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寒门状元之死原文一个寒门状元之死原文阅读_1条广告80万,“寒门状元之死”刷屏背后,如何评价咪蒙的商业帝国?

小编 102 0

1条广告80万,“寒门状元之死”刷屏背后,如何评价咪蒙的商业帝国?

媒体接广告没有错,咪蒙是完全市场化的媒体,凭自己的本事和广告效果来赚钱,这比很多所谓的正规媒体靠写黑稿,靠采访牌照(只有极少数dang管媒体才有出版、采访许可)赚垄断性质的钱,其实要干净得多。

从最开始,咪蒙都是靠写职场、情感等偏鸡汤的文章。为了达到“触动心灵”的效果,里面肯定有很多杜撰的内容。对搞文字工作的人来说,很多时候故事是否真实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故事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符合实际情况,高手讲的故事可以是完全虚构的,但外人找不出破绽,就会认同其真实性。而杜撰的故事,可以有更多戏剧化的情节,这样比那些严肃的新闻更有博眼球的效应。

咪蒙的公众号,已经是非常成功的自媒体,甚至可以说是最成功的了,所以才有了助理月入5万元的江湖传说。但它需要扩大产能,扩大产能的途径之一就是做更多的公众号,在业内有个专门的说法叫做“微信公众号矩阵”,用同样的手法写相似的文章,可以收获更多用户和流量,进而通过这些流量变现。

做号的方法非常普遍,比如就有上市公司以30亿元或者十几亿元的价格收购拥有好几百个微信公众号的公司。就按市场价计算,咪蒙的号,估值也至少有好几亿。

但这样扩大产能,潜藏的风险必然是质量的下滑,《寒门状元之死》就是这种问题的体现。这和一家电视机厂扩大产能,但技术人员配备不足导致电视质量下降是一个道理。

所以,不必口诛笔伐咪蒙,这篇文章虽然很差劲,也违背了媒体应有的公德道义,但也还不至于对任何人造成伤害;或许她是欺骗了某些人,但欺骗的是她的粉丝,和绝大部分没有关系。而且只要有正常分辨能力的人,都不会被这样明显杜撰的文章所蒙骗。

关注孔方财经,让你第一时间了解热点财经事件背后的经济原理。

咪蒙的成功称不上偶然,曾经因新闻理想的感召去了南方系,在《南方都市报》工作过12年,见证了纸媒的黄金时代,练就了扎实的写作功底和洞察能力,她的成功是一个传统媒体人的职业转型,也是媒介迭代的结果。

咪蒙选中了一个宽泛的领域,职场小资和逼格生活,也为她的壮大奠定了基础,市场容量决定了未来的高度,咪蒙也很幸运的现在了好处,不同于十点读书的励志,咪蒙更倾向于扒露现实和传统毒鸡汤,丧文化,12年的报纸从业经验,咪蒙很会带节奏,知道舆论的倾诉点在哪里,这也是为什么同样的热点,咪蒙总是能刷屏的原因。

咪蒙火了,她也不再满足于自身能量的释放,她更知道一个人力量的薄弱,她组建了写手团队,全部要求模仿她的风格,很多文章出来后,即便是咪蒙忠实粉丝都无法分辨,这样的团队只有一个写作灵魂,甚至可以说已经到达了规模化的复制。

咪蒙有了写手,她也有了更多的思考时间,在加上统一的写作风格,咪蒙体成了一个品牌效应,她所有的商业布局都是一种风格,咪蒙体。

咪蒙很懂新媒体,她知道新媒体的用户是谁,想要什么,她的员工年龄层越来越小,因为不需要太多的社会经验,只要会模仿咪蒙体就好,而这些初生牛犊的年轻人什么也不怕,这也是为什么一篇虚构成分很大的文章刷屏的原因。

咪蒙未来的商业会很广,她已经打造出来了一个咪蒙体,这个品牌价值的溢出效应会拉动她所有的商业发展。

咪蒙还会很火,至少在未来的三年内。


一个寒门状元之死原文一个寒门状元之死原文阅读_1条广告80万,“寒门状元之死”刷屏背后,如何评价咪蒙的商业帝国?

