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度端午

5月31日,四川省阆中市,参赛龙舟在嘉陵江畔集结(无人机照片)。
当日是端午节,各地群众以多种方式欢度假期。
新华社发(王玉贵摄)

5月31日,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举行全民健身节暨龙舟竞渡赛。
当日是端午节,各地群众以多种方式欢度假期。
新华社发(谭云俸摄)

5月31日,海南省琼海市博鳌镇的民众在万泉河入海口举行龙舟大赛。
当日是端午节,各地群众以多种方式欢度假期。
新华社发(蒙钟德摄)

5月31日,在安徽省巢湖市银屏镇裕溪河上,龙舟队进行比赛(无人机照片)。
当日是端午节,各地群众以多种方式欢度假期。
新华社发(马丰成摄)

5月31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太平河水上训练基地,参赛队伍进行龙舟比赛(无人机照片)。
当日是端午节,各地群众以多种方式欢度假期。
新华社发(陈其保摄)

5月31日,在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胥各庄镇岭子上村,村民包粽子庆端午。
当日是端午节,各地群众以多种方式欢度假期。
新华社发(李秀清摄)

5月31日,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博昌街道锦绣社区居民一起包粽子。
当日是端午节,各地群众以多种方式欢度假期。
新华社发(陈彬摄)

5月31日,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凤凰社区居民参加包粽子比赛。
当日是端午节,各地群众以多种方式欢度假期。
新华社发(陈熙摄)

5月31日,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雅畈镇汉灶村斗牛场上演端午节斗牛(无人机照片)。
当日是端午节,各地群众以多种方式欢度假期。
新华社发(时宽兵摄)

5月31日,在位于云南省蒙自市的红河书院,家长和孩子一起体验草编菱角。
当日是端午节,各地群众以多种方式欢度假期。
新华社发(薛莹莹摄)

5月31日,在安徽省黄山市徽州乡愁博物馆,市民参加传统香囊制作亲子体验活动。
当日是端午节,各地群众以多种方式欢度假期。
新华社发(樊成柱摄)

5月31日,在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文化馆,小学生参加手工龙舟制作活动。
当日是端午节,各地群众以多种方式欢度假期。
新华社发(苗育才摄)

5月31日,在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郯城街道府东社区,一名男孩展示制作的贴画龙舟。
当日是端午节,各地群众以多种方式欢度假期。
新华社发(张春雷摄)

5月31日,在浙江省铁路嘉兴南站,工作人员为乘客戴上端午“七彩绳”。
当日是端午节,各地群众以多种方式欢度假期。
新华社发(金鹏摄)

5月31日,游客在山东省济南市趵突泉公园赏泉游玩(无人机照片)。
当日是端午节,各地群众以多种方式欢度假期。
新华社发(郝鑫城摄)

5月31日,游客在山东滕州汉画像石馆参观。
当日是端午节,各地群众以多种方式欢度假期。
新华社发(李志军摄)

5月31日,学生在甘肃省定西市美术馆进行创意绘画。
当日是端午节,各地群众以多种方式欢度假期。
新华社发(王克贤摄)

这是5月31日拍摄的天津海河国际龙舟赛比赛现场。
当日是端午节,各地群众以多种方式欢度假期。
新华社发(杜鹏辉摄)

5月31日,山东省荣成市成山头风景区,游客在品尝端午节海鲜大锅宴(无人机照片)。
当日是端午节,各地群众以多种方式欢度假期。
新华社发(李信君摄)

5月31日,一支舞龙队在甘肃省敦煌市鸣沙山月牙泉景区为游客表演舞龙。
当日是端午节,各地群众以多种方式欢度假期。
新华社发(张晓亮摄)

5月31日,龙舟队伍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镇远县㵲阳河上集结(无人机照片)。
当日是端午节,各地群众以多种方式欢度假期。
新华社发(袁福洪摄)

5月31日,四川省乐山市五通桥区龙舟健儿参与“抢鸭子”。
当日是端午节,各地群众以多种方式欢度假期。
新华社发(孔胜摄)

5月31日,在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金桥镇,当地群众在进行划龙舟比赛(无人机照片)。
当日是端午节,各地群众以多种方式欢度假期。
新华社发(曹正平摄)

5月31日,游客在京杭大运河畔的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古城观看“鲁南皮影戏”。
当日是端午节,各地群众以多种方式欢度假期。
新华社发(孙中喆摄)

5月31日,民间艺人在京杭大运河畔的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古城为游客表演顶缸。
当日是端午节,各地群众以多种方式欢度假期。
新华社发(孙中喆摄)

