嗖儿科技 人到中年,还能否大大方方使用可爱的东西?

用户投稿 10 0

人到中年,还能否大大方方使用可爱的东西?

朋友们,人到中年,还能否大大方方穿戴可爱的衣服、使用可爱的东西?

“还”字是要用上的。

确实,买什么饰品、穿何种风格的衣服、喜欢哪个颜色,取决于个体的偏好和市场的供给。但是,这只是这件事的一方面,另一方面是,大多数的选择都会进入社会生活,接受他人之镜的评判。我们的社会尤其是大都市的陌生人社会,已经对这件事有很高的包容度。不过即便躲得过陌生人的眼光,大概也得面临家人、另一半、同学、同事等身边人(甚至包括自己)的审视。

嗖儿科技 人到中年,还能否大大方方使用可爱的东西?

《天使爱美丽》(Le Fabuleux destin d'Amélie Poulain,2001)剧照。

嗖儿科技 人到中年,还能否大大方方使用可爱的东西?

其实别说中年人,凡是成年人,能否喜欢和使用可爱的东西,大概都得加上问号。缘起是我们一位生活在昆明的作者遇到一位中年女士,“穿着一身白色蕾丝边的田园风碎花裙”。由此让她开始思考与年龄、与东西有关的话题来。这不只是一份私人东西的整理。

“时光带来焦虑,也递来锦囊。”

撰文|余甘子

一位美丽的女士

不久前,我在翠湖公园(位于云南昆明)边的公交车站牌前遇到一位美丽的女士。她穿着一身白色蕾丝边的田园风碎花裙,这是十几年前我读大学时很流行的“森女风”。偶现的白发丝和眼角明显的皱纹坦荡地展示着她已人到中年。

我在她身后站了好一会儿,绝不是因为觉得不好看或是她再穿可爱风的衣服不适合,而是因为,她恰恰是我希望成为的那种人。她缓解了我的一个困惑:一个中年人能不能大大方方地穿戴可爱的衣服、使用可爱的东西?

嗖儿科技 人到中年,还能否大大方方使用可爱的东西?

《托斯卡纳艳阳下》(Under the Tuscan Sun,2003)剧照。

这似乎不应该成为一个问题。我们这个时代已有不少善良的宽容。无论年岁几何,你穿一件哆啦A梦图案的T恤、包上挂个拉布布玩偶,都再正常不过。大家还会觉得,看,这个成年人的精神世界有个可爱的小角落。然而当36岁本命年到来,我还是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拉扯:我对可爱事物的爱好,与我对中年人角色的认同与承担,在接受年龄增长、容貌变化时产生的焦虑,彼此拉扯。

关起门来,我尚能和家中的可爱事物和谐相处,一旦要走出家门,我拧巴、扭捏、不自信。面对诸如焚香、盘串、品茶等经典中年爱好,抱着一堆屁桃君(动漫IP)粉红屁股蛋儿的我,很是难为情。

嗖儿科技 人到中年,还能否大大方方使用可爱的东西?

唐代《簪花仕女图》局部。

我不是那种“很会当中年人的中年人”。一方面,年龄、阅历与能力的增长,使我能够承担社会赋予中年人的角色与责任,另一方面,我对成人世界的人情世故并不如鱼得水。在“变得成熟”与“还能快乐”这两端之间,我有一些平衡术。日常用的可爱物件就是其中之一。我是一个可爱事物的重度爱好者,它们不是偶尔的小点缀,而是大批量存在于家居用品、室内装饰、服饰配件。因此,当“做一个得体的中年人”和“拥抱可爱的日用穿戴”越发拉扯,这意味着我可能要换掉小半个家当。更恼人的是,生活支点开始摇摆,难得的平衡又要忽上忽下。

“不值一提,好解决!”有朋友动动手指,为我找来“精神导师”。打开短视频平台,检索“中年焦虑”,有许多生活意见领袖在20、30秒内铿锵有力地输出观点,甚至是不说话只走路,只用屏幕上的几行大字就能教人摆脱焦虑。可惜,对我并不管用。在理论层面看似能被光速解决的焦虑,落到每个人身上,要在个体生活中去自洽。这并不容易。所以今天我想聊聊,一位36岁的中年人,为何因可爱的小物件引发“中年危机”,又如何找到解决之道。

