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智商发展是否跟家庭环境有关?
首先答案是肯定的。孩子的智商发展与家庭环境有密切关系。
孩子的智商整体来说,最重要的因素是大脑的发育。有一个传统的理论是1000天假设,也就是说我们的大脑,我们的认知,我们的IQ(就是智商),90%是0到3岁的发育决定的。
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人常说的“三岁看老“”实际上是有道理的。在三岁之前,孩子的父母如果非常关注孩子的营养和教育,那么孩子的智商会发展的很快。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城市的孩子智商的中位数会高于农村孩子的智商的中位数。最简单的一点就是城市的孩子营养更好。当然,这是基于我们抛弃了基因的根本。但是你要知道,基因的发展,基因是孩子一生下来就已经确定了的,所以这个不用去改。但是完全可以通过高质量的营养来改善孩子的大脑发育。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国外,一般富裕人都会很重视家庭的营养,穷人基本上没有什么机会重视家庭的营养,导致孩子越来越有差距。除了营养,就是养育或者是教育。教育非常重要。在三岁之前,让孩子尽可能多的接触各种有趣的事物,更多的接触到素材,那么对于孩子的想象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这种积累是后期很多的补充也补不回来的。包括音乐、体育、科学等等领域的素材的接触都对孩子早期的发育非常有帮助。这些都能促进大脑的发育,促进大脑的发育就会促进孩子的智商的发育。因此可以说,家庭环境与孩子智商非常有关系。并且家庭的环境对于孩子的大脑发育,智力培养都非常重要。
确切的说,儿童的智商是受遗传和环境交互影响的。
发展心理学研究证明,生活在有丰富刺激的家庭环境中的儿童,从1岁到3岁,智商是不断提高的。这里说的丰富刺激指的是父母能够对孩子的情绪和表达积极回应、适量玩具和书籍、父亲对照顾孩子的参与程度、带孩子去可供玩耍的不同的室内外场所等等。
一般来说,在孩子2岁时,妈妈的智商可以预测孩子的智商,所以,娶个高智商的老婆很重要。到了4岁以后到学龄前,智商开始变成比较稳定的特质,这时期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态度,用于智力开发的投入程度会在更大程度上影响孩子的智商,这个作用会一直持续到直到小学晚期。
关于好的环境是怎样影响孩子的智商的,比如高知家庭对孩子言传身教的影响就不用多说了。
所以,为了孩子在学业和未来有更大的成就,家长们应该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学习氛围,即使没娶到高智商的老婆也不要紧,因为除了遗传以外,智力是可开发的。
谢谢邀请!
大量的研究表明,孩子的智商,就是我们常说的IQ,先天的因素占比很多。百度上面对智商的名词解释为:智商(英语: IQ
实际上,影响孩子智商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遗传。父母智商高,孩子一般智商不会低。所以古人说“龙生龙,凤生凤”
第二,母乳。实验证明,母乳长大的孩子智商往往较高。
第三,饮食。合理膳食对孩子的智商发展也是有帮助的。过度的脂肪摄入对智商的影响很大。
第四,环境。高素质的环境,有爱的环境对孩子的智商发展是有利的。一个充满父爱和母爱的环境对孩子的智商发展的作用力是大于一个生活在无爱环境中的孩子的。
第五,体重。过度肥胖对孩子的智商是有影响的。实验证明,超过正常体重20%的孩子脂肪含量过多,会影响智商。
第六,药物。有些药物对孩子的智商是有影响的,所以在孩子的用药上一定要慎重,尤其说一些心脑系统的药物。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影响孩子智商的因素很多,家庭环境是有一定的比例的。在现实生活中,如果孩子生活在一个安定幸福充满爱的家庭环境中,对于孩子智商的滋养是明显的,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内心是安全的,因为ta的内心是满足的。所以一个稳定的充满了母爱和父爱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智商是绝对有影响的。作为孩子的父母,孩子成长路上的第一责任人,努力为孩子创设一个适合孩子智商发展的家庭环境是必要的。
我是宸妈,小学高级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懂点心理,懂点教育,懂点艺术,喜欢我的头条欢迎关注!
人类为何不能无性繁殖?为何得男女繁殖?
