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复旦大学可以旅游吗?
可以的?
复旦大学的邯郸校区“俗称本部”,处于上海杨浦的闹市区----五角场地区,是最正宗的复旦大学原来校区,也就是复旦的“原产地”,已经具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当你走进邯郸校区,抬头仰望,142米有三十层高的光华楼是复旦邯郸校区最高教学楼,这座楼被誉为“中国高校第一楼”;参观完光华楼后可以步入校区的西边,踏入复旦大学校史馆,对复旦大学历史作进一步的了解。
,复旦大学是对外开放的,可以随意进入校园参观,因为现在复旦有多个分校,建议选择杨浦区的老校区,即邯郸路校区参观最为方便,校园环境良好,交通出行也方便。
路线:半日游
中央大草坪—林荫道—理科图书馆—燕园—数学楼—相辉堂—校史馆—复旦大学博物馆—逸夫楼—光华楼
1.由于各区之间都有交通干道相隔,来往车流交织,行走需格外注意安全。
2.校园内各主要路口都有详细地图说明,路标指示齐全。
推荐方式:自行车/步行
自行车是大多数复旦学子校园内出行首选,但校内一些景点蕴江南园林之谐趣,非步行不能领略其“移步换景”之妙。
中央大草坪--毛主席塑像
到了中央大草坪,迎面而来的就是毛主席塑像。在毛主席的目光里,一批批年轻人怀着憧憬汇聚到复旦,又抱着理想奔赴祖国和世界各地。主席像在校园内迎着风雨矗立了几十年,已不仅仅是时代的表征、精神的召唤,而融为了复旦生活的一部分。在一代代复旦学子的回忆中,它俨然是这个学校最鲜明的象征,成为了最令人魂牵梦萦的"复旦印象"之一。
林荫道
复旦校园里的林阴道在上海高校中久负盛名。香樟、水杉、银杏、法国梧桐……随时为行走其间的每一个人补充着氧气,无论身体还是心灵。春夏之交,各种树木葱茏茂盛、苍翠欲滴,为校园撑起了一个绿色的伞棚;秋风起时,满地金黄的落叶,踩踏上去沙沙作响,引起人无限遐思;暮冬时节,铅华褪尽的枝干依然千姿百态,也颇具一份肃杀沉静之美;绿荫掩映中,更有夹竹桃、樱花、蔷薇、月季等植物,渲染出一幅绚丽缤纷的图画,当然,其中也少不了上海的市花——白玉兰。
复旦大学邯郸校区景点?
1. 梅苑:梅苑是邯郸校区的一大特色,每年冬季梅花盛开时,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观赏。梅苑内有各种品种的梅花,花色鲜艳,香味扑鼻。
2. 梁漱溟图书馆:梁漱溟图书馆是邯郸校区的主要图书馆,建筑风格独特,内部装饰精美,书籍丰富。
3. 鲍鹏山纪念馆:鲍鹏山是著名的教育家、学者和社会活动家,他为教育事业和中国现代化进程做出了巨大贡献。邯郸校区内的鲍鹏山纪念馆展示了他的生平事迹和成就。
4. 沈阳故居:沈阳是著名的学者、翻译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故居位于邯郸校区内,是一座典型的北方园林建筑。
5. 艺术楼:艺术楼是邯郸校区的另一大特色建筑,内部设有音乐厅、绘画室、雕塑室等各种艺术工作室,是学校艺术教育和文化交流的中心。
以上是邯郸校区的几个比较著名的景点,游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安排进行参观。
复旦大学邯郸校区有许多值得一游的景点。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景点:
光华楼。旦复旦兮,日月光华。花香缭绕,草木芬芳。这里是手捧爱书,相约雅集的地方。
相辉堂。三月春光,枝头新绿。在相辉堂的阶梯间,你可以窥见那一角情怀,静坐沉思过往峥嵘岁月,坚定而有力量。
复旦诗魂、第四教学楼。石钟刻录着岁月印记,诗魂承载了人文情怀。这里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文化的传承。
燕园。曲径通幽,便达燕园。闲坐亭间,亦或行于桥上,叠山枕水,意趣无穷。青树翠蔓,蒙络摇缀,游鱼嬉戏,春波荡漾。
校史馆、子彬院、日本研究中心。漫步在校史馆前,仰望那一抹厚重的绿。万物复苏,均是春色。流连在子彬楼、日研中心,于青翠的草地上沐浴暖阳。
医学生誓言广场、康泉图书馆、复星楼。春日带着黎明如约而至,在广场重温医学生誓言,感知上医精神的传承。康泉图书馆与复星楼,那抹交相辉映的红,生生不息,绵绵不绝。
同生广场、东一号楼。阳光从树叶间洒落,映照出一整个春天。同生广场的亭台,是闲庭信步的惬意之地。
此外,校园内还有多处江南特色的园林景观,如民主广场、圆形荷花池和世纪钟等,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氛围和视觉享受。
1. 复旦大学邯郸校区有一些景点。
2. 因为邯郸校区是复旦大学的分校区,规模相对较小,所以景点相对较少。
但是校区内有一些建筑和景观还是值得一看的,比如主楼、图书馆、操场等。
3. 此外,邯郸校区周边也有一些值得游览的地方,比如邯郸湖公园、邯郸湖畔等。
如果时间充裕,可以考虑在校区内游览完后,再去周边的景点进行延伸。
光华大学创办人?