爱好打上“临期”标

过去两年,为了焕新生活环境,我新置办了一些家居用品。结果是,我拥有了一个“猫猫狗狗神兽怪兽一起开大会”风格的家。我发现,此后我从未邀请过朋友来家里做客。

没有高级的色系、简洁的设计、优雅的审美,它不太像一位中年女性的家。若我扭扭捏捏地推开家门,你一眼就能看到玄关处的超级马里奥装饰贴。视线顺着马里奥在墙面奔跑,他会顶出金币、恶魔花、小蘑菇。这个墙面装饰在购物APP上的名字里写着“幼儿园装饰材料”。这种幼儿园风格的家居用品在我家并不少。比如,很多女性都会用到发箍,我买了带着弹簧、弹簧上飞着一只小蜜蜂的那种。你一戴上它就会动,觉得无聊时手指一戳,小蜜蜂就会和你一起“duang”一下。就是这么幼稚,但让人快乐。还有很多日用品是猫爪、猫咪造型的,从置物架、挂钩到马桶冲水器的按键。在云南有一种用陶土制作的“瓦猫”,猫咪们张开大口蹲在瓦片上守卫家宅。过去它是面目威严的神兽,而今它以可爱的模样活跃于文创领域。于是红的、黄的、黑的,做摆件、香炉、年画的,一窝子猫咪在我家各处安了窝,热闹得像中学的手工教室。

我还把浴室门框刷成了粉色。36岁这年,我发现自己竟然喜欢粉色了(此刻有多少中年姐妹会发出认同的惊呼?)。与此同时,一句影视剧经典台词如敲木鱼一般萦绕脑海:“粉色娇嫩,你如今几岁了?”这是《甄嬛传》中皇帝对年老色衰的齐妃戳心窝子的话。然而卖家似乎能猜我的心思,人家给那桶粉漆起了颇有质感的名字:“莎士比亚粉”。你听,多有内涵,一听就是脱离了低级趣味的粉!我果断拿下,抛开36岁喜爱粉色的拧巴感,刷好后,我看它挺顺眼。

嗖儿科技 人到中年,还能否大大方方使用可爱的东西?

齐妃,《后宫·甄嬛传》(2011)剧照。

可我不敢将这样的家与人分享。与之类似,一些爱好在我的脑海里开始打上了“临期”标签。

我喜欢收集汉服包。这类搭配汉服的包饰有不少可爱的造型,比如肥美可爱的动物、柔化了的中式神兽。我家有闪着卡姿兰大眼睛的白泽(通万物知鬼神的瑞兽)、貔貅(招财神兽)、夫诸(温柔的水系精灵)。我也喜欢收集或自己动手做可爱造型的毛线编织包。一些西南的手工达人对蘑菇元素情有独钟。毕竟每年雨季,云南、贵州的馋猫们会冒着见小人的致幻危险,沉迷吃菌。我从几位手工博主店里买到了很可爱的毛线蘑菇包,有长着大嘴巴的蘑菇精灵包,有复刻真实大小的“红伞伞白杆杆”的挎包。毛线蘑菇里填充了棉花,手痒时捏一捏,Q弹的手感让人感觉真的进山采了朵很肥的菌。

作为一个可爱事物的资深爱好者,我能轻而易举地写出论点分明的小作文,阐释它们的诸多好处。比方说,第一,帮我快速接受新流行的事物,成为一个心态积极的中年人。我也喜欢透卡、啪叽、痛包、痛衣,会和中小学生一样用奶茶店联名的动漫IP袋子做阿尼亚(日漫IP)的痛包。第二,帮我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一地鸡毛。就像前几天我家发了水,木地板轻微起翘。我想到动画电影《千与千寻》里在地板上跑来跑去的煤球小精灵,就买了类似图案的贴纸,贴在地板起翘处。奇迹发生了,我不再因这些瑕疵心烦。每次路过它们,我就不自觉地踮起脚,避免踩到家里的新的小可爱们。

嗖儿科技 人到中年,还能否大大方方使用可爱的东西?

