,许多学生觉得看直播屏幕上课很新奇,“像看电影一样”。但这些“电影”没有美丽精致的画面、引人入胜的情节,枯燥得让人昏昏欲睡。尤其到了夏天,教室里拉着窗帘,光线黯淡,空气闷热,没多久学生们便倒成一片。老师时常要拿着教鞭在教室里巡视,遇见打瞌睡的学生便提醒一下。
下课后,直播班的孩子也要付出更多努力。苏青说,上高中后,她每天都要把当天遇到的数学题研究透彻、把英文单词查清,再预习好明天的功课。高中三年,她每天都在凌晨后才睡。
重压之下,学生们的情绪很容易波动。王学语说,高一时的班会课常会变成诉苦大会,“百分之七八十的学生都哭过”。还有一名学生压力太大要退班,王学语特意打通了成都七中老师的电话,请他帮忙鼓励学生。
冕宁中学的老师梁青成(化名)带过一个直播班,高三毕业时“蒸发”了20人。除了分科时转去文科的几人,剩下的人都因为无法适应网班教学,中途退出。
直播班的老师们也要适应新的教学方式。用王学语的话说,远程直播教学就像一条学习的高速路,学生是乘客,远端老师才是驾驶员。
比如,有的老师会让学生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下课后把笔记本收上去一一检查,英语连草稿纸都要收;有的老师会将直播改成录播,遇到重点或学生听不懂时就及时暂停,深入讲解。
近几年来,凉山州各中学的直播班中已有不少关闭了直播屏幕,只用成都七中的资料做题。
一位今年带高三直播班的老师说,一次模拟考试后,学生们的物理成绩一塌糊涂,全班62人中40人要求“下网”。学生说,“老师,你还不下网哈,再跟直播就跟‘死’了。”
“我想考600分,现在我的愿望实现了”
设立直播班的初衷是稳定生源,但很多老师也受到了影响。林新明介绍,2008年开办直播班时,盐源中学刚引进一批本科毕业的年轻老师。有的老师每天在办公室里一遍一遍地研究七中的教学方式,现在他们已成为学校的中流砥柱。
不过,基层中学依旧很难阻挡超级中学的“虹吸作用”。在所有学校中,成都七中这样的超级中学无疑站在了金字塔尖。
前几年,一名县城中学直播班的老师负责应届生招生。听说附近乡镇的学校里有个学生“很有灵气”,校长都亲自开车去学生家里游说。这位老师说,那个学生瘦瘦小小的,“像个还在滚铁环的娃娃”。这个娃娃最终去了州府西昌的一所重点中学,并在高考时成了全校的理科状元。
身为一名父亲,梁青成认为可以理解生源流失的现象。“如果是我的娃娃,能读成都七中,那绝对不读西昌一中。能读西昌一中,那肯定不读普通高中。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直播班通过那块屏幕、那些习题,让留下来的学生可以触摸到省会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
除了直播课程,近年来,教育部针对全国农村和贫困地区的“高考三大专项计划”,也让更多寒门学子有了就读重点大学的机会。据澎湃新闻报道,2018年该计划共录取学生10.38万人。盐源中学一位直播班毕业生告诉我,他能最终考上名校,便是得益于“国家专项计划”。
2月2日下午,因为我的采访,盐源中学2014级的4名毕业生回到了从前的教室。教室后面的一面“心愿墙”上,学生们用五颜六色的贴纸,书写着自己的朴素愿望。他们有的想当外科医生,有的想去北京,有的想要考上理想的大学。
一名毕业生看着这些贴纸喃喃自语:“从前我在这里写着,我想考600分,现在我的愿望实现了。”
记者 付子洋
大凉山里的“一块屏幕”:县城中学逆境突围
盐源中学直播班上课的实况。 受访者供图
我的家乡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在四川教育界,甘孜、阿坝、凉山三州是著名的教育落后地区。2013年高考,我所在的班级,是全州下辖17个县市里成绩最好的文科班,最终也只有十多个人上了一本线。
2018年12月,《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的文章《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在微信朋友圈刷屏,我忽然想起了高中教室对面,那个总是拉着窗帘上课的网络直播班。
那是比我们低一年级的文科重点班。每堂课上,讲台中央的投影屏幕,同步直播着成都七中的课堂实况和教学PPT。为了投影效果更好,他们班总要关上灯,拉上窗帘。
当时常听网班的学妹说,成都七中的试题太难,熬更守夜都写不完。因为没空洗头,她的刘海总是油得一根一根的。