5月31日,游客(后)在浙江省嘉兴市南湖景区乘坐游船休闲游玩。
当日是端午节,各地群众以多种方式欢度假期。
新华社发(金鹏摄)

5月31日,浙江省杭州市桐庐县凤川街道翙岗古村村民为游客表演“射洋龙”。
当日是端午节,各地群众以多种方式欢度假期。
新华社发(徐军勇摄)

5月31日,浙江省金华市婺江边举行龙舟点睛仪式。
当日是端午节,各地群众以多种方式欢度假期。
新华社发(胡肖飞摄)

5月31日,在浙江省东阳市卢宅景区梨园广场,人们参加包粽子大赛。
当日是端午节,各地群众以多种方式欢度假期。
新华社发(胡扬辉摄)

5月31日,在浙江海洋大学揽月湖,参赛队伍在进行龙舟比赛。
当日是端午节,各地群众以多种方式欢度假期。
新华社发(邹训永摄)

5月31日,在安徽省芜湖市三山经济开发区峨桥镇,龙舟队在泊口河水面上角逐(无人机照片)。
当日是端午节,各地群众以多种方式欢度假期。
新华社发(肖本祥摄)

5月31日,龙舟队在安徽铜陵郊区大通镇祠堂湖湖面上比拼(无人机照片)。
当日是端午节,各地群众以多种方式欢度假期。
新华社发(储著传摄)

5月31日,在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磨头镇西张赶村,小朋友为游客发粽子。
当日是端午节,各地群众以多种方式欢度假期。
新华社发(程全摄)

5月31日,龙舟选手在贵州省都匀市剑江河上竞渡。
当日是端午节,各地群众以多种方式欢度假期。
新华社发(肖伟摄)

5月31日,在四川省泸州市青少年服务中心,孩子们在学习包粽子。
当日是端午节,各地群众以多种方式欢度假期。
新华社发(刘学懿摄)

5月31日,四川省泸州市市民共同制作长达10米的特色龙舟粽。
当日是端午节,各地群众以多种方式欢度假期。
新华社发(杨尚威摄)

5月31日,龙舟队在三峡坝前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徐家冲港湾水域参加龙舟拔河赛(无人机照片)。
当日是端午节,各地群众以多种方式欢度假期。
新华社发(郑家裕摄)

5月31日,人们冒雨在三峡坝前的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徐家冲港湾水域观看2025屈原故里传统龙舟大赛。
当日是端午节,各地群众以多种方式欢度假期。
新华社发(王辉富摄)

5月31日,在湖北省武昌站,民间艺人为旅客表演舞狮。
当日是端午节,各地群众以多种方式欢度假期。
新华社发(赵军摄)

5月31日,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归州镇龙舟代表队“抢红夺标”后欢庆胜利。
当日是端午节,各地群众以多种方式欢度假期。
新华社发(郑家裕摄)

5月31日,在河北省石家庄太平河水上训练基地,人们舞起长龙。
当日是端午节,各地群众以多种方式欢度假期。
新华社发(张晓峰摄)

5月31日,在贵州省施秉县举行的独木龙舟节上,人们抬着独木龙舟进行巡游活动(无人机照片)。
当日是端午节,各地群众以多种方式欢度假期。
新华社发(磨桂宾摄)

5月31日,两艘龙舟经过大运河沧州段南川楼码头。
当日是端午节,各地群众以多种方式欢度假期。
新华社发(周洋摄)

5月31日,演员在河北沧州百狮园为游客表演。
当日是端午节,各地群众以多种方式欢度假期。
新华社发(苑立伟摄)

5月31日,在河北省沧州市百狮园内,观众在观看“麒麟舞”表演。
当日是端午节,各地群众以多种方式欢度假期。
新华社发(周洋摄)

5月31日,在河南省洛阳市嵩县黄庄乡,龙舟队在水面竞逐(无人机照片)。
当日是端午节,各地群众以多种方式欢度假期。
新华社发(李卫超摄)

5月31日,重庆市黔江区濯水古镇景区工作人员在风雨廊桥上表演川剧变脸。
当日是端午节,各地群众以多种方式欢度假期。
新华社发(杨敏摄)

5月31日,游客在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桃花源景区参与“捉鸭子”趣味游戏。
当日是端午节,各地群众以多种方式欢度假期。
新华社发(邱洪斌摄)

5月31日,游客在沈阳故宫欣赏评剧《杨八姐游春》演出。
当日是端午节,各地群众以多种方式欢度假期。
新华社记者 李钢 摄

5月31日,龙舟在四川省广安市武胜县嘉陵江龙女湖水域竞渡(无人机照片)。
当日是端午节,各地群众以多种方式欢度假期。
新华社发(夏俊林摄)
新华深读丨中国李庄:一座长江千年古镇的抗战、文脉与风骨
视频加载中...
初夏,晨曦微露,浩浩汤汤的长江泛起粼粼波光。长江南岸柔缓的回弯处,一片临江而建、绵延5公里的白墙黛瓦,定格了历史的记忆,铭刻着传奇的时光。
这里是中国李庄,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古镇”。