动画片《千与千寻》(2001)画面。

然而否定它们,只需一句话:“你已人到中年了”,这些小可爱不合时宜了!听着是不是很熟悉?“你已经30好几了”“你已经是个大人了”。通常我们会反感别人这么说自己,可有时候你内心也会用这些话和自己厮杀。

我今年的拉扯尤其强烈,因为“虚岁”概念在加持年龄的紧箍咒。36岁,按虚岁,37了,再四舍五入一下,恭喜我嗖地一下40了!于是,在一个夜晚,由可爱事物引发的中年危机吞噬了我的睡眠。这一夜大脑很忙。它先是忙着想象,满脸皱纹的我背着闪着大眼睛的神兽小包出门,被路人指指点点,“这个老女人好奇怪!”。然后它忙着为可爱的小东西们找后路,找个幼儿园捐赠?最后它忙着后悔,怎么就没能去干动漫、幼教行业?若我是藤子不二雄,就有底气说机器猫是“儿子”,卡通T恤穿到九十九;若我是幼教,就可以说那么多可爱的蘑菇包是为了和学生心连心,多敬业啊!

可惜,我只是一个第二天顶着黑眼圈走出家门的普通中年人。我打算去闹市区找一些衣着装扮可爱的老人家,遗憾未果。聊到这儿,肯定会有人劝了:生个孩子不就好了?二三十岁生个娃做妈妈,五六十岁有孙辈当奶奶,带着孩子出门,你穿啥用啥都有了理由。这让我想起多年前一个很火的书名《文艺女青年这种病,生个孩子就好了》。的确有一些例子,比如,先有“三坑少女”(喜欢汉服、lolita服饰、JK制服的女孩子)再有“三坑妈妈”。但倒过来,妄图用生孩子来解决人生问题,我不认同。把猫猫狗狗蘑菇包背出去的勇气,必须来自我自己。

时光带来焦虑,

也递来锦囊

我开始坐下来,努力搜罗记忆里我是否遇到过一些“精神导师”。我原以为,她们会是网红或是明星,比如近来被年轻女孩们追捧的“庆奶”(演员刘晓庆)、那位去参加漫展的中老年知名coser。但浮现于脑海的,竟是这些年工作经历中遇到的少数民族女性。

一位水族中年女性挑着扁担,穿着华丽的马尾绣服饰,穿梭于市集中。这幅画面,源于我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的采访经历。画面很美,可它也藏着一段有关质疑与面对质疑的故事。

嗖儿科技 人到中年,还能否大大方方使用可爱的东西?

《三都水族自治县概况》

编著:本书编写组

版本:民族出版社 2007年9月

三都是中国唯一的水族自治县,这里的马尾绣是水族妇女世代传承的刺绣技艺。过去,马尾绣常见于背带(背婴儿的襁褓)、绣花鞋、女装的围腰、童帽等。华丽的刺绣出现在女装的前襟、领口、衣袖等处,是近年来的一种发展变化。画面中的女主角,如今是一位60多岁的马尾绣传承人。她回忆第一次穿着自己绣的花衣裳去市集:“被骂了,他们看着我说,‘哦呦这个女人就是会出风头’”。我问,那您怎么办,她答,“我不管,我挑着扁担撵开他们,头也不回地往前走!”

不久后我又一次来到三都,赶上水族过“端节”(水族新年)。节庆广场上人头攒动,几乎所有来“过端”的中老年女性都背着自己亲手绣制的马尾绣小包。有的四四方方很规矩,有的形状各异,像菱角、像马鞍。每个小包都镌刻着绣娘的个人喜好。我能明显地觉察到,这位婆婆有些强迫症,而那位婆婆肯定偷懒了!无论精致与否,看我在拍照,她们都会大方地转过身,笑眯眯地把自己的小包亮出来。

嗖儿科技 人到中年,还能否大大方方使用可爱的东西?嗖儿科技 人到中年,还能否大大方方使用可爱的东西?

马尾绣包。(本文作者摄于贵州三都)

另一幅画面浮现。一个花草丰茂的苗家小院里,几个婆婆坐着矮凳择菜,她们头上都戴着绣线鲜亮的刺绣头巾。

这是一个很像综艺节目《向往的生活》中场景的农家小院,干净漂亮,植物都长得舒展,水缸里栽着睡莲,小孩子正要拿起鱼篓去村边小溪里捕鱼。画面源于我在海南岛鹦哥岭周边村落进行的一次调研工作。这里有以黎族为主的100多个黎、苗村落。其中,翁村苗寨的苗绣、蜡染等技艺传承较好。婆婆们头上戴的方巾是最能体现苗绣技艺的一种服饰配件。它常以蓝黑色布料为底,几乎整面用苗绣装饰,四边坠有流苏、亮片。通常,六十岁以上的女性佩戴的头巾蓝黑布占比大,绣花少。但这一说法在这座小院里被打破了。“因为要美”,向导翻译出婆婆们的苗话:她的头发白了,戴上年轻时自己亲手绣的头巾遮盖,“老了也好看”。

嗖儿科技 人到中年,还能否大大方方使用可爱的东西?