在凉山州冕宁中学2019级高三直播班班主任王学语看来,从2002年凉山州探索直播教育开始,17年来,直播课已经成为一些县城学校的金字招牌,但它并不是解决贫困地区所有教育问题的“万能药”。
“对于偏远山区的孩子,直播屏幕是一座沟通优质教育资源的桥梁。”王学语说,“但直播只是一项技术,一块屏幕背后,最重要的是人。”
故乡里的中国:大凉山里的“一块屏幕” 怎样改变命运。新京报“我们视频”出品
一块屏幕的两端
这个春节,我从州府西昌出发,分别乘车几小时去往冕宁县和盐源县,探寻那里的直播教育。冬日里的大凉山,艳阳高照,一路上弯道盘根错节,山风呼啸,路上时有暗冰,地里的苞谷秆子已是枯黄一片。
大凉山中的冕宁中学,是成都七中第一批5所网校中的其中一所,2002年,因为得到“四川省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的支持,开始尝试免费的直播教育。
2月1日,四川省冕宁中学原址,雄鹰雕塑寓意着教育帮助学生飞向蓝天。新京报记者 付子洋 摄
从最初到成都开会讨论直播事宜起,要不要上直播课的争议,便一直存在。许多从前在讲台上激情洋溢的老师,忽然觉得自己成了配角,难免心生抵触。
“最终说服大家接受直播的理由是稳定生源。当时我们的学生老往西昌跑,好生源很难留住。”王学语说,他是最早一批带直播班的老师之一,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头几年的实验,确实看出了直播教学的好处。王学语记得,当时的冕宁中学从高一新生中选出两个尖子班,一个直播班,一个对比班,生源水平持平。一两届后,直播班的尖子生们开始崭露头角,并逐渐形成碾压性的优势。
王学语说,2007级直播班,学生几乎占满了年级前十名,高考时还出了西昌市第七、八、十五名。而另外的对比班,没人进入西昌市的前二十。
那一年,冕宁中学有几个学生考入了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四川大学等名校,但他们入学时的中考成绩并不拔尖,西昌的中学,甚至没打电话来“挖”过。也是从那一年开始,学校对直播班有了很大的信心,质疑的声音消减下去。
2008年,同在大凉山深处的盐源中学也开始了直播教学。副校长林新明说,初衷同样是稳定生源。
如今已在浙江大学读大二的王立,于2014年进入盐源中学直播班,那时她的中考成绩,在县里排到六七名。
进入直播班后,王立和同学们不仅要上成都七中的课,还要用成都七中的习题和考卷。第一次考试,16岁的王立就感受到了与直播屏幕另一端的差距——数学16分,“我考了和我年龄一样的分数”。此外,王立的其他理科成绩也只有三四十分。
高一时,他们开始做高三的英语阅读题。每次做题,王立要翻着词典把所有单词查一遍,一对答案,选择题还是全错。
屏幕两端的老师同样存在差距。冕宁中学2013级直播班毕业生王绡(化名),如今在成都的电子科技大学念研究生。中学时,她最喜欢成都七中的一名数学老师,那是一位清华大学数学系硕士。他在课上提到的一些前沿理论,王绡在冕宁中学的老师都没听说过。
王绡印象最深的一次,是那位男神数学老师在画图时,“非常自然地”写下了很多数学概念的英文单词。“屏幕那头七中的学生‘哇’的一声,我们这边也非常惊喜,跟着‘哇’,觉得太厉害了!”
更大的差距来自对高考动向的把握。我读高中时,还是四川省高考自主命题的时代,有任课老师从成都回到凉山,说一些高考不再考的内容,他们都不知道,还在让学生一遍一遍地练习,可“外面的老师”都知道。
西昌市一名考上北大的学生说,高三时,她做过成都七中的模拟题。与凉山州的高考模拟试卷相比,那份试题“更接近高考风格”。
2月1日,四川省冕宁中学的一面墙上,展示直播班学生的英文书法比赛。新京报记者 付子洋 摄
从扩张到“下网”
盐源中学的第一届直播班,就出了几个考上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中央财经大学等名校的学生,23人上了一本。而之前的很多年,这个数字都只有10个左右。到了2014年,得益于针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高考三大专项计划”,盐源中学的一本上线人数升到了38人;2018年升到了78人。
副校长林新明说,有一年春节,那个考上北师大的学生到西昌探亲,告诉亲友自己是盐源中学毕业的,别人听了直摇头,“说不可能,盐源中学怎么出得了北师大的学生?”