图为李庄古镇(4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李庄非“庄”,它的得名相传源于长江上计量距离的“里桩”。今天,它是一个下辖于四川省宜宾市翠屏区的小镇。令人惊叹的是,80多年前,从大洋彼岸寄出邮件,只要写上“中国李庄”就能准确抵达这里。
抗战时期,受“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16字电文的倾情相邀,国立同济大学辗转内迁李庄。随后,“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中国地理研究所大地测量组等文教科研机构陆续迁驻于此。
饱经离乱的中国顶尖知识分子和高校师生,在这里寻得一张安静的书桌,铭记国仇家恨,潜心钻研治学,在古宅深巷、乡间小道上留下风华绝代的身影。他们在李庄的6年、2000多个日夜,是中华文脉历经磨难仍赓续不绝的一个样本。这个当时“地图上找不到的”偏僻小镇,也因此成为抗战时期的文化重镇。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回望那段风云际会的岁月,李庄,已不仅是一个地理名词,更成为一个被历史永远铭记的文化符号。
烽火淬炼 千秋文脉
“绅等之所以积极协助同大者,良以该校学子对于抗建贡献甚大,盖安定同大间接即增强国家力量……”今天的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陈列着罗南陔等32位乡绅的联名信。
1939年,随着日本侵略者大举南侵,从上海辗转迁到昆明的同济大学再次遭到轰炸后决定再一次内迁,委托其校友、中元纸厂厂长钱子宁选址。
中元纸厂此时已从上海内迁宜宾,这里地处长江黄金水道,沿岸仍有不少在敌人军事地图上不曾标注过的村镇,但战火流离中,内迁人员众多,能容纳得下同济师生的地方寥寥无几。一些仍有能力的地方则担心“下江人”(当时四川百姓对长江下游地区人的称呼)招来敌机、抬升物价,纷纷婉拒,直到李庄伸出橄榄枝。

科研机构、高校内迁李庄时在码头搬运行李的老照片。(李庄古镇景区管委会供图)
1940年秋天,李庄迎来了从未有过的热闹日子——同济大学的师生从昆明出发,先走陆路,再走水路,抵达李庄。一船一船的人,一船一船的书,一船一船的稀罕物逆江而上,涌进李庄。
“好多人顶着秋天凉飕飕的河风,怀着新鲜和稀奇的心情,天天跑到码头上去看形形色色的‘下江人’。他们一个个从客船下到趸船,小心翼翼地踏着窄窄的跳板晃悠悠地移到岸边。”罗南陔的曾外孙女阚文咏曾听母亲讲过当年的情境。
同济来了,“中央研究院”来了,中国营造学社来了……1940年到1946年,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仅3000来人的李庄陡然增加了12000余名高校师生和科研人员。
他们中,有中国建筑学大师梁思成,有中国现代考古学开拓者李济,有中国非汉语语言学大家李方桂,有中国民族学开创者凌纯声,有中国克隆技术开创人童第周,有殷墟考古大家、“甲骨四堂”之一的董作宾,还有享誉海内外的傅斯年、梁思永、陶孟和、吴定良、巫宝三、梁方仲、周均时、丁文渊、夏鼐、曾昭燏等一大批学人。沉寂无闻的李庄,一时大师云集。

梁思成在李庄的办公室。(李庄古镇景区管委会供图)
镇上主祀泰山神的东岳庙成了同济大学工学院、法学院的教室,供奉真武大帝的祖师殿成了同济大学医学院,张家祠装进了一箱箱“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千里迢迢运来的文物,板栗坳迎来了傅斯年、董作宾等“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简称“史语所”)的长衫先生们,梁思成、林徽因带着儿女,搀着老人,深一脚浅一脚地走进月亮田的小院……