《苗家儿女》(1958)剧照。

因为喜欢,因为爱美,婆婆们依旧戴着年轻时的艳丽花头巾。这样大大方方的,真好。回想这些年因为工作接触到的少数民族女性们,这样的例子很常见。尽管过去有一些传统,年老与年少女性、未婚与已婚女性在衣着和配饰上有浓淡之分,可在如今的日常生活中,它们可以给美丽与喜爱让道。中老年女性们总是能大方地穿着华美的服饰,佩戴华丽的饰品。自信的风度源自她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源自对美好事物发自内心的喜欢,也再次感染了此刻缺少从容的我。

原来,时光让我患得患失,也给我塞了锦囊。我从未曾设想,极其日常的小物件竟会成为导火索,触发具体而真实的中年危机,更不会想到,正是因为它们,我对时光流逝有了一些以小见大的体悟。初极狭,复行几步,豁然开朗。感谢可爱的小东西们,我得以觉察到时光旅途上的水到渠成、自在贯通。

嗖儿科技 人到中年,还能否大大方方使用可爱的东西?

《流金岁月》(2020)剧照。

或许每个中年人都能从某个很意外的点上收获自洽,用前路的感悟,渡后路的自己。我大胆地猜,应该有不少中年人有过类似的困惑?能不能带着“二次元老婆”出门,在四十岁时?可不可以自己去看动漫IP巡展,在五十岁时?要不要去漫展cos喜欢的角色,在六十岁时?咱们不妨去翻翻时光留下的锦囊。当个体的困惑被一一解开,更多中年人有了与可爱相守的勇气,社会也将迎来新的活力与商机。面向中老年群体的娱乐休闲产业大有可为。是时候来一场专属于70后、80后经典动漫Cosplay大乱炖了,它必然很炸裂。

我记得18岁时的张爱玲写过一篇《我的天才梦》。那么以上这些,姑且算是一个普通中年妇女写在36岁的《我的可爱梦》吧。让我来许愿:我不必在任何年纪,和自己所爱的可爱事物做违心的切割;我过往认真生活过的前路,必将赋予我勇气,大大方方地拥抱可爱的万物!

嗖儿科技 人到中年,还能否大大方方使用可爱的东西?

《刺猬的优雅》(Le hérisson,2009)剧照。

作者/余甘子

编辑/西西

校对/刘军

北京雨燕归来背后:一场“土著生物”保卫战

“北京雨燕”飞回来了。

从上世纪的5万只到如今的3000只,被称为“北京城精灵”的雨燕一度数量锐减,甚至难觅踪迹。这类“土著生物”,还包括长耳鸮、“气鼓子”、火镰片儿……

近年,北京的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都已在进行生物保护的探索。以雨燕为例,有研究协会通过安置人工巢箱帮助雨燕安家,还有更多努力投向了恢复湿地和生态条件。去年起,北京还首次将小动物的“宜居”纳入了绿化设计。

最新观测数据显示,北京雨燕种群数量与往年同期持平。此外,北京一些现代建筑周边也发现了雨燕,如天宁寺桥、北京大学等。

嗖儿科技 人到中年,还能否大大方方使用可爱的东西?

4月18日,北海公园,雨燕即将回巢。

雨燕返京

北京城进入初夏。北海、故宫、正阳门……“北京雨燕”飞回来了。

清晨六七点、傍晚五六点,雨燕在北海公园五龙亭上空翩翩飞舞。清晨,它们伴着朝阳离巢,傍晚在夕阳和白塔的映照下归巢。

北海公园是北京雨燕29个观测点位之一。5月中旬,北京四中生物教师、中国观鸟会京燕项目负责人卓小利和观鸟志愿者们正在开展观测。

为了达到最好的观测效果,卓小利选择在雨燕比较活跃的时候统计,也就是下午5时到7时之间,观测设备是望远镜和相机。

嗖儿科技 人到中年,还能否大大方方使用可爱的东西?