由于直播班的成绩好,越来越多的孩子想要挤进去,凉山各地的高中直播班也越来越多。比如在盐源中学,高一新生的前200名都有机会进入直播班,但林新明说,真正能够适应直播教学的大概只有前60名。
在王学语看来,成都七中教学容量大,特别重视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那些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在直播教学中受益匪浅;反之,则很难达到理想效果。
高一刚开学时,许多学生觉得看直播屏幕上课很新奇,“像看电影一样”。但这些“电影”没有美丽精致的画面、引人入胜的情节,枯燥得让人昏昏欲睡。尤其到了夏天,教室里拉着窗帘,光线黯淡,空气闷热,没多久学生们便倒成一片。老师时常要拿着教鞭在教室里巡视,遇见打瞌睡的学生便提醒一下。
下课后,直播班的孩子也要付出更多努力。王立说,上高中后,她每天都要把当天遇到的数学题研究透彻、把英文单词查清,再预习好明天的功课。高中三年,她每天都在凌晨后才睡。
直播班的学生正在上课。 受访者供图
重压之下,学生们的情绪很容易波动。王学语说,高一时的班会课常会变成诉苦大会,“百分之七八十的学生都哭过”。还有一名学生压力太大要退班,王学语特意打通了成都七中老师的电话,请他帮忙鼓励学生。
冕宁中学的老师梁青成(化名)带过一个直播班,高三毕业时“蒸发”了20人。除了分科时转去文科的几人,剩下的人都因为无法适应网班教学,中途退出。
直播班的老师们也要适应新的教学方式。用王学语的话说,远程直播教学就像一条学习的高速路,学生是乘客,远端老师才是驾驶员。
比如,有的老师会让学生一边听课一边记笔记,下课后把笔记本收上去一一检查,英语连草稿纸都要收;有的老师会将直播改成录播,遇到重点或学生听不懂时就及时暂停,深入讲解。
近几年来,凉山州各中学的直播班中已有不少关闭了直播屏幕,只用成都七中的资料做题。
一位今年带高三直播班的老师说,一次模拟考试后,学生们的物理成绩一塌糊涂,全班62人中40人要求“下网”。学生说,“老师,你还不下网哈,再跟直播就跟‘死’了。”
“我想考600分,现在我的愿望实现了”
设立直播班的初衷是稳定生源,但很多老师也受到了影响。林新明介绍,2008年开办直播班时,盐源中学刚引进一批本科毕业的年轻老师。有的老师每天在办公室里一遍一遍地研究七中的教学方式,现在他们已成为学校的中流砥柱。
不过,基层中学依旧很难阻挡超级中学的“虹吸作用”。在所有学校中,成都七中这样的超级中学无疑站在了金字塔尖。
前几年,一名县城中学直播班的老师负责应届生招生。听说附近乡镇的学校里有个学生“很有灵气”,校长都亲自开车去学生家里游说。这位老师说,那个学生瘦瘦小小的,“像个还在滚铁环的娃娃”。这个娃娃最终去了州府西昌的一所重点中学,并在高考时成了全校的理科状元。
身为一名父亲,梁青成认为可以理解生源流失的现象。“如果是我的娃娃,能读成都七中,那绝对不读西昌一中。能读西昌一中,那肯定不读普通高中。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直播班通过那块屏幕、那些习题,让留下来的学生可以触摸到省会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
除了直播课程,近年来,教育部针对全国农村和贫困地区的“高考三大专项计划”,也让更多寒门学子有了就读重点大学的机会。据澎湃新闻报道,2018年该计划共录取学生10.38万人。盐源中学一位直播班毕业生告诉我,他能最终考上名校,便是得益于“国家专项计划”。
2月2日下午,因为我的采访,盐源中学2014级的4名毕业生回到了从前的教室。教室后面的一面“心愿墙”上,学生们用五颜六色的贴纸,书写着自己的朴素愿望。他们有的想当外科医生,有的想去北京,有的想要考上理想的大学。
2月2日,四川省盐源中学一间直播班教室后面的“心愿墙”。 新京报记者 付子洋 摄
一名学生看着这些贴纸喃喃自语:“从前我在这里写着,我想考600分,现在我的愿望实现了。”
新京报记者 付子洋 编辑 滑璇 张太凌 校对 危卓
广西桂林市“民间棋王”争霸赛以棋会友
来源:中国体育报
两岸青山林立,脚下绿水悠悠,山间绿树红花,江上竹筏小舟,加上空中云雾迷蒙,来到桂林就像走进连绵不断的画卷。就在本周末,一场智慧与谋略的搏击较量,在这座充满山水气息的灵秀之地上演。