图为李庄东岳庙(同济大学工学院旧址)内展陈的“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16字电文(4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李庄六年,僻处川南乡野间的文教机构不仅没有日渐式微,反而在这方寸之地顽强生长,结出累累硕果。新中国的院士中,有多位曾在李庄工作、学习过。
抗战胜利后,先生和学子们挥别李庄,乘船东归,从这里淬炼出的治学精神和文化火种势若燎原。
直到今天,包括同济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仍流淌着李庄涵养的文脉。
它的深远影响,不仅在学术传承里,更在国家发展的脉搏中: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怀着对新生共和国的赤诚,将其在李庄时期对中华建筑美学的研究理解,倾注于国徽与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之中;童第周开创了中国克隆技术研究的先河;董作宾的甲骨文研究为今天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供了重要支撑……
学人们在李庄淬炼的“文化抗战”精神,更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逆境中不废研求的执着,学者与民众共克时艰的团结,赤诚热烈的家国情怀,彰显着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品格。
正如从宜宾市南溪区走出的同济校友、《烽火同济:在李庄的日子里》一书的作者江鸿波理解的那样——中国高校和学术机构在李庄取得的成就,证明了中国人无论在何种艰苦的条件下,都能取得举世瞩目的科学成果,这在当时鼓舞了中国人必将取得抗战胜利的信心,在今天更应成为激励全体中国人实现民族复兴伟业的精神力量。
文化抗战 知识报国
今天的同济大学校史馆内,展陈着一张在日军轰炸下变为废墟的同济大学吴淞校园的黑白照片。1937年,淞沪会战打响,日军蓄意破坏文教机构,同济大学吴淞校园和商务印书馆在接连的轰炸中变为废墟。
“欲亡其国,必先亡其史;欲灭其族,必先灭其文化。日军故意轰炸中国文教机构就是要毁掉中华文脉,其心可诛。”谈及同济的悲壮历史,同济大学校史馆助理馆员梁旭莹难掩悲愤。
炮火硝烟中,无数亭台楼阁化为瓦砾,无数古籍珍宝付之一炬,无数中华百姓流离失所。
曾经“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师生们一路内迁,颠沛流离中,有的失去了至亲,有的落下一身顽疾,在贫困与病痛中习得了与逆境相处的本领,一手奋力求存,一手钻研学问。
“我们现在是‘抗日救国’,这不是一句口号。要知道敌人的‘强’不是一方面的,我们的兵与敌兵对抗,农与敌国的农抗,工与工抗,商与商抗,所以我们‘中央博物院’要与日本的东京或京都那些博物馆抗。我们不要问在第一线的忠勇将士抵抗得了敌人吗?我们要问我们的科学或一般学术抵得过敌人吗?”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里的展板,标着考古学家、时任“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主任李济这样一段话。
初夏时节,沿着修葺一新的小路走进绿油油的月亮田深处,梁思成、林徽因、刘敦桢、金岳霖等人当年寓居的小院挂着“中国营造学社旧址”的牌匾,院子里有棵大树,营造学社的年轻人曾经在这里反复练习爬竹梯。野外测绘古建筑时,攀爬是基本功,即便到了月亮田,也不容荒废。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曾住过6年的小屋仍保持着老照片里的陈设,时光仿佛在这里凝固,似乎下一刻就能看到清癯的林先生斜倚在病榻上读书的情景。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李庄居住过的小屋。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绘图室里,生出锈迹的医用金属背心等待着主人。因早年车祸受伤的梁思成需常年背负着它支撑脆弱的脊椎。俯身画图时,他常把下颌放在小花瓶上,减轻对脊椎的压力。
在这座小院中,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伴着昏暗的菜油灯,度过了各自的40岁——对学术研究与艺术创造而言,那是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也是在这里,二人携手完成了《中国建筑史》初稿,第一次把中国建筑史学纳入了科学研究的领域。
1942年,羊街6号小院,一场伤寒夺走了考古学家李济17岁女儿的生命。就在两年前,他的小女儿因罹患胰腺炎在昆明撒手人寰。接连的打击让他在日记里感叹自己“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
作为父亲的李济自责而无奈,但那些随他一路漂泊的国宝文物或许能给予他些许慰藉。抗战爆发后,几千件国宝文物一路内迁。1940年,它们在时任“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主任李济的护送下,辗转运抵李庄。1945年,当文物返回南京时,没有一件丢失损坏。他在李庄期间还完成了《殷墟器物甲编·陶器》等著作,为殷墟的考古研究作出卓越贡献。
几乎李庄的每个角落都能找到这样的故事——南华宫的实验室里,童第周和夫人叶毓芬用花费二人两年工资买下的显微镜,在菜油灯下做起胚胎学实验,取得世界领先的研究成果;被胃病和肺结核反复摧残的考古学家梁思永,在油灯下完成了殷墟侯家庄西北冈发掘报告的提纲……
还有《殷历谱》《六同别录》《居延汉简考释》《上古音韵表稿》《中国对日战事损失之估计》等扛鼎之作在李庄相继付梓。《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中国历代户口、田地、田赋统计》等一批开创性著作完成前期准备。
民族存亡的关头,学人们对殷商年代、上古音韵、居延汉简的孜孜探求究竟有何意义?“无论什么时代,逆境不废研求,始终是中国文人的高贵品格,如同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发现李庄》一书的作者岱峻如是说。
“中国科学家在战前最乡僻而毫无科学便利的地方,从事实验室之建造与工作,表现了坚毅与英勇的决心……深信中国科学家不怕和世界任何国家的科学家相较。”1943年,英国生物化学家李约瑟在造访李庄后感叹。