北海公园五龙亭,在阴暗的木结构缝隙中安家的雨燕探出了头。

五龙亭中间的亭子顶中央,盘旋着一条“玉龙”,龙爪和龙须处形成大大小小很多小缝隙。一只雨燕“嗖”地从空中俯冲进入,脑袋先探进巢穴,然后小小的身体才慢慢挤了进去。

“这些小缝隙是雨燕天然的家。”卓小利说。

也许“家”不够大,一团絮状物被雨燕从巢穴中挤了出来,卓小利将这小团东西拿在手中,仔细看了看。雨燕筑巢的材料都是从空中直接衔的,衔到什么就用什么,所以成分很复杂。这团巢材就包括头发、草、羽毛等。

除了北海公园,北京雨燕的观测点还包括正阳门、景山公园等古建筑周边。

卓小利团队采用的望远镜观测方法,是以20只雨燕为一群估算,初步观测有多少群,以此估算有多少雨燕。另一种方法,是通过相机拍摄估算,即把天空分成好几“块儿”,一块儿一块儿地拍,看每一块儿有多少雨燕,以此来计算总数。

初步观测结果显示,今年返京的雨燕种群数量与往年同期持平。在卓小利看来,“数量持平就是一个好消息。”

嗖儿科技 人到中年,还能否大大方方使用可爱的东西?

4月17日傍晚,北海公园,北京四中教师卓小利在观察雨燕。

种群衰落

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就来到。这句老话说的就是“北京雨燕”。

雨燕是很多老北京人的记忆坐标。“80后”北京姑娘王分贝小时候在北京市少年宫学跳舞,当时的少年宫位于景山公园寿皇殿,寿皇殿屋檐下有许多雨燕窝。每到夏天,尤其是要下雨之前,雨燕成群结队而来。

“那雨燕飞得可低了,好像要擦着头皮飞过去似的。”年幼的王分贝从家到少年宫,一路经过前门、正阳门、天安门、故宫、景山,一抬头,就能看到围着城楼漫天飞舞的雨燕。

有北京城“精灵”之称的北京雨燕,是普通雨燕的一个亚种。它比常见的燕子体形稍大,羽毛黑褐色,胸腹部有白色细纵纹。它们外观呈流线型,飞行速度极快,还是著名的食虫益鸟。

1870年,英国博物学家斯温侯首次在北京采集到普通雨燕的亚种标本。全世界以“北京”为模式产地的野生物种非常少,因此北京雨燕属于北京的标志性物种。2008年北京奥运吉祥物“妮妮”的原型之一,正是北京雨燕。

公开资料显示,上世纪前期,北京雨燕种群数量达到鼎盛,约为5万只。此后,北京雨燕数量曾出现大幅下降。连续十多年的监测显示,目前北京雨燕的种群数量稳定在3000只。

近些年,城门、城墙和老房子拆除,古塔及庙宇减少等,都令北京雨燕的生存环境剧变。包括对古建筑加装“防鸟网”的保护之举,也被看作是北京雨燕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卓小利解释,翅长身小的雨燕“偏爱”在斗拱结构的古建筑椽子和檩之间的缝隙筑巢。这样它们收翅合拢后,能藏身在狭小隐蔽的空间,有利于孵卵和育雏,并有效预防天敌的捕食。而“防鸟网”的安装,直接导致雨燕失去了栖身环境。

嗖儿科技 人到中年,还能否大大方方使用可爱的东西?

4月17日傍晚,北海公园,五龙亭的藻井成为雨燕理想的栖身之地。

搭巢护燕

如何留住这3000只“城市精灵”,卓小利的团队已进行了不少尝试。

去年3月,卓小利带领学生们自制的北京雨燕人工巢箱,挂在了高中部校区科技楼上。

箱体长40-50公分,高15-20公分,进深15-20公分。箱体内部带有缓冲带,适合雨燕产卵和孵卵,可供一对雨燕“入住”。

“人工筑巢”首次实验效果并不太理想,没有吸引到雨燕。卓小利分析,可能是悬挂的时间晚了一些,雨燕已经找到筑巢的地方。今年,团队还将继续尝试,准备通过播放雨燕鸣叫声,对其进行招引。此外还会调整巢箱悬挂的时间和位置。

“希望通过志愿者、政府相关部门的努力,能够有越来越多的雨燕回归北京。”卓小利表示。

去年,中国观鸟会曾对北京城区雨燕开展了三次调查,志愿者们选择了31个样点,分别为中轴路、安华桥-鼓楼地区、前门及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等。