1925年6月3日,光华大学在上海创立,这是西南财经大学的前身。每年的今天,都是西南财大的校庆日。
上海光华大学老校门
西南财经大学,有光荣的爱国主义历史传统。
九十三年前的今天,在“五卅”反帝爱国怒潮中,爱国师生从圣约翰大学脱离,拥戴张寿镛先生,创办光华大学。校名取自“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卿云歌》)。象征着反抗侵略,复兴中华。
光华大学首任校长张寿镛雕像在西财落成
1937年8月,日本入侵上海,光华大学大西路校园被日军炸毁。1938年春,光华大学内迁四川,建立成都分部,不仅接纳上海光华和各校流亡入川的学生,同时还接收200名流离失所的难童……
“经世济民,孜孜以求”,是西南财经大学精神。
九十三年来,学校沿革在变,校名也在变,这种精神秉承不变,激励着代代西财人心系苍生,为民族复兴、国家富强,不懈努力。
正因为此,这里一直人文荟萃,名师云集。胡适、钱钟书、徐志摩、叶圣陶等大师在此传道讲学;谢霖、陈豹隐、汤象龙、许廷星、刘诗白等著名经济学家于此授业解惑。
鲁迅题字的厦门大学牌匾,为何“学”字没有宝盖头?
😂这样的话题你也好意思问,而且还有人好意思回答,有点不可思议。我见到了开始不以为然,忍不住也来回答,更是不可思议😂。
其实,这个问题就如同问为什么特朗普打棒球没穿西服?为什么伏明霞在大街上不穿泳装?性质是一样的。
中国文字从至少殷商甲骨文开始,从指事象形到逐步简化走过了三千多年,是世界文化史上唯一一个没中断的文字。开始是刻在石头兽骨等硬物上,战国时发明了毛笔(是楚国人而非秦国的蒙恬),文字开始写在锦帛之上,东汉以后蔡伦发明造纸术,又开始在纸上书写。此后经过甲金文到秦篆到汉隶字形基本确定。
但战争却没停止。因为战事的需要,书写势必需要提高效率,于是汉隶中出现了章草,直到唐代。大草,也叫今草逐渐形成。
你所看到的厦门大学字样,属于行草,介于大草与行书之间,简笔较多,因此,以规范汉字来看,似乎汉字笔画被省略了。
但是只要草书书写规范,字形有根有据,便不为错字。
所以,你若喜欢文字,不如了解一下汉字的演变过程,或者在书法上下点功夫,你一定会发现,中国文化是如此之神妙。
我说的草书笔画省简要有根有据,是说即便大草也要遵循简化规律,不可生造。更不可凭自己的所好任意减省。这需要接触书法才会明白其中的道理。
当代一些书家追求所谓的创新,在书写形式上寻求所谓的突破,热衷于率直个性,出现了大量的涂鸦作品,把字形扭曲化,艺术世俗化,国粹庸俗化,成了鬼画符、神仙字,完全背离了中国书法艺术审美标准,则另当别论。
草书有很多写法;有“行草”、“小草”、“大草”、“狂草”,不一而论。
您所指的鲁迅给厦门大学提着的《厦门大学》的匾额中的“学”的写法,从章法上讲,应该属于“小草”和“大草”之间的写法。
什么属于“小草”呢?
“小草”从笔法和间架结构和“大草”没有太大的区别。区别在于,“小草”的字与字之间没有连贯性,它是单个、独立书写的。
“大草”和“小草”的区别在于字与字之间有连贯性、顾盼性,有“藕断丝连”的间架结构和笔意。
毛泽东的书法大都属于“小草”。
至于鲁迅给《厦门大学》提着的匾额的“字”的书法,应该是从“大草”书法里单个提出来一种写法。
厦大是小柒非常喜欢的校园,还有武大。接下来说说厦大和校名的题字为什么少了一个宝盖头?
厦门大学与鲁迅先生的故事
厦门大学由爱国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于1921年创办,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国内最早招收研究生的大学之一,中国首个在海外建设独立校园的大学,学校早期建筑入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被誉为“南方之强“、“中国最美大学”。
1926年9月4日至1927年1月16日鲁迅在厦门期间曾寓居于此。在厦门大学任国文系教授与国学研究院教授,除教学外,还撰写了17万多字的著作。
为了纪念鲁迅,学习鲁迅,厦门大学于1952年10月创设鲁迅纪念室。纪念室设于集美楼二楼原鲁迅先生在校任教时居住过的房间。
厦门大学四字是鲁迅先生的集字,但并不是鲁迅先生所题写。集字的意思就是从鲁迅写过的字中抽选出“厦”、“门”、“大”、“学”四个字。
少了宝盖头是书法艺术
众所周知鲁迅先生是个“怪人”,喜欢特立独行,写文章喜欢用通假字(有时自造,他用是通假字,我们用就是错字)。因此,厦门大学的“学”字上头看起来少一点,会不会是鲁迅先生的特色呢?
实则不然,这个“学”字是草书,而且还是怀草,完成正确,而且还写得非常好。之所以我们会认为它少一点,只是因为我们自己接触书法甚少,不认识、不会写草书的“学”字而已。这要是放在过去,是不会出现这样观点的。
看来学书法,真的很重要。友友,你喜欢书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