学生们在李庄禹王宫内上课。李约瑟 摄(李庄古镇景区管委会供图)
李庄的学人,既有学贯中西的渊博,也有怀瑾握瑜的风骨。
抗战时期,外国多家机构和学校曾向梁思成发出邀请。他在给友人、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的信中写道:“我的祖国正在灾难之中,我不能离开她,假使我必须死在刺刀或炸弹下,我也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抗战胜利后,儿子梁从诫曾问母亲,如果日本人打到了李庄怎么办?林徽因淡淡地回答:“我们家门口不是有扬子江么?”
1944年,在李庄的同济学生响应“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300多人报名参军,其中不乏家境优渥的子弟,有近视的学生为了通过视力检测,硬生生背下了视力表。“虽然后来抗战胜利,他们并未如愿前往前线,但以身报国的决心可见一斑。”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解说员马文婧说。
海纳百川 包容济世
李庄,自古就是商贾往来之地,多元文化交汇之处。明末清初,许多“湖广填四川”的移民便是沿江而来。
外来文化的浸染与乡土日渐融合,生出一方崇文、尚义、大气、包容的水土,形成“九宫十八庙”的古镇格局:天上宫是福建移民所造,南华宫是广东移民所建,万寿宫则是“江西老表”供奉“真君”的地方……
2013年,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与表演系副主任钱正接到创作校史剧《同舟共济》的任务,来到李庄采风。
这名初来乍到的外乡人受到了小镇居民出乎意料的热情接待。“到这家吃晚饭,到那家喝酒,非亲非故,让我如沐春风。”在与居民们攀谈中,他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李庄与同济师生割舍不断的深厚情谊。
当年,为了迎接内迁的同济大学和研究机构,李庄的乡绅百姓把自家的房舍让出,挪了祖先牌位,让课堂搬进祠堂,将“九宫十八庙”腾出地方……
外来的先生们在李庄得到宾至如归的礼遇,李庄也因他们的到来得到反哺,同济师生为李庄通上了当时县城都没有的电,为川南父老治好了顽疾“麻脚瘟”。彼时的李庄拥有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到研究生的教育系统,让李庄及周边的农家子弟得到了最好的教育。
先生和学子们还带来新鲜事物——东岳庙前的运动场上,1942年,同济大学在这里举行35周年校庆,还请来空军教练飞机表演花式飞翔。慧光寺的老戏台上,同济大学与江安国立剧专的同学们联袂排演了曹禺的名作《雷雨》和《日出》。
今天的李庄,有一美食名唤白肉。白肉取自肥猪的“坐墩肉”,切得薄如纸片,偌大一张,吃的时候用筷子轻轻夹起一头,再轻轻一甩,肉片顺势裹住筷子,浸上加了蒜泥的蘸水,一口送进嘴里,唇齿留香。在过去,它被李庄百姓称为“裹脚肉”。时任“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的陶孟和很喜欢这道菜,但认为其名不雅,于是改名为“李庄白肉”,菜名沿用至今。