结果显示,北京雨燕对于古建筑的依赖性非常强。种群数量比较大的区域有北海公园、颐和园、故宫、前门等,其中北海公园预计有500-600只。

此外,随着生态环境不断好转,北京一些现代建筑周边也发现了雨燕,如天宁寺桥、北京大学等。

鸮、蛙与鱼

雨燕是北京“土著生物”的一个缩影。

被各方力量列为“保护对象”的土著生物,还包括“长耳朵的猫头鹰”——长耳鸮。

“在一座人口超过2000万的大都市里生活着好几群野生猫头鹰,而且已经生活至少几十年了,这听起来是件挺不可思议的事儿。然而这是真的,而且就发生在北京。这种神奇的猫头鹰,就是长耳鸮。”观鸟爱好者、生态学研究者朱雷曾在自己的公众号里写下这样一段文字。

长耳鸮是猫头鹰里最像猫的种类之一。北京长耳鸮的“鼎盛时代”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朱雷说,当时天坛的长耳鸮有八十余只,盛时可至百余只;国子监的长耳鸮亦有50只以上。

让北京动物学会理事李兆楠印象深刻的土著生物,是“气鼓子”。

李兆楠儿时家住胡同,距最近的水源地北护城河约1公里。每年夏季第一场大雨后,他便能听到胡同里的蛙叫。

多年以后,李兆楠才了解到北京有着这样一种蛙,叫北方狭口蛙。当用手指敲击它背部的时候,它便逐渐胀大,在民间落得了一个“气鼓子”的俗名。

“火镰片儿”也是其中一例。

北京曾大范围分布有一种常见鱼类,尾鳍呈红颜色、外形特别扁而小,学名为鳑鲏。由于形似早年间满族旗人荷包里随身携带的一种起火工具——“火镰”,老北京人就把这种小鱼称之为“火镰片儿”。

李兆楠告诉记者,生存条件相对简单的“火镰片儿”一度在北京分布很广,护城河、什刹海、龙潭湖都曾繁衍了大量种群。大约2016年,李兆楠在密云水库附近还见到了“火镰片儿”。

如何将这些“土著生物”留在京城,已成为北京城市发展中的新课题。

嗖儿科技 人到中年,还能否大大方方使用可爱的东西?

4月17日傍晚,北海公园,拍摄雨燕的市民。

“不去干扰”

“人类不应只考虑自身,同时也要考虑动物的发展。”在北京师范大学动物学副教授赵欣如看来,保护生物的自然栖息地与人类生活、生产之间的确存在矛盾。城市发展是必然,但如何建设生态城市是一项重要命题。

北京城市建设历史上,一些影响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例子已经引起了反思。

赵欣如以颐和园昆明湖清淤工程举例。据媒体报道,1990年12月21日,北京市政府决定,对颐和园昆明湖进行240年以来的第一次清淤,18万群众参加了义务劳动。清淤工程共清除淤泥65.26万立方米,清淤面积120万平方米,平均深挖57公分,清除各种炮弹205枚,整修湖岸5700米。

赵欣如说,当年清淤后,昆明湖里很多生物销声匿迹,例如过去很常见的多种蜻蜓。

“昆明湖应不应该清淤?应该。但具体怎么清淤应该听听学术界的意见,采用更为科学的方法,例如分阶段、划区域、分步骤进行。”

公众意识的提升,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比如“放生”。很多人出于“好心”,去放生各种生物。在李兆楠看来,不合适的人为影响可能是在“帮倒忙”。

“放生是一件特别复杂的事。因为很多物种都有特定的分布区,错误地把某种动物放生在本不该出现的地方,不但这种动物本身无法生存,也会威胁其他物种,造成物种入侵等生态问题。”

他认为,最好的保护就是减少人为干扰。

“砖石水泥也不一定完全适合现代人的审美,现在都讲究返璞归真、重归自然,挖开几块砖,留几十平方米的一块地儿,不去干扰,这里就会不断地演替更迭出最适合的物种。”

新“生活圈”

“让生态文明成为首都这座城市的亮丽底色”,今年北京市两会期间,市委书记蔡奇提出。

对于生态文明内涵的认知,北京市相关部门在不断推进。自去年起,北京首次将小动物的“宜居”纳入了绿化设计。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相关数据显示,2013年到2018年,北京市共恢复与建设湿地8000余公顷,湿地生态质量逐步提升,生态功能不断优化。