地球上的生物,一些是有性繁殖,一些是无性繁殖,还有一些是既可以有性繁殖也可以无性繁殖。
无性繁殖是一种单个个体就可以繁殖下一代,这种繁殖往往存在于低等级动物中。比如一些草履虫、海绵、水螅等等。这里,我们就会想到植物的扦插,克隆羊多利。
克隆羊多利
无性繁殖看起来效率更高,可以自主的决定繁殖。而有性繁殖则不同,不管是动物还是人类都适用于达尔文的进化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同类的动物求偶过程中也一样,那些身强体壮的动物往往会占据上风,求得配偶。而人类求配偶往往更为复杂,要拼颜值、财力、智商、情商等等要素。
查尔斯 达尔文爵士
除了印度,尼泊尔等少数几个国家外,人类的繁殖速度往往比较低,一些发达国家往往出现负的增长率。
既然有性繁殖如此费事,那么人类和大部分的高等动物为何还要选择有性繁殖呢?主要有两个原因。
与遗传变异有关
有性繁殖通过父代与母代的交配后,精子与卵子结合合,这样下一代会继承上一代各一半的染色体。例如,人类女性的染色体为XX,而男性的染色体为XY,子代会分别取得父亲和母亲的一个染色体。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假设父母中一方的基因中存在有害基因突变,那么经过父母的基因重组,有害的基因会大概率的排除掉。
繁殖就是染色体的结合
当然人类的染色体交换并不是简单的排列组合,父亲提供的染色体X会与母亲提供的染色体X中的基因片段发生互换与重组。
假设一下,如果是无性繁殖,那么每一代都会完全继承上一代的基因,包括有害基因突变,这些有害突变会永远地遗传下去。
高等动物都选择了有性繁殖
红皇后假说
这个假说是一种关于物种协同进化的假说,物种间为了抢夺资源必须不间断的进化才可以对抗捕食者与竞争者。可是对于捕食者,为了生存,也必学不断地进化来获取生存资源。简单的举个例子,两个人同时一前一后跑步,后面为了追上前者必须加速,而前者为了不让后者追上也要加速,就这样两者共同进步,达到一个平衡。
红皇后假说
这和生物的繁殖有什么关系呢?因为有性繁殖要比无性繁殖带来的有利进化速度越快,当然生物间为了不至于落下得太多,都会选择有性繁殖,保持大体平衡,也就都不会灭绝。
大自然中无性繁殖的动物很普遍,并非所有的动物对性都是如此向往。几种大型而复杂的动物,例如蜥蜴和鲨鱼的雌性在不需要雄性的情况下就可以繁殖。这种情况叫单雌生殖。那么人类是否可以学习这种生物技巧?让女性按照自己的时间表和意愿怀孕,从而解除了男人的负担,不在因为结婚而成为房奴?
从理论上来讲,用一个女人的遗传基因物质克隆出一个孩子是可能的。但是付出的代价将是令人震惊的遗传瓶颈,因为遗传基因选择范围很小时,出生缺陷和其他疾病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比如近亲结婚。
无性繁殖也会减少后代的遗传多样性。无性繁殖的父母只有一个,它的遗传多样性只有有性繁殖的一半。而有性繁殖可以最大程度的选择最优秀的基因延续来适应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从而造就了像人类这样的复杂的多细胞生物。
人类身体中的每一个细胞每天都进行着复杂,精准有序的工作来维持人体这个庞大机器的正常运作。究竟是人类选择了大自然还是大自然选择了人类,不得而知!
人类没有进化出无性繁殖的能力,是因为人类演化起点就是两性繁殖的,相对来说更利于保存种群。“性”这个东西还是有点好处的,人类无法也不能自主选择是否放弃。
从演化的过程上来看,有性生殖比无性生殖更麻烦,步骤要多不少,按照以往的生物进化观,这一过程是生物由简到繁的进化历程,也就是有性生殖相对于无性繁殖更高级。虽然这个说法在现代看来是错误的,因为生物进化没有明确方向,哪种演化适应生存,最终哪种生殖方式就会称为主流。有性繁殖被自然选择固定下来,说明这种方式有利于生物的生存。相较于无性繁殖,有性繁殖的优势是结合来自父母双方的基因,有利于子代获得更多的可遗传的基因突变,相对来说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更强,于是在生物演化的过程中,复杂多细胞生物多以此种方式繁殖。人类在出现之前,这种生殖方式已经是地球陆地脊椎生物的主流,在人类这个演化支上,起初就是有性生殖,经过数百万年人类出现后,依然保持了这样的生殖方式。
起初人类是为了繁衍而性,在种群中演变成一种类似于社交的活动,即有利于种群的繁衍,也有利于群居的生活和谐,后来性和繁衍逐渐分离,性是性,繁衍是繁衍。进化的过程使得人类继承了这种繁衍方式。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生物进化是种群基因库中累积的基因频率的改变,而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因此进化是没有明确方向的,需要看自然而不受生物自己的意愿影响。
在人类之前有性繁殖就已经是地球陆地脊椎生物繁衍的主流方式,所以不是人类选择了这样的生殖方式,而是由于有性繁殖对生物的适应性来说有更多好处,所以自然选择的结果使得陆地脊椎生物多以有性繁殖为主,少数动物雌雄同体,少数可以转换性别,少数可以孤雌生殖,还有出芽生殖、孢子生殖以及既能孤雌生殖也能有性繁殖,分别适应不同的环境。多样的生殖方式也造就了生物行为的不同,就哺乳动物来说必须是两性繁殖,没有例外。
人类两性生殖的方式未来可能会有变化。据现代科学分析,人类的Y染色体在逐渐缩短,未来有一天Y染色体可能会消失,那可能会导致人类产生新的性别决定方式和生殖行为的变化。依靠科学技术未来人类也可能无性繁殖,但很可能无法称为主流的生殖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