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近代史中,有哪些影响力较大的兄弟名人?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民国期间一门多名人、兄弟多将军的情况并不少见。我们接下来就挑来自国民党阵营的几组代表来说说吧。
郑介民、郑挺锋兄弟:两位陆军上将
郑氏兄弟为海南文昌人,说起来还是宋子文、蒋夫人的同乡。
郑介民在军统局是地位仅次于戴笠的存在,戴笠飞机失事身亡后,郑介民还曾短暂接做过军统局局长这一连戴笠都没正式坐过的位置。
郑介民
离开大陆前,郑介民还就任过由军统局改组过来的保密局局长,以及国防部第二厅中将厅长、国防次长等要职。
至于其三弟郑挺锋,曾以94军中将军长的身份,于1948年秋率部妄图实施对西柏坡的偷袭行动,最后当然不可避免地失败了。
郑挺锋逃到台湾后,作为胡宗南的副手出任过澎湖防卫副总司令。1961年病故后还被追晋为了陆军二级上将。其兄郑介民在1959年去世后则被追晋为了陆军一级上将。
郑氏兄弟的堂兄弟郑庭笈,也做到了49军中将军长。
郑挺锋(郑庭烽)
薛岳四兄弟:一上将、两中将、一少将
亲兄弟六人中,薛岳排行老大。当然,他也成名最早,成就最大,职位最高。
薛岳将军的事迹,大家几乎都已经耳熟能详了。他于1936年被授予中将加上将衔,1944年初晋升为陆军二级上将,在台湾期间又晋为一级上将。
薛岳的三弟薛仰霆、四弟薛仰骠都为陆军中将,五弟薛仰谦则为陆军少将。
如果再算上薛岳的堂弟,广东乐昌薛家则就出了六位将军,一上将三中将二少将。
一级上将唐生智、陆军中将唐生明:双双起义的兄弟
唐生智
至少在1937年南京保卫战之前,唐生智都算是十分重要的人物。
北伐期间,唐生智掌控的嫡系部队一度扩充到了五个军,实力甚至一度超过了蒋介石。他也为北伐作出了比较大的贡献。
到了1935年国民政府首次授衔,唐生智与阎锡山、冯玉祥、何应钦、李宗仁等一起被授予一级上将,当时的名额只有八人,可见唐生智曾经的地位与资历之深。
1949年,唐生智参加了湖南的和平起义,加入了人民阵营。
其胞弟唐生明,毕业于黄埔军校四期,历任第八军代军长、军事参议院中将参议、军委会中将参谋、长沙警备司令、国民政府(总统府)中将参军等职,还曾“奉命”打入汪伪内部做起了潜伏工作。解放战争后期,出任陈明仁副手的唐生明,也算起义了。
唐生明与妻子徐来
国军中还有其他兄弟将军吗?敬请补充
中国近代史半部在湖南,湖南中国近代史的作用非常大,而湖南也出现了不少的名人兄弟,如曾国藩、曾国荃兄弟,还有毛主席和毛泽民、毛泽覃兄弟。而我今天向大家介绍的是一家四川人的兄弟,他们兄弟三人加上堂兄共四人,在中国近代史上演义了一家“无间道”。
我们看《伪装者》一家三兄弟在国共双方,看《人间正道是沧桑》也是兄弟二人,分属国共双方,这些都是电视剧的情节,但是真实历史上就有这么一家兄弟,分属国共三方,而他的主角就是我军的陈毅元帅,最后的结局也是殊途同归。
陈毅元帅,原名世俊,字仲弘。仲字显示了他在家中的排名。陈毅共有亲兄弟三人,老大叫陈孟熙,陈毅是老二,叫陈仲弘,老三叫陈季让,陈毅还有一个堂兄叫陈修和。由于年纪相近,陈毅与陈修和、陈孟熙接触较多,感情也深,其次就是陈季让了。
1927年5月,陈毅到了武汉。这时,陈修和、陈孟熙和陈季让都在武汉。陈修和与陈孟熙于1925年在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五期,陈修和学炮兵科,陈孟熙学政治科。陈季让则考上迁到武汉的军校第六期,兄弟们意外相聚。
虽然是兄弟感情非常好,但是政治见解各不相同,经常争论。陈孟熙因为与陈毅的见解不同,曾竭力劝他脱离共产党,他坚决不肯,因理由不充足,说不过陈毅,哥哥被陈毅批驳得大哭起来,结果也未动摇陈毅的意志。最后觉得政治斗争只有徒伤兄弟们的情感,同意各走各的路。
后来陈毅成为了我军的高级将领,在解放战争中率领华东野战军在山东、江苏等地大展宏图;而堂兄陈修和当过蒋介石的侍从室侍从副官,后来升任少将处长,后来担任沈阳兵工总厂中将厂长;大哥陈孟熙是著名的川军将领,担任过国民党的师级参谋长,川西师管区副司令。小弟陈季让曾任上校副师长,1946年在成都退役。
虽然兄弟四人走了不同的道路,但是最终都殊途同归。陈修辽沈战役期间率部起义,加入了新中国。大哥陈孟熙在1949年12月,率部起义,后来担任四川省政协委员。小弟陈季让也一直在川中任职,新中国成立后担任家乡乐至县副县长。
有一对兄弟,他们的事迹虽不光彩,但却生在皇室之家,在当时非常有影响力,他们就是溥仪和他的弟弟溥杰。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兄弟名人,我们今天的故事,要从爱新觉罗说起。也许有人对他们的故事了解一些,而更加让人好奇的,则是哥哥溥仪,因为宣统皇帝的身份,他们的人生之路一直坎坷而漫长。
宣统退位,溥仪和溥杰到天津静园生活,奈何日本人强迫他们到东北,并为溥仪和溥杰大婚
从小在宫廷里长大的溥仪和溥杰,两个人的性格却是天壤之别,也许和他们的身份有关系,一个是大清国的皇帝,一个则是王爷。
