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石岭古道:天然氧吧贯穿人世沧桑
2018-07-18 20:57 | 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 潘燕佳 见习记者 程明星
塔石岭古道,连接着石柱镇俞溪头村和方岩镇仙岩村,又从仙岩延伸至舟山、壶镇、仙居等地,和壶镇苍岭古道相连。上陈、仙岩、亭后均属于仙岩村的自然村。旧时,人们出行多依赖山岭古道,相传俞溪头塔石岭古道建于秦朝,古道从俞溪头村到亭后自然村段,全长2500米,这也成为两地居民与外界交流的重要通道。7月初,记者跟随市农林局工作人员探访了塔石岭古道,感受我市森林古道魅力,听古道的变迁故事。
穿越古今,原生态古道连接生活
当日上午,我们一行驱车来到仙岩上陈自然村,而后从上陈村出发,步行至亭后自然村。俞溪头村村委会主任范长江等早早翻过山岭,与仙岩村村委俞双文等会在一起等我们了。
“每逢芝英集市,我便从家里出发,穿过塔石岭去卖柴卖炭补贴家用,有时候也会到舟山、木坦、缙云壶镇,远的也到过东阳南马、东阳城区。”亭后自然村今年81岁的周东兰讲起以前的事仍历历在目。那时仙岩黄牛远近闻名,不少人家都养着三头牛,一头用来耕田,一头售卖,一头用来生小牛,村民收入不错。她家除了养牛,还养猪娘,做豆腐捞豆腐皮。“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我们每次赶集几乎都要花两天时间。”周东兰介绍,如果推手推车或骑自行车去赶集市,便需要头天背着手推车或自行车架放在古道岭脚,第二天再带上车轮担柴或其他物品来到岭脚,而后用手推车或自行车驮到集市或走村串巷叫卖。回家时又得背着沉沉的手推车或自行车翻山越岭。
“5岁时我就帮着母亲开始烧茶供过路客解渴,我娘特别好客,在家家户户缺粮的情况下,她还时常烧面条招待过路客,总说‘客来是条龙,吃去不会穷’。”俞双文说,亭后自然村能借助改革开放东风快速走上致富路,与这种朴实的思想分不开。
“六月花开荷叶青,仙岩瀑布也有名,永康十景致之一,千丈悬崖浪浪声……”在仙岩村,听闻我们探访古道,仙岩村村民俞志明拿出他自己写的《仙岩风景》《俞樾祖籍是仙岩》两首长诗,《仙岩风景》囊括了塔石岭古道及周边的景点,《俞樾祖籍是仙岩》中的俞樾是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相传,在俞樾祖宗俞平伯死后安葬时,有先生告诉他们,安葬后让他顺着水流飘走,流得越远越好,最后流入江浙一带,后来出了俞樾,由此诗中道“仙岩俞樾实有名……”。
约莫12时40分,我们从亭后村一路向上,开始了古道探访路。天空中不时洒下阵雨,山岭雾气蒸腾,给古道笼上一层神秘的面纱。古道两旁田地虽已荒芜,茅草也愈长愈高,但古道踪迹仍易寻。听闻我们要来探访古道,一大早,俞溪头村村委、山林主任俞寿钱便拿着把砍柴刀从俞溪头村赶来亭后自然村,一路清理沿途的茅草,古道于是完整地展示在我们眼前。我们欣喜地发现,塔石岭古道保存完整,堆砌的石块也没有松动。俞寿钱介绍,这条古道现在也还有很多人走。岁月苍茫,古道悠然,随着公路开通,古道渐渐荒芜,如今兴起的原生态旅游热,古道又成为户外运动爱好者的最爱。

