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识别洞庭湖玉石?
可以从外观来看,洞庭湖玉石摸起来比较圆润。
可以用水滴法,把石头拿起来,用水滴滴在石头表面,如果长时间不会散去那就说明有可能是洞庭湖玉石。
可以打灯验证。普通石头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不透明的,洞庭湖玉石则会透出一定的光。
关于洞庭湖的传说?
有一个古老的民间故事。据说在很早以前,洞庭湖并不叫洞庭湖,而叫方壶山。在洞庭湖畔,有一对青年男女,男的叫百叶,女的叫水萍,长得十分美丽,是世间少有的。他俩深深地相爱,并立下山盟海誓:永不分离。
一天,水萍被龙王的女儿瞧上了,并抢入龙宫。百叶闻讯后,十分伤心。这时,一位神仙告诉百叶,要想救出水萍,除非变成一块大石头,但要忍受一千年的风吹雨打之苦。百叶毫不犹豫地变成了石头。
终于有一天,龙王的女儿和百叶一同站在岳阳楼上,看到了这位美少年,非常喜欢他。她想:“这样聪明、这样美丽的少年,我不可能得到他,倒不如成全他。”于是,她将百叶变成的石头还原成了人。这便是洞庭湖边上的“百叶龙君山”的来历。
开挖鄱阳湖和洞庭湖,能不能解决长江水患?
鄱阳湖和洞庭湖,不仅是长江流域两大调蓄性湖泊,也是我国排名前二位的淡水湖,但这两个湖泊当前都产生了不同程度淤积,像今年这种情况,遇到了长江流域普降暴雨,两个湖泊所在地区都产生了洪涝灾害。
不可否认,两大湖泊淤积一定程度上确实助涨了长江洪水“嚣张气焰”,从纯地理角度讲,把湖泊挖深、扩大肯定可以消弱洪灾,但从现实角度讲,开挖湖泊涉及的因素太多。
首先就是湖田、村庄搬迁问题,从两大湖泊淤积以来,河床上便建立了大批农田、村庄,很多以前打渔为生的近岸点,甚至已经形成了城镇。两大湖泊是所在省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如果同时开挖,涉及的搬迁人口不是一两百万,而是上千万,现代人口迁移可比历史上的“湖广填川”成本要高得多,三峡库区迁移就是很现实的案例。
另外是湖泊生态问题,以鄱阳湖为例,当前是亚洲最大的候鸟越冬栖息地,每年在鄱阳湖越冬的珍贵鸟类高达几十万只,其中就有全世界最大的白鹤群,原因是鄱阳湖冬季水草肥美,鱼虾资源丰富,且干涸的湖盆能够为鸟类提供充足的食物。
一旦鄱阳湖开挖,浅岸湖盆消失,冬季就不可能再有大面积草滩,候鸟不会再来鄱阳湖,整个鄱阳湖生态链变化,进而影响人类自身。此问题也是鄱阳湖地区禁止非法挖沙的原因之一。
此外开挖扩大标准也是问题之一,小型的开挖没必要,根本解决不了洪灾,大型开挖则牵扯到两大湖泊泄洪问题。这两个湖泊与长江干流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正常情况下两大湖泊的海拔略高于长江,都通过长江干流泄洪,但当长江洪峰扩大时,江水也会产生倒灌。
如果湖泊挖深,扩大了与长江河道之间的落差,也有可能进一步增加长江水倒灌的概率,这与减少洪灾出发点相悖。可能有人会说,在湖口建设拦河大坝,但这相当于拆东墙补西墙,彻底失去了“调蓄湖泊”的作用,将洪水风险全抛给了长江干流沿堤城市。
最后,即便开挖,若干年以后湖泊还是会萎缩,虽然长江的泥沙含量没有黄河那么高,但也绝对不低,尤其近代沿江活动增加,泥沙含量进一步提高。洞庭湖历史上是云梦泽,鄱阳湖历史上是彭蠡泽,目前的规模都是泥沙淤积而造成的。所以,解决长江水患只通过开挖湖泊治标不治本,必须长江全流域同时配合,增加植被覆盖,减少水土流失,河流、湖泊合理疏浚,保障排洪通道最优。
欢迎点击关注,留言一起探讨。
两湖防洪的作用,主要取决于10米以上湖面的面积,面积越大,蓄水就多,因为平常自然水域只是过过水,就是长江的作用,所以保护原始面积甚至还扩大面积起到的作用,比深挖效果更好。
近年长江中游地区水旱频繁,大兴水利是必然之举,怎样治理长江流域的水患?建议多建水库蓄水。
根据欧美发达国家经验,修建大量的水库揽储洪水是根本出路。我们的黄河已经水库容量达到了黄河年流量的75%,所以黄河水患基本消除。但长江水库库容只有长江年流量的37%,大量的洪水没法储存,只能靠长江河道行洪,所以洪涝灾害不断,淡水资源流失严重。
但长江中下游地区有这么多建水库的地质条件吗?脑洞大开的设想一下,可以认真测算长江洪水量,考虑在荆江地区、洞庭洞、潘阳湖区域围上几个4、50米坝高的水桶形水库,水涝时抽进水库,旱时放水,测算一下,只要洞庭湖、潘阳湖水域的十分一面积,30米坝高,就足以增加一个洞庭洞、潘阳湖的洪水库容,这对我基建狂魔而言应该没有难度,花费也不算大,考虑到我国淡水资源日见紧缺,合理存储利用淡水资源比治洪更重要,或许只有这样才能将长江中下游地区建设成一个真正的鱼米之乡,综合效益可期[呲牙]
鄱阳湖,洞庭湖经常闹水灾,为什么不把湖挖深点?