图为李庄白肉。(李庄古镇景区管委会供图)
小镇还迎来了许多外国人——爱穿长衫的德国教授史图博、喜爱吃鱼的波兰教授魏特。还有费正清、费慰梅、翟荫、李约瑟……这些与中国有着密切联系的外国学者都曾造访李庄。
不过,当时顶尖科学的到来也带来了认知的冲击,造成了一些误会。
李庄就曾经闹出过“‘下江人’吃人”的笑话。由于同济大学医学院常常开展解剖实验、“史语所”的研究也需要用到人类骨骼,不明就里的村民开始以讹传讹。
为了破除谣言,1941年6月,李庄办起了一场当时全国最高规格的科普展。
“史语所”牵头,在板栗坳将人类骨骼、恐龙化石、安阳出土的青铜器、甲胄战车、明清字画,以及不少国外文物集中展出,现场解说员由李济、梁思永担任。祖师殿里,同济大学医学院办起“人体解剖展览”,教授指着图片上的各个部位向老乡一一讲解。一些看展的老人当场询问起自己的病来,硬是把展览现场当成了诊病的医院。一场误会就此化解。
小镇浓厚的治学气氛也悄然影响着当地的居民,许多年轻人立下了求学报国的志向。梁思成的学生、为中国文物保护事业作出卓越贡献的古建筑学家罗哲文,就是从李庄走出的青年学生。
6年时间,漂泊的游子在李庄找到港湾。1944年春天,“史语所”助理研究员逯钦立与罗南陔的九女罗筱蕖喜结连理。“斯年作媒,南陔嫁女”在李庄传为佳话。
“同济大学、‘史语所’等机构往西南的迁播,为李庄带去一系列的冲击和改变。他们带来的现代技术、不仅让当地人切身感受到外部世界的发展已经一日千里,还启发了他们对现代科学和文明的敬仰,不失为一种‘启蒙’。”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中国现代史学会副会长陈廷湘说。
薪火相传 开枝散叶
“若同济,英长在;如李庄,国不亡。”今天,人们来到李庄,总会在形似风帆的李庄同济纪念碑前驻足,碑上的文字引人无限遐思。
1600多公里外的上海同济大学,校史馆的大厅里陈列的“同济足迹泥土柱”引人注目。
抗战爆发后,同济大学从上海先后辗转浙江金华、江西赣州、广西八步、越南河内、云南昆明,终于在1940年第六次迁校来到李庄。泥土柱的一截土层就来自同济人的“第二故乡”。
李庄岁月里,同济大学从原来的工学院、医学院、理学院发展成为理、工、医、文、法5个学院齐全的综合性大学,1942年还在李庄开始了研究生教育。
今天的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的一些学科都与李庄时期的同济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不仅是同济,抗战胜利80年来,李庄涵养的文化星火已绽放为耀眼的满天繁星。
中国营造学社深刻影响了中国的建筑学。梁思成在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中国建筑史》多次印行,至今仍是建筑学的必读经典。刘敦桢创立了南京大学建筑系,当年中国营造学社的研究助理卢绳后来创建了天津大学土建系。
“史语所”对人文学科影响深远,培育了历史、语言、人类学的大批人才。“史语所”学者中,陈寅恪、顾颉刚、夏鼐、徐中舒在新中国成立后进入中国科学院、中山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
回迁南京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是南京博物院的前身。回迁后的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所属研究人员及所藏学术资料分别归入北京大学有关各系。今天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可追根溯源到曾寄居李庄门官田的“中央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今天的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则与李庄时期的中国地理研究所大地测量组一脉相承……

“中央博物院”筹备处驻地鸟瞰图。(李庄古镇景区管委会供图)
今天的人们很难想象,被誉为“甲骨四堂”之一的董作宾,是在李庄的乡野间完成了考证殷商年代的《殷历谱》。
2024年2月26日,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这座现代化博物馆的殷墟研究历史展区,生动讲述了考古学家董作宾的故事。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陈星灿说,殷墟是我们追溯中华文明起源的出发点,殷墟考古则是中国考古的缩影。
今年1月17日,“业守精勤 匠心永驻——罗哲文百年诞辰纪念展”在故宫博物院揭幕,这位主持了长城、赵州桥、颐和园保护修复,推动了故宫、莫高窟申遗的古建筑学家,曾是1942年营造学社在宜宾登报招收的练习生。今天李庄的中国营造学社旧址里仍展陈着他年少时代的照片。2001年10月,罗哲文曾回到这里寻根,他说:“我至今难忘的是思成师那种对学艺青年耐心细致传艺的精神。”

图为中国营造学社旧址(2024年12月24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大洋彼岸的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每年接待上百位中国大陆学者访问和访学。1943年初夏,李约瑟的李庄之行带给他极大的震撼。在“史语所”,他遇到一名才华横溢的青年学人王铃,成为他日后写作《中国科学技术史》的得力助手。
今天,奔赴李庄的客人中,不乏从北京、上海、武汉,乃至海外赶来的后辈学人。一个不经意的转身,他们就能穿越时空,与自己的恩师,以及恩师的恩师相遇。
山高水长 岁月回响
初夏时节,沿着大师们的足迹走进栗峰山庄,远远可见茂林修竹,听闻鸡鸣犬吠。
高耸矗立的山门牌坊历经沧桑已经风化,而匾额上“清高门第”的字样清晰可辨。穿过牌坊,又是一摞石阶。左侧是1946年5月“史语所”离开李庄前,为感谢李庄张氏族人,留下的“留别李庄栗峰碑铭”。董作宾用古朴自然的甲骨文书法题额“山高水长”,历史学家陈槃撰文,劳榦书丹。拳拳感恩心,依依惜别情,跃然碑上。