大约走了十分钟,到达一个岔路口,俞双文介绍,这个岔路口往上可到达俞溪头村,从这条小路经过冷水坑能到达杨溪水库,小路已被茅草掩盖着,若不是熟悉人带领,恐怕我们也会将其忽略。
踏访中得知,塔石岭古道在古时是通往壶镇、台州的主要道路,也是担盐主道,永康涉及的区域较广,从东城街道、芝英油川一带到壶镇、仙居都要经过此路,是探亲访友与生产、经商的重要通道。
古道地质资源、植物资源丰富,山顶有一悬崖名“封缺”,成因成谜
探访塔石岭古道,不得不提到的是充满着传奇色彩的“封缺”。说起“封缺”,实质是一块悬崖。岭头的三岔路口,其中一条便是通往“封缺”的崎岖山路。
俞寿钱介绍,这是我们小时候担柴主道,现在过年的时候大家还会呼朋唤友来爬“封缺”。说着来到一块造型颇为有趣的岩石旁,小岩石趴在大岩石上,好似孩子依偎着母亲。一路走来,发现有不少造型有趣的怪石随意积叠在山岭上,冷不丁挡住我们上山的小路。
大约攀爬了30分钟,一条约50米长、25米深、10米宽的沟壑突然出现在我们眼前。站在高高的峭壁上,望不到深沟的底部。俞寿钱介绍,这便是“封缺”。

据一路陪同踏访古道的俞溪头村年已73岁的退休干部俞根基介绍,“封缺”还有一个不可思议的传说故事。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始皇游江南,“过丹阳,至钱塘。”相传随驾太史令启奏:“臣夜观天象,会稽郡乌伤县(现永康)似有新皇将诞之兆。”秦始皇大惊,即命太史令为钦差速去乌伤遏制新皇诞生,断其地脉。经过数日勘察,发现乌峰岩山岗便是龙身所在,随即,凿石破岗。然而白天凿石,晚上又自动修复,太史令无计可施。偶然于山大王殿中,得殿坛大王指点,以白狗血淋地,便可凿石不复。钦差深信,尝试了这个办法,终于凿出了缺口,来封住龙脉即为“封缺”。
关于“封缺”的形成,有说是地震的断裂带,也有说是人工凿成,众说纷纭,但都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记者看到“封缺”壁如斧削,简直成90度直角,旁边还有一缠绕着藤蔓的石笋。
“封缺”底下约有六米宽,从下往上看顶部略显狭窄,好似一个大肚葫芦。去往“封缺”底部的石阶路已被杂草覆盖,俞寿钱等人带着我们近距离感受这鬼斧神工。从顶上看不到底部的“封缺”,底下植被茂盛,乱石堆砌,一到“封缺”底,一阵清风卷携着雨后的清新,扑面而来。
沿着原路返回途中,一根直径约20厘米的“高龄”紫藤树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藤枝傍着旁边的大树直冲天际。“之前有村民向我讲,两个人在藤树上‘荡秋千’都不成问题。”范长江介绍。

“这可能是永康最大最古老的紫藤树了。”农林局高级工程师应尚蛟对同行的人说,这样的古树古藤一定要保护好,以后开发旅游也是难得的植物景观。
在返回岭头的路上,市农林专家应尚蛟、邵唐洪发现古道上的树木丛生,且树形各异,有的三五棵树群生,有的两棵相依相偎笔直生长,似“夫妻树”“情侣树”“子孙树”“母子树”,还有“桃园三结义”“四代同堂”等,极具观赏价值和情趣。他们便向范长江等提议,可通过这片特色树林打造景点, 通过文化寓意让它们生动起来,既保护了树林,又合理利用森林资源,这也是古道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在塔石岭古道两边,我们还发现有许多野生腊梅。翻阅相关资料,这么大片的野生腊梅群在南方很少查到。腊梅不畏严寒,冬天腊梅花傲立枝头,芳香四溢,是隆冬时节非常有特色的观赏花卉。
行走在塔石岭上回望“封缺”,赫然发现那“封缺”断裂处正是岭尖最高处,不由心想当真是两千多年前秦始皇遣人所为?
塔石岭岭脚依稀可见一座凉亭的残垣碎片,俞根基介绍,这里以前是一座骑跨古道的凉亭,供路人休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终因经不起风雨侵蚀倒塌了。“古道凉亭是寄托乡愁的地方,我们目前也有重新修筑凉亭的打算,让大家歇歇脚。”范长江说道。