溥仪小时候陪伴在他身边的,都是些太监宫女,因而养成了性格暴躁的习惯,他经常会对下人破口大骂,但自己的弟弟溥杰就好多了,两个人的关系那是没的说。
1924年10月23日,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退位后的溥仪,和他的家人走出了紫禁城,他希望自己可以去天津定居,最后也得偿所愿了。别看皇帝退位,被迫退出紫禁城,他们的待遇其实和在皇宫之内并没有什么区别。
到了天津,他们居住的地方叫静园,也许,这就是溥仪去天津的原因,他希望和自己的家人能够安静的生活,可是,想法终究和现实相差甚远,日本人想方设法想逼迫溥仪去满洲当他们的傀儡,土肥原贤二多次到静园拜见,吃了闭门羹,奈何最后也没有办法,只能虚以委蛇。
到满洲之后,溥仪和溥杰都娶了日本人为妻,只是,溥杰比溥仪要幸运的多,他和嵯峨浩的爱情被称为民国时期的跨国之恋,解放后在周总理的安排下,两人才得以团圆
据历史记载,九一八事变以后,溥仪在日本人的胁迫之下,到满洲做了傀儡皇帝。
这个时期的溥仪,非常丧,没办法,谁让自己是大清国的皇帝呢,日本人想让溥仪娶日本女人做老婆,溥仪无奈之下,娶了谭玉龄,来此作为抗争,而他的弟弟溥杰则娶了日本女人嵯峨浩。
说起这个嵯峨浩,她还是日本皇家的子孙,只是不同于那些纳粹战犯,她根本不关心政治,是一个非常贤惠的女子。
后来,他们二人从苏联回国之后,到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最后被特赦。
1961年,溥杰和嵯峨浩在周总理的安排下团聚,最后在广州定居,后来,嵯峨浩还加入了中国国籍,为中日友好做贡献。
小雪微鉴:他们是时代的产物,本身性格并不坏,后来,也得到了自己的所爱,得以善终,并在解放之后,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我们应该记住他们。
文/小雪历史微鉴,古事新说,快意江湖!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喜欢的点点关注。
体制内被边缘化是什么感受?
同事,69年出生的老哥近一年被整体边缘化,我俩住在一个房间,他在我工作中帮助比较大,所以关系一直维系的比较好,之前虽然老哥比较个性有些小毛病,但都不台过分,领导对他面上还算客气,同事之间面子上也还过得去。被边缘的起因是因为领导被某人举报到纪委,他最终怀疑到老哥头上,最终在单位身边人大骂,在之前老哥关系不错的人群中大骂,之前关系近的人立马开始疏远老哥,这时体制内的虚伪感情就显现无疑,都为了自保在领导跟前表白立场,说真的真的看不上这种人。但大部分体制内的又都是这幅嘴脸。我发现老哥自从出了这档子事,整个人都变了一种状态,不再主动接触同事,每天看报看书,工作本身也踏实,业务能力很强,现在个性比之前更强势,说话态度也更偏激,领导说的不对直接就硬刚,虽然我感觉有时这样不对,但是一想这样做也没什么毛病,谁叫你领导提前组团排挤我的,而且领导压根不敢再正面针对他,背后发发牢骚,当面还得哄着,年底优秀考核也给他。所以说,我感觉体制内没有被不被边缘化,你只要自身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领导压根也不敢把谁往死整。同事之间也都是永恒的利益关系。横的怕愣的,楞的怕不要命的。私企遇到不讲理的可以开除,体制内遇见不讲理的你领导就得哄着。你搞他一下。他可能惦记你一辈子。你可能搞完爽一时,他没事惦记惦记你可能让你倒大霉。
两方面啊,一是能力不行被嫌弃,这种被边缘化属于遭人恨,因为你一个人导致其他人工作任务加重、加班时间变长。二是不搞人情关系被边缘化,人到中年就无所谓了,家里一堆事,身体精力大不如前,边缘化是好事。
依据个人观察,被边缘化大部分都是个人主动的选择。
那些人会主动选择被边缘化:
第一身体状态不行,这个大家都懂,没革命本钱就悄悄退后,不要挡道。
第二认为自己没有发展前途,图个清闲。每个人都有个知天命的阶段,你可能在某个时间忽然意识到:我可能就这样了。于是就光速咸鱼了,不相干,没激情,只要脸皮够厚,心态够稳,和领导battle几次,上级也就放弃治疗了。
第三自己有其他收入渠道的,有的自己搞副业,有的自己做生意。他们最需要的就是自由可支配的时间,机灵点的可能悄悄安排好了一切,虎气点的自行退后。总之,别浪费时间,我也不挡其他人的道。
体制内被边缘化,主要是看你如何认知这件事:如果你不care别人的意见,那么某种程度上你可以过的逍遥又自在;如果你求上进求晋升,那么你可以有岁月静好的 细腻;如果你有自己的副业,那巴不得别人不侵占你的时间。
公务员任主任科员十五年以上能享受副处待遇吗?
公务员以后会实行职级并行政策,各项待遇不再只依赖升级才能达到。
县以下机关公务员将设置5个职级,如果一名正科级别的乡镇公务员连续15年未得到提拔,可享受副处级干部待遇。比如,一名县文化局局长或乡镇镇长,一直未得到提拔,满15后,虽然还当局长或镇长,但可享受副县长的工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