图为1946年5月“史语所”离开李庄前,为感谢李庄张氏族人,留下的“留别李庄栗峰碑铭”。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80年前,当抗战胜利的消息传到李庄,人们欣喜若狂,小镇不眠,万人空巷。人们燃起火把,提着脸盆、水桶、木板,边舞边敲边欢呼,胜利了!我们胜利了!
1946年,当满载着最后一批学人和书籍的渡轮远去,李庄又恢复了过去的宁静。
大师们来了,又走了,割不断的是对这方土地的牵挂和眷恋。今天,一所所与李庄有着深刻渊源的研究机构和高校纷纷回到曾经给予过它们温暖和庇护的地方,用自己的方式回馈着当年的恩情。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周俭自2005年开始参与李庄的保护规划。他带着一批批学生,怀着寻根的情愫,从历史文献的采集开始,调阅档案、老照片,走访原住民,努力将遗址展示、历史风貌保护、居民生活便利、公共环境提升等元素结合在一起。长期在李庄镇工作的潘成君对项目完工时,周俭一边搞验收,一边带领学生撸起袖子打扫卫生的身影印象深刻。
2016年,李庄与同济大学共建的李庄同济医院投入运行,94岁高龄的吴孟超院士回到李庄,亲自做了第一台手术。这位“中国肝胆外科之父”曾在李庄度过了4年的求学时光。那天,他深情地说:“李庄人民养育了我,同济是我的根,李庄有我的魂。”
2017年,李庄归来的钱正将李庄和同济的故事写进了校史剧《同舟共济》。演员由同济学生和校友担任,如今是同济新生入学的必看节目。每场演出都座无虚席、掌声雷动,演到动人处,全体师生含着眼泪起立鼓掌。
今年夏天,同济大学第26届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王振铎将完成自己为期一年的支教任务。自2006年起,同济大学每年向李庄派出支教团。截至目前,已经有103名同济学子服务过李庄。课余时间王振铎常在小镇上漫步,追随着前辈的足迹。“新时代新征程,青年人如何担当,前辈是我们的榜样。”他说。
今天李庄古朴的张家祠堂里,一只留有封条痕迹的木箱无声讲述着“二渡李庄”的故事。这只木箱曾是“中央博物院”筹备处迁到李庄时盛装国宝的容器。80多年前,它从南京来到李庄,抗战结束后又从李庄回到南京。2012年,作为南京博物院捐给李庄的文物,它再次回到李庄,是文化抗战最好的见证者。
2012年以来,南京博物院根据当年历史,在保护古建筑的前提下,先后为李庄张家祠和东岳庙“量身定制”了“‘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在李庄”和“国立同济大学在李庄”两个展览。
“策展的初衷,是为了回顾李庄岁月,歌颂学人风范,感恩李庄人民。李庄期间创造的学术事业高峰,为今天南京博物院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未来南京博物院和李庄将继续传承友谊,在展览策划等方面精诚合作。”南京博物院陈列展览部副研究馆员崔小英说。
还有很多人默默在努力——为了在栗峰山庄做好“史语所”的展陈,北大的学者们奔走于两岸之间,只为“让在李庄留下的记忆回到李庄”。作家岱峻研究李庄超过20年,从1999年第一次走进李庄到出版135万字的专著,至今脚步未停。
弦歌不辍 谱写华章
80载光阴悠悠,扬子江日夜奔流。昔日的先生和学子虽已远去,尊师重教的风尚已深植川南大地。
今天的李庄镇上,位置最好的地方修成了李庄中学。学校操场坐落在长江边,白天供孩子们运动,夜里向公众开放。
小镇也延续着包容、开放的遗风,妥善保护的“九宫十八庙”里流淌着柔软时光,古巷深宅中弥漫着人间烟火,李庄文化抗战博物馆里,参观研学的师生络绎不绝。新建的月亮田景区,水榭楼台错落有致。古镇核心区的小巷里,青藤爬满矮墙,一座座大师们曾经居住过的小院还是旧时的模样。

