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保益科技有限公司 AI辅具能让我们更有尊严地老去吗?“中国版霍金”这样说

用户投稿 10 0

AI辅具能让我们更有尊严地老去吗?“中国版霍金”这样说

10月22日,由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主办的2020年中国计算机大会在北京开幕。

当天一大早,CCF杰出会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王甦菁就开着他的代步车,风风火火地赶到了现场。今年,他组织了一场主题为“人工智能+辅具”的专题技术论坛。

辅具,指的是可以帮助老年人、伤病人、残障人士补偿身体功能障碍的器具,比如拐杖、轮椅等。

这是中国计算机大会举办十三年来,罕见的以无障碍技术为主题的技术论坛。论坛的来源与王甦菁的日常息息相关:被媒体称为“中国版霍金”的他,出生时就不幸脑瘫,衣食住行都离不开辅具,最了解残障人士对辅具的需求与期望。

2012年实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曾提出,国家鼓励、支持采用无障碍通用设计的技术和产品,推进残疾人专用的无障碍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应用和推广。

北京保益科技有限公司 AI辅具能让我们更有尊严地老去吗?“中国版霍金”这样说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人口老龄化程度正在不断加深,可能在2022年左右正式进入老龄社会。老去的过程势必伴随身体功能的退化甚至丧失,未来,对辅具有需求的老年人也会越来越多。

有感于社会的变化,王甦菁特意邀请了多位人工智能与辅具领域的专家,在论坛上展开探讨。

北京保益科技有限公司 AI辅具能让我们更有尊严地老去吗?“中国版霍金”这样说

论坛现场。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研究员喻纯和浙江大学教授、中国残疾人信息和无障碍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卜佳俊,分别从软硬件的角度切入,介绍了他们研发的助盲技术。

有数据显示,中国的视障人群数量超过1700万。网络购物、追剧、看新闻等普通人习以为常的事,对盲人而言却困难重重。以验证码输入为例,许多读屏软件只能识别网页上的文本,无法识别验证码图片上的内容,这使得盲人在账号登录环节就被卡住。

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副研究员喻纯介绍了一种智能交互代理系统,能帮助盲人更好地使用手机应用。

喻纯解释说,读屏软件对第三方应用信息的读取,依赖于应用开发者的配合——为应用内的各个模块添加相应的标签和文本标注。但是当前的第三方应用参差不齐,应用内的前后景控件和层级不分,也缺乏标注。此外,现在的应用内都会有大量图片,读屏软件很难读取到图片内的信息。

“谈到智能交互,我们有几个目标。第一个是信息获取不能有障碍,应用界面上所有的控件层级、交互语义信息都能识别。第二个是交互方便,表达自然,支持语音、手势等新的输入方式。”喻纯说,智能交互代理系统已基本实现了这些目标,而且盲人用户只要安装相应的App、贴上辅助“屏保膜”就可以,不用对原有的手机和应用进行过多改造。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盲人需要双手操作手机:一只手拿手机,一只手摸屏幕。但盲人外出时往往还需要一只手来拿盲杖或牵引导盲犬,这样的操作显然很不方便。喻纯与团队还开发了一种基于电容屏图像分析的“耳朵识别”智能算法,让盲人可以用耳朵在手机上执行按压、触摸浏览等操作。

盲人想自如的生活,还少不了外力的帮助。浙江大学教授、中国残疾人信息和无障碍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卜佳俊介绍,目前的助盲技术系统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传统导盲技术系统,比如盲杖;第二类是侵入式的视觉辅助技术,比如通过脑机接口为盲人加装“仿生眼”;第三类是非侵入式视觉辅助系统技术,比如超声波导盲眼镜或头箍。

在卜佳俊看来,第一类技术系统使用场景有限、无法充分满足盲人需求,第二类技术系统所使用的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具有较高的风险和成本。相较而言,第三类是更加方便、现实、安全的选择。因此,从2019年开始,他带领团队投入了智能助盲眼镜的研发。