听说过她的大名,一篇文章上百万阅读,一条广告80万,这是多少自媒体心中的终极目标吧。

咪蒙系写的东西很能抓住特定人群这个时代的“痛点”,特定的读者一般来说都是承上启下肩负巨大生活压力的中年一代,既有赡养老人的义务,又有哺育下一代的责任,自身的工作辛苦,生活的压力无处释放,前途看不到太多希望的焦虑一族。他们的观点以及杜撰的故事让这种焦虑进一步传染蔓延,读者总能在文中找到自己的影子,从而产生共鸣,说白了,这样的写作方式其实是一种带有强烈目的性的心理暗示,抓住了读者心理,也就获得了认同,最终收获了点击率,也就变现了。

读者对咪蒙系的评价褒贬不一,其实他们的做法完全是商业行为,以获得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研究读者的喜好,抓住读者内心,这点无可厚非,但是为了利益胡编烂造,扭曲事实就拉低了自身水平。另外,自媒体也要有操守,方能“活”的长,否则下一篇爆款文章可能就是“咪蒙系商业帝国之死”了。

这个年代,自媒体百花齐放,各显神通,无论如何读者始终拥有选择权,守住内心,保持独立思考判断能力,这才是对自己负责。

寒门出状元的意思?

寒门出状元,是指贫穷的家庭时培养出特别有才华的人。多用在贫寒人家出了人才时说。

寒门:贫寒的家庭。

这句话整条意思是:因为穷人家孩子往往不怕吃苦,又决心改变家庭情况,所以多能发奋读书,成为有才华的人。也说“寒门出状元,高山出俊鸟”。

三位寒门学霸的经历?

寒门学子励志故事有:

1、凿壁偷光

汉朝元帝时的匡衡,从小喜好读书。可是家里很穷,连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上学读书呢?他只好白天干活,晚上自己学习。家里没有钱买灯油,怎么办呢?

匡衡没有向困难屈服,想出了一个办法:在墙壁上凿了个小洞,借邻居家照射过来的微弱灯光看书学习。他勤奋刻苦,学到了许多知识,后来做了宰相。

2、范仲淹求学

范仲淹(989年8月29日-1052年5月20日),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在范仲淹两岁之时,他的父亲便病逝了,他的母亲带着他改嫁他人。等到范仲淹懂事之后,他知道了自己的身世,辞别母亲,前往南都应天府(今河南商丘)求学,投师戚同文门下。

在后面的日子里,他将自己沉浸在了书海之中,经过了多年的寒窗苦读,对儒家学说有了自己的见解。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之时,范仲淹以“朱说”之名,登蔡齐榜,中乙科第九十七名,由“寒儒”成为进士,成功踏入了官场。

1、陕西汉中,王宝丽,考出593的成绩,报考了西北大学。

王宝丽家在农村,她的父亲早年出意外,切掉了脾脏,不能干重活,就在家以编竹筐为生。

她的母亲外出打零工,一年能挣4000元左右,节衣缩食,也很难供她交学费。

面对每年6000多的学费,她父亲坦言:“感觉考上大学,也供不起。”

真的很心酸,但这也是现实,女孩表示会努力读书,以后好好挣钱,改变家庭状况,让父母过上好日子。

读大学是她的希望,不读书,也可能自己会重复父辈的生活。

2、黑龙江,一对姐弟,双双考上哈尔滨工业大学。

这对姐弟的家在农村,父亲患有腰间盘突出,母亲患有风湿病,干不了重活。

家里的墙是土垒的,没有像样的家具,装书的筐却有好几个。

为了供两个孩子读书,他们将家里的牛卖了,父亲每天加班加点干活,3斤重的瓦片一次搬10片,一天搬12个小时。

但看到孩子们的录取通知书,他激动地流下泪来,自己辛苦点没啥,只要孩子有好的前途就高兴

3、湖南常德,何润琪考出707分的好成绩,成为省文科状元。

他的父亲是工地上扎钢筋的小工,每天凌晨出门干活,天黑才能回家。

何润琪从小就知道父母的不容易,会一边读书,一边帮母亲种地,学习也从不让父母操心,经常都是班里的第一名。

这几个学生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理解父母的艰辛,想要通过自己努力,给父母一个好的生活。

而他们的父母,也都坚持一个信念,认为读书可以给孩子一个好的前途,拼尽全力也要托举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