傍晚时分,李庄古镇月亮田华灯初上(4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 张雅雯 摄
2024年,已获评“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的李庄游客数量超过450万人次。在这里,游客能体验木工手作、古建制图、古法造纸等老手艺,也能在夜幕降临时欣赏炫目的灯光秀;能品尝到极具乡土气息的“三白”(白酒、白肉、白糕),也能喝到漂洋过海而来的咖啡、威士忌。
宜宾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教师李黎冉常带着学生到李庄写生,熟悉古镇的一街一巷。201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买下羊街一栋年久失修的老屋并着手改造。四扇楠木老门是从旧货市场收来的,门墩、柱石则是李庄镇上的老物件,经过巧妙组合,老屋摇身一变成了“语巷咖啡”,成为网红“打卡点”。
从李庄西去20公里,李黎冉工作的宜宾学院,坐落在长江北岸面积6.13平方公里的大学城内。这座“新城”背后,有李庄启发的灵感。
“2016年,宜宾面临产业升级,急需大量人才,但当时在宜高校的毕业生每年不到2.5万人。市委、市政府认为,抗战时期李庄能容纳那么多文教机构,现在的宜宾也应该有气魄再建一个大学城。”宜宾市人才和大学城局四级调研员李杰说。
2017年,宜宾市开始了与高校的密切对接,一座座校舍拔地而起。如同当年的李庄父老乡亲热情周到地对待远道而来的先生们,大学城为高校提供的都是“交钥匙工程”。
今天,这里已经入驻四川大学、西南大学等14所高校,2024年高校毕业生超过10万人。大学城的周边,智能制造、汽车、轨道交通、先进材料等产业园区纷纷建起,宁德时代、极米科技等一批站在科技创新前沿的头部企业相继落地。
再回望李庄身后、曾经作为“大后方”的川蜀大地,抗日战争期间,340余万川籍将士义无反顾地走上战场,参战人数之多,牺牲之惨烈,居全国之首。抗战胜利80年来,川蜀儿女接力奋斗,将一个西部内陆省份建设成经济总量居全国第五的国家发展战略腹地。
今天,曾被梁思成悉心记录下完整影像资料的广汉城,“考古方舱”内,三星堆“再醒惊天下”;留下过营造学社考察足迹的金牛古道上,翠云廊“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的制度沿袭至今;“四川造”动画电影《哪吒》创新演绎东方美学,屡创票房纪录,实现中国电影的历史性突破……从考古实证到艺术创作,从传统活化到国际传播,巴蜀文脉在古今辉映中赓续文明薪火,在守正创新中开创文化新气象,向世界展示着千年文脉铸就的大国风范和文化自信。

图为李庄古镇风光(4月30日摄)。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初升的朝阳跃出地平线,霞光洒满江面。
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咏叹过奔腾不息的这条大江。长江,见证过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快意,激发过苏轼“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豪放,承载过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的感慨;长江,载着梁思成、林徽因、董作宾、李济、童第周们,来了,又去了,把一代文人的风骨风华留在了李庄。
长江之水万古奔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使命催人奋进,亿万华夏儿女正在谱写新的华章……(记者张旭东 涂铭 吴光于 童芳)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相关问答
如何理解“传一乡秀才观之”这句话?
“传一乡秀才观之”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
生员是什么意思?-红网问答
生员即秀才,参见“童生试”条。通过院试(童试)的可称为生员或秀才。如王安石《伤仲永》“传一乡秀才观之”。东汉时避光武帝刘秀讳,而称秀才为茂才,...
上面左边一个乡右边一个郎下面一个向,这是什么字?_作业帮
[最佳回答]向拼音:xiàng见“向”.面对.通“向”.唐•柳宗元《梓人传》:“或执斧斤,或执刀锯,皆环立向之.”
传一乡秀才观之的之是什么意思_作业帮
[最佳回答]这一句出自王安石的《伤仲永》,方仲永没有学习过,五岁的时候突然写了四句诗,他的父亲十分惊讶,因此将诗句传给乡里的秀才们观看,有炫耀的意思.理解...
弗字的拼音怎么打-ZOL问答
语出《公羊传》《吕氏春秋》《史记》《韩非子》等。ctrl+空格一般能打开。如果是搜狗输入法只出字母不显示汉字点shift试试。在游戏里面打不出字的话如如...
太阁立志传5蒲生氏乡怎么获得?
送礼物给蒲生氏乡,或者喝茶,把亲密度提高到两星半左右,会发生个人战的邀请,打赢即可获得蒲生氏乡送礼物给蒲生氏乡,或者喝茶,把亲密度提高到两星半左右,会发...
新田有哪些名优特产?-红网问答
每年种植面积稳定在5万亩左右,总产稳定在7000吨上下。新田烤烟种植,采用良种良法,裁培规范,烤制科学,烟叶色泽金黄,油份足,香味浓郁,烟碱...新田烤...
这个字“飨”念什么?用拼音怎么拼?左边一个乡,右边一个食.用...
左边一个乡,右边一个食.用拼音怎么拼,答案解析结果1飨(1)飨xiǎng(2)(会意兼形声.从食,从乡,乡亦声.本义:乡人相聚宴饮)(3)同本义[feast]飨,乡人饮...
北师版三年级的题,猜猜是什么通讯方式1万里远牵乡国梦,一丝...
[最佳回答]1.电话2.报社3.邮政4.电台
蜱虫叮咬后伤口是什么样的,我身上有很多小包不知_千问健康
蜱虫叮咬后伤口是什么样的,我身上有很多小包不知道是不是蜱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