经过一年多的研发,智能助盲眼镜已基本成型,集成障碍物检测、交通标志检测、人脸识别、文本识别、语音交互等一系列针对盲人生活“痛点”的功能。

以交通标志检测为例,智能助盲眼镜能够识别与盲人出行关系最为密切的20种交通标志,包括斑马线、无障碍坡道、交通信号灯,等等。卜佳俊介绍,为了解决交通标志尺度变化大、背景复杂导致的检测识别准确率低、速度慢等问题,团队研发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新算法。

值得注意的是,智能助盲眼镜还加入了熟人识别、表情识别等人脸识别功能。如果迎面而来的是亲友,眼镜就会像佩戴者发出提醒,并且提示对方的表情。卜佳俊说,从实验来看,熟人识别和表情识别的精度分别能达到99.7%和85%。

研发完成后,团队招募了15名盲人志愿者进行试用。卜佳俊说,志愿者者的总体反馈还不错。“用户提出的反馈意见与建议,也为产品的迭代和后续研发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方向。”他说,产品研发完成后不断扩大用户体验规模,在功能优化的同时,还可以提供更多的能力去服务各类残疾人。

除了帮助残障人士解决生活困难的智能辅具,也有一种类型是帮助健全人更顺畅地与残障人士交流。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信息学院教授周文罡介绍了视频手语识别的研究。他们希望让机器学会看手语,当聋哑人士对着摄像头比手语时,机器可以同步地将手语识别出来,并转为口语化的表达。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周文罡首先要让机器学看手语词,但这并不容易。在中国,常用手语词大概有5600个,这些词可以组合出非常复杂的句子。此外,手语跟方言有相似性,不同地区、不同个体的手语习惯不一样;手语视频往往存在两手之间互相遮挡、背景干扰等问题,这些都对机器识别造成了挑战。

就此,周文罡提出,可以利用手的先验模型,生成手部的3D骨架数据,再通过推理模型识别手语词。“比如说,尽管人眼看到的是个二维的手型,但是你可以推测出对应三维的手长什么样子。”在团队的测试中,手语识别效果已经有了不错的改善。

北京保益互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曹军则以盲人的身份,针对无障碍技术设计提出了一些建议。

曹军回忆,有一次,他在某个机场试用无障碍电梯,却发现电梯的盲文在很低的位置,他需要蹲下来才能摸到。从他的亲身体验看,像这样为残障人士设计、但实际上并不好用的产品还有很多。

曹军说,这些产品的设计初衷都是好的,但开发者对用户需求的想象和判断,不一定符合残障人士的真实需要,用户用起来不一定方便。在现实中,开发者往往在产品成型后才邀请残障人士参与测试,“这个时候就晚了 ”。“你们要做产品的,一定要跟我们交朋友,先了解了我们的需求,再去设计产品,这样的产品一定会被社会所认可,一定能够真正改变残障人士的生活方式。”

“人工智能加辅具的研究,给我们的无障碍建设带来了更好的机遇。”在圆桌环节,中国残联副主席吕世明说道。他表示,产学研各方关注残障人士的需求和愿望是非常好的事,“就怕大家不关注、不研究”。但正如曹军说的一样,研究者有必要将用户体验环节前置,在研发初始阶段就践行“无障碍设计”理念,找准用户需求,避免走弯路。

“以前有一个说法是,发达国家在关注20%的(弱势)人群,发展中国家在关注80%的人群。为什么我们现在说国家强大了,其实我能感觉到,国家的关注点正在从80%的人群向20%的人群转移,越来越关心残疾人、老年人等一些特殊人群。”中国残疾人信息和无障碍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助理王炜说,“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可能会在特殊人群的帮助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曹军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举例说,随着时代的变化,盲人也借助辅具用上了智能手机、电脑。他相信,技术的发展会进一步改善残障人士的生活水平。“或许5年以后,我们就能借助科技的力量看到这个社会了。”

采写:南都记者冯群星 潘颖欣

从360行到1500多“行”

——劳动节之际倾听新职业从业者的故事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根据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以下简称《大典》),职业分类结构为8个大类、75个中类、434个小类、1481个职业。

虚拟现实工程技术人员、连锁经营管理师、全媒体运营师、呼吸治疗师……近年来,有关部门在2015年版《大典》基础上又颁布了两批新职业,我国目前已拥有1500多个职业。

从过去360行到如今1500多“行”,伴随一轮轮科技革命、产业革命,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职业变化正折射出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