目前,北京全市湿地中有野生动物393种,占全市野生动物种类的75.6%。其中鸟类58科276种,占北京地区鸟类种类的72%,包括国家一级保护鸟类6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38种,北京市一级保护鸟类21种;有植物1017种,占全市植物种类的48.7%。

赵欣如去年参加了一场北京市园林部门组织的专家座谈会。会议上的一些提法让他印象深刻。

“比如海淀区等区域正在开展湿地和林地恢复。此外,北京市园林绿化局还提出了一些想法和框架,这将对北京市的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起到积极作用。”

赵欣如认为,永定河水系的恢复、翠湖湿地、汉石桥湿地等湿地的建成和恢复都有助于自然生态的恢复,有利于大量湿地植物、水生动物及水禽的生长、栖息与繁衍。

卓小利也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

在天宁寺桥桥下、西直门立交桥桥下、北大博雅塔等地方,都出现了不少北京雨燕巢。在立交桥桥下缝隙、现代建筑外侧适合筑巢的犄角旮旯,雨燕们正在搭建新的“生活圈”。

这群城市的精灵们,似乎已学会了“随遇而安”。

北京“土著生物”小档案

雨燕——古老京城的“精灵”

嗖儿科技 人到中年,还能否大大方方使用可爱的东西?

北京雨燕。摄影/沈越

北京雨燕属于雨燕目雨燕科,比常见的燕子体形稍大,羽毛黑褐色,胸腹部有白色细纵纹。它们外观呈流线型,飞行速度极快,而且是著名的食虫益鸟。

自从雨燕返京,每天清晨六七点钟、傍晚五六点钟,翩翩飞舞的雨燕便成为北海公园五龙亭上空的主角。清晨,它们伴着朝阳离巢、傍晚在夕阳和白塔的映照下归巢,叽叽喳喳的鸣叫声给北海公园增添了不少跃动的氛围。

长耳鸮——古柏林里的夜行动物

嗖儿科技 人到中年,还能否大大方方使用可爱的东西?

长耳鸮。图/视觉中国

长耳鸮耳羽簇长,位于头顶两侧,竖直如耳。面盘显著,棕黄色,皱翎完整,白色而缀有黑褐色。喜欢栖息于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等各种类型的森林中,也出现于林缘疏林、农田防护林和城市公园的林地中,以小鼠、鸟、鱼、蛙和昆虫为食。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四九城到底哪里吸引了长耳鸮?

朱雷告诉记者,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有着大量的古建筑和皇家园林,比如五坛八庙颐和园,再如“里九外七皇城四”这样全国独一份儿的城门及其配套建筑,以及圆明园等众多历史文化古迹。“北京的长耳鸮最喜欢古柏林,每年冬天,都有长耳鸮从遥远的东北迁来,在北京城里的天坛、国子监等地的柏树林中栖息、越冬。”

鳑鲏——什刹海里的“火镰片儿”

嗖儿科技 人到中年,还能否大大方方使用可爱的东西?

鳑鲏。受访者供图

鳑鲏又称四方皮、镜鱼、彩圆儿,为一群小型淡水鱼。体呈卵圆形或菱形;头短,口小;须1对或无。鳑鲏是杂食性鱼类,栖息在缓慢流动或静止的水域,依靠淡水河蚌繁殖,活动范围小,寿命短。广泛分布于东亚、东南亚和欧洲。

在李兆楠的印象里,“火镰片儿”是儿时最熟悉的“小伙伴”,“小时候我家住在德胜门外大街,总去什刹海玩,大约是1996年左右,在什刹海看到最多的就是‘火镰片儿’。”这种俗称“火镰片儿”的鱼泛指一类叫作鳑鲏的鱼,北京分布着高体鳑鲏、彩石鳑鲏等。

李兆楠告诉记者,在繁殖期,鳑鲏和鸟类很相像,举例来说,雄鸟会换上靓丽的羽毛以吸引雌鸟,这在鸟类中叫“繁殖羽”,而鳑鲏虽然没有羽毛,但是到了繁殖季它会变色,“这叫‘婚姻色’,在这一时期,鳑鲏尾鳍、臀鳍的位置变成鲜红的颜色。”

北方狭口蛙——胡同里的“气鼓子”

嗖儿科技 人到中年,还能否大大方方使用可爱的东西?