完全可以挖深洞庭湖,特别是那些围湖造地的地方,把部分挖深,填到部分田上,这样可以把田填高,湖泥还有肥力,又增加了湖面。
估计挖一半围湖造田的面积,填高另一半围湖造田的面积。
现在还有那些挖泥绞吸船,非常适合做这样的事。这类船把泥浆水冲到田上,把田填高,同时把湖面扩大,湖水挖深,有利于抗洪。
是可以挖。相当于在危险地段的河旁边再挖一条大河,只是成本太高,没人愿意搞,而且又涉及拆迁,需要国家大手笔投资。
这次水灾以后,我相信国家会在这方面大力投资。其实这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如果做的好,会在史书上留下很高的历史地位的。
众所周知,河流的某一段或湖泊发洪水,需要泄洪,要么是上游来水凶猛;要么是本地域支流降水太凶;要么是本地域河道与湿地侵占太厉害,江水过境(泄洪)能力不足;要么是本地域湖泊湿地侵占太厉害,库容能力下降;要么是本地域堤坝有纰漏;要么是下游的河道、湿地侵占太厉害,堤坝却修得太高太好,没垮坝,江水的过境能力严重不足,形成了瓶径;要么是下游有内涝的风险,但又需要保护,政策上要牺牲本地域。。。
小本认为,深挖鄱阳湖和洞庭湖,太想当然了;不是不能深挖 ,而是不能因为闹水灾而深挖!
其一,对洞庭湖、鄱阳湖而言,淘深只能蓄水防旱,是存量问题,地理扩容才能防洪,是增量问题!
一方面,长江的中下游地势太平缓了,海拨实在太低,挖深鄱阳湖和洞庭湖对泄洪意义不大;另一方面,洞庭湖、鄱阳湖是中华大地的两大肾,有独特历史定位和功能,不能回避对长江的调蓄功能(旱季补水雨季泄洪,对长江水位调节),这是两地百姓的一种牺牲,这就意味着不能修长江与洞庭湖、鄱阳湖的隔离大坝(确保旱时留住湖水,避免涝时江水倒灌),连漫水坝都不行。
淘深只能扩大存量,要解决洪水这一增量问题,一是恢复洞庭湖、鄱阳湖的湿地,扩大水库的面积,增强库容调节能力;二是让全流域的植被与森林覆盖率必须有保证,重视水土保持;三是加固加高堤坝,加强堤坝管理(不可能完全退出对两湖的开发);四是在天气预报科学的基础上与三峡库区深度合作(提前放空或有效错峰);五是科学设置泄洪区,可以考虑农业生产、水产养殖、居民居住分区,减少泄洪的代价;六是洞庭湖、鄱阳湖的几大支流进行梯级开发,实现全流域一盘棋,有效错峰、削峰;七是减少对长江河道、湿地的侵占,解决长江干流的泄洪瓶径;八是考虑将洞庭湖流域与珠江流域,鄱阳湖流域与闽江流域全方位贯通,就像修高铁网一样。。。。
其二,在经济、合理的基础上挖深洞庭湖、鄱阳湖,加大存量淡水,既能增强旱季对长江干流的补济,还能调节局部气候,利于农业灌溉,发挥中华之肾的作用!
其三,目前,洞庭湖与鄱阳湖流域的森林覆盖率并不高,支流还没实现梯级开发,泥沙含量较重,很快就会将深挖的湖泊“复原”,效果并不好。
其四,洞庭湖与鄱阳湖的水域面积都不小,深挖不是一件小事儿,何况目前两湖都存在很大的“围垦区”,深挖非但工作量大,还得统一规划,不能危及“围垦区”的安全。
其五,修长江与洞庭湖、鄱阳湖的隔离大坝(确保旱时留住湖水,避免涝时江水倒灌),特别是鄱阳湖大坝(综合性水利枢纽和湖控工程),已进入规划阶段,提出“调枯不调洪”的新理念,反对之声不断。
小本认为,鄱阳湖大坝的建设,虽然对江西来讲意义重大,但从全局上看,既影响长江干流的泄洪,危及生态环境(渔业),还破坏生态湿地、影响下游供水,从长江抗洪防旱的大局上讲,是弊大于利的。
总的来讲,深挖鄱阳湖和洞庭湖,有一个“度”的问题,还有一个整体规划的问题,甚至有地方与全局利益博弈的问题,是有大学问的,需要辩证地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