棋盘上兵来卒往、炮飞马跳;棋盘下有说有笑、握手寒暄,9月7日至8日,中国体彩全国象棋“民间棋王”争霸赛广西赛区桂林分赛区落幕。活动共有32位选手参赛,吸引了桂林各地象棋爱好者。
经过两天激烈角逐,邓桂林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赢得桂林市“民间棋王”称号,并获得由广西体彩中心提供的1000元奖金。
针锋相对 32强激烈角逐
楚河汉界,君王挥指定江山;两军对垒,针锋相对智者胜。马走日、象走田、车走直路、炮翻天……比赛过程中,棋手们屏气凝神,在棋盘上布兵摆阵,有的托腮沉思,有的眉头紧蹙,聚精会神地思索着每步棋的走法、布局、进攻与退守及如何能赢得比赛,一时间“硝烟”弥漫,比赛越往后,气氛就越紧张。
今年刚读大二的19岁王未希是本次比赛年龄最小的选手,虽然在淘汰赛8进4的对决中出局,但对于多次参加象棋比赛的王未希来说,输赢都很正常,重在参与。比赛结束后他说:“很感谢体彩能给我这样一个和高手过招的机会,我在柳州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上学,为了比赛,专门坐车回到桂林,过几天还要代表桂林参加广西‘区运会’象棋比赛,我会继续努力!”“他从小就喜欢玩象棋,放学后和楼下的老爷爷玩,放暑假回老家和他爷爷玩,6岁的时候,偶然一次和他爸爸单位的同事玩,竟然赢了。”王未希妈妈说。
每场比赛都吸引了众多围观群众,棋手的紧张更感染着观众,大家屏住呼吸,一言不发,静观棋手深思后落下的每一颗棋,还有的观众拿出手机,在各大直播平台进行比赛实况直播。
最后一轮对决中,段鑫和邓桂林一位是桂林全州县“棋王”,一位是广西全区级“棋王”,20分钟过去后,依然未决出胜负,最终在加赛决胜局中,邓桂林以4分钟的和棋赢得段鑫6分钟的进攻。“很幸运赢得这一局,对手刚刚进攻有点着急,心态一定要平稳。”
广西体彩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象棋比赛在广西群众基础广泛,体彩也一直着力做好象棋运动的推广和普及工作。本次在体彩实体店举办,将体彩公益元素融进比赛活动中,进一步为打造体彩实体店公共服务提供了有益尝试,让更多的人了解了体彩。
桂林市体彩分中心副主任罗湘说:“不论是体彩实体店的代销者,还是参赛选手,一听是公益体彩支持的活动,大家参与的热情十分高涨,其中好多参赛选手都是从县里选拔上来的,体彩实体店代销者们都希望多在实体店里举办这样的活动,进一步宣传公益体彩,给购彩者提供更好的购彩环境。”
热火朝天 互动体验乐不停
比赛纵然紧张,但互动体验也少不了,比赛结束后,广西桂林体彩中心的工作人员为参赛选手和前来观看比赛的观众提供了体彩大乐透彩票,一时间,比赛现场的紧张气息转为大家相互讨论购彩经验的轻松氛围。
其中有位象棋爱好者黄先生,以前从来没有买过彩票,拿着体彩大乐透彩票,他认真地向工作人员咨询游戏规则。黄先生表示:“观看比赛的间隙还顺便学习了体彩知识,公益体彩,乐善人生,以后我也要为公益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为了给购彩者提供更好的购彩环境,代销者何冰的店里不仅有免费的茶水,还有水果。他说:“我很荣幸能被选中在店里举办象棋比赛,能够参与到体彩支持的活动中,感觉很有意义。”
集聚温暖 公益体彩在路上
自1994年全国统一发行以来,中国体育彩票一直秉持为国家公益事业和体育事业筹集公益金的初心。多年来,为深入推动全民健身、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悠久的象棋文化,中国体彩持续助力全国象棋业余棋王争霸赛,致力于为象棋爱好者打造一个接地气的赛事平台。本次由国家体彩中心、中国象棋协会主办的中国体彩全国象棋“民间棋王”争霸赛活动正是一个鲜活的体现。
当国粹遇上体彩,当智力展开比拼,公益与运动共振,趣味与激情兼具,吉林、安徽、河南、湖北、甘肃……中国体彩全国象棋“民间棋王”争霸赛目前正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进行。
让我们拭目以待,各省(区、市)棋王冠军会花落谁家,脱颖而出的全国冠军又会是谁?这个金秋,体彩与爱象棋、爱公益的你,不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