北方狭口蛙。受访者供图

北方狭口蛙体型较小,头较宽,吻短而圆,前肢细长,后肢粗短,皮肤厚而较光滑,体背呈棕褐色,腹部色浅。北方狭口蛙不善于跳跃,多爬行,以各种昆虫和树根、花草的花、叶为食,繁殖季节很短,常在7-8月间暴雨后的夜晚出现。

李兆楠介绍,除了“火镰片儿”,还有一个物种能引起童年的追忆。“小时候我家住胡同,距最近的水源地北护城河也得有1公里的距离,却在每年夏季第一场大雨后,便能听到胡同里的蛙叫。”

“这个疑问一直留在童年的记忆中,直到多年以后,我才了解到北京就有着这样一种蛙,叫北方狭口蛙。有趣的是,当用手指敲击它背部的时候,它便逐渐胀大,在民间得了一个‘气鼓子’的俗名。”李兆楠说,多年以前北京的道路路面硬化还不普遍,街头巷尾很多地方都是土路,一到雨季,北方狭口蛙便从土里蛰出,利用雨后积水形成的水坑迅速交配繁殖,且北方狭口蛙的卵发育速度极快,仅两周左右的时间即可发育成蛙,脱离水坑,以此应对水坑的不确定性。

新京报记者 吴婷婷 编辑 张畅 校对 李军

摄影(除署名外)/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相关问答

几个象声词,快_作业帮

[回答]象声词,又叫摹声词.是摹仿自然声音构成的词.如摹仿流水声的“潺潺”,摹仿布谷鸟叫声的“布谷”.准确地使用象声词,将会使我们说话、习文的生动性、...

象声词有哪些?_作业帮

[回答]咩咩——羊哞哞——牛汪汪——狗呱呱——青蛙知了知了——知了喵喵——猫蝈蝈——蝈蝈叽叽——小鸡嗷呜——老虎吱吱——老鼠嗯啊嗯啊——驴喔喔...

形近字查询每个字换五个以上_作业帮

[回答]旬:询问,徇私枉法迅速,通讯延:诞,蜒奄:掩,淹,俺,彦:颜,谚央:秧,映,殃,扬,杨,汤,场,肠羊:详细,样品,洋人,鲜,群夭:袄,沃,跃,妖,尧:饶,绕,浇,挠,...

婉转、清脆还有这样描写声音的词语_作业帮

[回答]劈啪:又噼啪,象声词,形容拍打或爆裂的声音,如:劈啪的枪声.乒:象声词,如:乒的一声枪响.乒乓:象声词,如:雹子打在屋顶上乒乓乱响.扑哧:又噗嗤,象声词,...

【写一种小动物的作文!】作业帮

[回答]我了你找了几篇:小狗奶奶家有一只母狗,生了两只可爱的小狗,有一只小狗绒毛是金黄色的,我很喜欢,所以,小狗满月了我就把它带回了家,小狗在我的精心...

题目描写声音的词语作业帮用户2017-09-28

[回答]风声呼:象声词,如:北风呼呼地吹.萧萧:象声词,形容风声淅[xī]沥[lì]等.雷声隆隆:象声词,形容剧烈震动的声音,如:雷声隆隆.殷:象声词,形容雷声...

填表示声音的词如:书声(朗朗)雨声()风声()炮声()再写...

刷啦:象声词,形容迅速擦过去的短促的声音,如:刷啦一声,柳树上飞走了一只鸟儿.扑棱:象声词,形容翅膀抖动的声音,如:扑棱一声,飞起一只水鸟.忒[tēi]儿:(方)象声...

你见过现实里的绿茶婊、白莲花、圣母婊吗?ta有什么事迹?

某次驴友聚餐,她带儿子参加,结束后母子俩搭我的顺路车回家,一路上这小子都在跟我商量:等我长大了,阿姨能不能把这辆宝马送给我?我简直笑喷了:等你成年时...后来...

题目20年后的我700字作文作业帮用户2017-10-24

[回答]我深深被这美丽的花儿所吸引,舍不得将目光从花中移走.心想:我拥有这美丽的花该多好啊!但我知道这是可遇不可求,他人的东西不能据为己有.有一次,波...

象声词有哪些_作业帮

[回答]咩咩——羊哞哞——牛汪汪——狗呱呱——青蛙知了知了——知了喵喵——猫蝈蝈——蝈蝈叽叽——小鸡嗷呜——老虎吱吱——老鼠嗯啊嗯啊——驴喔喔...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