发展的力量,在乡间酝酿
塔石岭古道森林覆盖率高,植被资源丰富,同时连接塔石岭古道各村绿化丰富,植被保护意识强,由此形成一个天然氧吧,也是疗养绝佳之地。
在上陈自然村小溪旁一休闲场地,记者看到几位老人正围坐在石桌石凳上择菜聊天。在与他们的交谈中得知,其中有三位老人是从外村来的,住在上陈亲戚家,亲戚每月也就多了一笔收入。问及缘由才知晓,随着人口迁徙,村中只剩下几户老人,老人们留守家园种菜种水果,亲戚家老人来养老,住在一起相互有照应,而且此地空气清新,环境安静,适宜老人家居住。今年66岁的俞梅肖告诉记者,村里很多人都希望能利用现有的自然条件,探索类似养老方式。
仙岩及其所属自然村群山环绕,自然景观、森林景观多,山上多个景点都流传着美丽的传说故事。“我们这里的自然条件非常好,如果开发旅游,一天两天也游不完,就是交通不太便利,有时候出入苦竹畈、俞溪头都还要通过古道。如果能够在保留古道的基础上打通山洞直接通往俞溪头村方向,我们生活就方便了。”仙岩村和俞溪头村干部村民如何实现乡村振兴都有自己的想法。而这通山洞的愿望,是他们代代期盼的。

仙岩村支部书记俞成虎向农林局工作人员提出了自己的乡村振兴想法,他打算利用亭后的10余亩荒地,结合仙岩甜槠、香樟、马尾松、苦槠树等30多棵古树形成的古树群,通过外包形式打造以古树为主题的生态园,从而吸引外来投资者,壮大集体经济。镇村干部与农林专家一起探索乡村振兴之路,大家都觉得俞溪头与仙岩两个村可以依托良好的古道资源和高山的环境发展森林休闲旅游业,并将古道范围扩大至拥有飞瀑、石狮、古樟等丰富景观的苦竹畈村,将断缺的古道拼合,形成一条完整的古道圈,借此发展民宿或农家乐,增加村民收入,从历史文化、土地利用、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方面,统筹谋划,整体策划,通过保护利用古驿道,促进乡村振兴。
编辑 潘燕佳
瓯海这些村庄,优秀!
近日,浙江省建设厅、省美丽宜居办公布了2021年度全省美丽宜居示范村创建、传统村落风貌保护提升、村庄设计与农房设计落地试点验收结果。瓯海区泽雅镇纸源村唐宅自然村、丽岙街道梓上村、仙岩街道渔潭村入选!一起来看看吧~




泽雅镇纸源村唐宅自然村
纸源村由原横垟村、唐宅村和下良村经村规模调整合并而成。作为泽雅纸山研学未来乡村主阵地,高度重视绿化和环境美化工作,实行环卫外包制度,并通过争取旅游精品线改造、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庭院提升等工程,全面提升村内绿化美化,道路沿线以景区化打造,形成山区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先后被评为浙江省卫生村、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和温州市美丽乡村样板村等荣誉荣誉称号。

丽岙街道梓上村
五社村由原梓上村、上胜村、后东村、路溪村、梓河村5个村经村规模调整合并而成。该村以乡村振兴、共同富裕战略目标为指引,整合侨乡、花卉、生态等资源产业优势,发展“体验欧式村落、领略侨乡文化、享受异域风情”的乡村旅游新经济,着力规划打造“侨乡风情、乡村田园”的城市慢生活空间。先后获得全国“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浙江省唯一的试点村、“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省善治示范村”“省AAA级景区村”“省美丽宜居示范村”“省级低碳村”“省级无废村”“省级引领型农村社区”“省级未来乡村”等荣誉称号。

仙岩街道渔潭村
渔潭村位于仙岩街道北部,是中共浙南一大会址所在地。该村作为以“江南村落、红色圣地”为定位,积极探索“前端全域整治、后端产业培育导入”的发展模式,充分挖掘红色资源,紧抓全域土地整治、美丽田园、美丽乡村等工程,走出了一条红色资源利用和产业发展双赢的共同富裕之路。先后被评为省3A级景区村、省级党史教育基地和省青少年红色基因传承基地等荣誉称号。

相关问答
求办公室支持各部门做好开门红准备的演讲稿。-汇财吧专业问答
[回答]挑战自我坚定信心努力拼搏再创辉煌打好二00五年业务发展第一战役各位领导、同志们:窗外雪花飞扬,天寒地冻,但寒冷阻挡不了我们文秘资源网人火一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