盲人软件工程师、机器人训练师、“玩”直播的制琴师……“五一”劳动节到来前夕,记者走近3位新职业从业者、新科技“尝鲜”者,倾听他们的故事。

盲人软件工程师:

“科技赋能”撬动新发展

每天清晨,一个个子不高、手持盲杖的年轻人总会很早来到北京市朝阳区残疾人康复中心。他叫蔡磊,是北京保益互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无障碍软件测试工程师。

今年2月,人社部等有关部门联合发布了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等16个新职业。作为新兴领域的劳动者,蔡磊每天的工作就是对各类手机应用程序以及电脑软件的无障碍功能进行测试。

别看蔡磊是位盲人,但他却是个“技术控”。手指在手机屏幕上不断滑动,耳机里听着手机读屏软件的语音播报,蔡磊正在测试某软件留言功能中的漏洞:“虽然很多手机应用程序的主要功能都能做到无障碍化,但是图片评论、留言等特色功能没有实现无障碍信息化,盲人很难像其他人一样正常使用软件的全部内容。”

疫情期间,蔡磊所在的公司与其他公司合作,共同开发了微信小程序“新冠防护无障碍通道”。作为小程序上线前的把关者,蔡磊对小程序进行了全方位的测试。目前,该小程序实时地帮助着盲人朋友了解疫情数据和信息,每天浏览量达到1万多次。

“我虽然看不见,但是科技帮助我们盲人换一种方式‘看世界’,也让我们的职业发展有了更多可能,我也要用科技帮助更多盲人朋友了解世界。”蔡磊说。

青年“钢铁侠”:

“新兴技术”带来新选择

“36.4摄氏度”“请佩戴口罩”……北京市朝阳区一家公司的入口处,一台名为“豹小秘”的红外测温疫情防控机器人正通过顶部的摄像头,帮助安保人员监测进出人员的体温。

疫情期间,由北京猎户星空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这类机器人为许多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解决了体温监控需求。其开发者是一群年轻的机器人工程师,金潇便是其中一员。

“这个机器人测温精度可达到正负0.3摄氏度……”一聊到机器人,“95后”小伙儿金潇总是充满激情。在金潇的办公桌旁,各类机器人正闪烁着屏幕“等待”调试。

“我比较喜欢和自己‘较劲’。”金潇说,他并不满足于机器人现有的功能,为“豹小秘”提升了测温速度,增加了在不摘口罩的情况下即可进行人脸识别及测温的功能。截至目前金潇和技术团队所研发的机器人已经在武汉火神山医院、北京大学首钢医院、北京海淀医院、郑州岐伯山医院等单位成功落地。

“选择这个职业,不仅仅是个人兴趣。在我看来,人工智能可以提高社会效率,科技的迭代则能促进各领域的整体升级,为社会发展提供新选择。”金潇认为,心里装多大的事,就有望对社会做出多大贡献,机器人正是他实现梦想的载体,是对社会做出贡献的动力源泉。

“玩”直播的制琴师:

“互联网+”加出新方向

北京市平谷区东高村镇一家提琴制琴厂的操作间内,“90后”主播刘尊飞正用手机直播软件为网友介绍提琴。

刘尊飞自幼学习小提琴演奏,在中央音乐学院提琴制作专业毕业后,成为北京华东乐器有限公司的一名制琴师。

除了提琴制作,刘尊飞还跟随公司参加各类乐器展销会。但受疫情影响,各类展会纷纷延期、取消,公司的经营也面临很大挑战。

“我们公司制作的提琴大部分都销往国外,以往每年销量在7万把左右,但受疫情影响,部分订单不得不取消。这段时间,我们利用网络直播的方式进行提琴销售和提琴知识普及,希望可以缓解经营压力。”他说。

网络直播销售的模式,刘尊飞已经尝试了2周多时间,直播间的人数也从最开始的不到10人上升至最多200人。

“这种既能销售又能普及提琴知识的方式,我愿意一直尝试下去。”刘尊飞说。●新华

相关问答

装修房子什么瓷砖好

现在市场地板砖技术比较成熟,客户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地板砖类型。地板砖因其具备质地坚硬、耐压耐磨且防潮、不渗水等多重优点,受到了不少消费者...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