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德国队担任主力十余年,巅峰时却被尤文放弃,猛将被规则耽误
聊聊科勒尔,这位足坛公认的历史级盯人中卫。
于尔根·科勒尔,1965年10月6日出生德国的曼海姆。他在当地一家不太出名的小俱乐部开始了自己的足球生涯。司职中后卫的他,真可谓绿茵猛将,就没有几个前锋能够正面击败他。大概在1982年前后,当时正在曼海姆林场队执教的施拉普纳,意识到了科勒尔的才华,将其招致麾下。
这一阶段的施拉普纳呢,执教势头正猛。在他的带领之下,曼海姆林场队成功升入德甲联赛。身为球队一员的科勒尔,在自己20岁之前,就得到了在德甲联赛登场亮相的机会。他是典型的出道即巅峰,1983—84赛季的收官阶段才迎来德甲首秀,却一举锁定主力席位。接下来的几个赛季,科勒尔只要没有遇到伤病困扰,就是雷打不动的曼海姆林场队主力中卫,铁皮膏药的绰号不胫而走。当然,也有叫他“橡皮膏药”、“铁橡皮膏”什么的,其实都是差不多的意思。咱们是看足球的,不是研究文学的,这种问题没必要咬文嚼字。
凭着自己在德甲联赛的卓越发挥,科勒尔在自己20岁出头的时候,就敲开了国家队的大门。不过,因为年龄尚小、经验明显不足,科勒尔并没有在自己入选国家队的第一时间,就成为球队的主力中卫。
即便如此,科勒尔照样是转会市场上的香饽饽,很多强队都在招募这位后防猛将。不过,科勒尔为了回报施拉普纳的知遇之恩,拒绝了很多转会邀请。直到施拉普纳在1987年的夏天离队,科勒尔这才改换门庭。而他选择的下家,则是当时还颇具竞争力的科隆队,跟哈斯勒、利特巴尔斯基等实力派球员成为了队友。
为强队效力,显然是有好处的。科勒尔在曼海姆林场队效力期间,一直是德国队的常规替补。可是他才加盟科隆没多久,就成为了德国队的主力中卫。1988年的欧洲杯,这位后防猛将给各路英雄好汉制造了巨大的麻烦。什么维亚利、布特拉格诺、巴斯滕,都领教过科勒尔的厉害。
在这一届欧洲杯的半决赛,科勒尔碰上了当时正值巅峰的巴斯滕。在比赛前75分钟的较量,科勒尔冻结了巴斯滕。只可惜,巴斯滕这种历史级前锋,并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在接下来的15分钟,巴斯滕先是在禁区之内制造了科勒尔的犯规,为荷兰队赢得点球,之后更是亲自破门得分。
这一场对决,不仅是德国输给了荷兰,同样是科勒尔败给了巴斯滕。但是,身为当事人的巴斯滕非常认可科勒尔的表现。这位荷兰巨星亲口承认,科勒尔是非常难缠的对手。
能得到巴斯滕认可的中卫,那是真的不多。不幸败北的科勒尔,绝对配得上虽败犹荣的评价了。欧洲杯结束之后,这位德国猛将的江湖地位飙升,成为了公认的顶级后卫。
这种级别的后卫,自然会引来其他豪门的关注。1989年的夏天,科勒尔改换门庭,成为拜仁慕尼黑的一员。顶级中卫对于球队实力的提升,那是立竿见影的。1989—90赛季,也就是科勒尔为拜仁效力的第一个赛季,南大王不仅夺得德甲联赛冠军,还闯进欧冠四强。如果不是当时的米兰实力太强,拜仁也许能在科勒尔的帮助之下称霸欧洲。
1990年的意大利世界杯,科勒尔继续以德国主力中卫的身份示人。有了科勒尔的强势盯防,再加上马特乌斯、布雷默、克林斯曼等队友的出色发挥,日耳曼战车一路过关斩将,捧起了大力神杯。
贵为世界杯冠军得主重要球员的科勒尔,在转会市场上越发受欢迎的。而在当时那个年代,德甲联赛无论竞争力还是影响力,都没办法跟意甲联赛相提并论。德国的精英球星们,诸如马特乌斯、布雷默、克林斯曼们,都在意甲联赛效力。在这种背景之下,科勒尔自然也会生出前往亚平宁踢球的念头。1991年的夏天,科勒尔跟队友罗伊特同时告别拜仁,一起穿上尤文图斯的战袍。
科勒尔这种顶级中卫,无论放在哪个联赛,都是异常好使的。他才登陆亚平宁,就成为了斑马军团的后防主将。只可惜,这一阶段的米兰阵容配置太强,尤文图斯很难跟红黑军团竞争联赛冠军。在科勒尔担任尤文主力中卫的那几年,也就是1991年到1994年,他就没有品尝过意甲联赛冠军的滋味。不过,在联盟杯的赛场上,科勒尔却帮助尤文图斯笑到了最后。
科勒尔本就是顶级球员,又在尤文图斯这种老牌豪门担任主力。等到1994年的美利坚世界杯,当时29岁的科勒尔,毫无悬念地继续担任德国主力中卫。尽管科勒尔的个人表现依旧出色,面对斯托伊奇科夫等劲敌的时候,还是能让对手苦不堪言。但是,德国队的运气着实不好,早早就打道回府了。
说句心里话,德国队的出局,跟科勒尔的关系不大。他负责盯防的顶级进攻手们,在运动战的时候,确实被限制住了。就拿德国队被淘汰出局的那场比赛来说吧,尽管斯托伊奇科夫取得了进球,可人家那是任意球破门,这跟盯防他的科勒尔有什么关系?
让人颇觉诧异的是,在世界杯之后的1994—95赛季,科勒尔就丢掉了自己在尤文图斯的主力席位。1995年的夏天,当时30岁、仍处于巅峰期的科勒尔,就被尤文彻底放弃了。
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朝天子一朝臣这种原因。尤文图斯在1994年的夏天换帅,请来了里皮。而初来乍到的里皮,则带来了自己的嫡系后卫费拉拉。这对于科勒尔而言,多少是有些影响的。
但是,把所有的问题,都推到里皮与费拉拉的身上,其实也是不太对劲的。因为以科勒尔的技术特点,他跟费拉拉之间,并不存在无法兼容的问题。这就意味着,科勒尔在巅峰时被尤文放弃,存在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至于这个更深层次的原因嘛,其实是规则问题。因为当时的意甲联赛,一场比赛只能派遣三名外援登场。而当时的斑马军团,还有德尚、保罗·索萨等外援。如果尤文图斯想让德尚、保罗·索萨们获得大量出场机会,那就只能牺牲其他的外援。而科勒尔,就是吃了这种亏。
这位被规则耽误的德国猛将,只能收拾行囊告别意甲联赛。他的新东家,则是德甲的多特蒙德队。这时候的科勒尔竞技状态没有任何问题,防守的时候仍是固若金汤。身为德国本土球员的他,在多特这种德国本土俱乐部,自然能踢上主力。他跟萨默尔组成的中后场,那叫一个稳固。
在科勒尔与萨默尔的帮助之下,多特蒙德在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颇具竞争力,不仅夺得德甲联赛冠军,还在欧冠赛场笑到了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多特蒙德在欧冠决赛战胜的对手,正是昔日放弃科勒尔的尤文图斯队。
多特蒙德的表现如此强势,那么身为多特后防关键球员的科勒尔,自然不需要担心自己在德国队的主力席位。无论1996年的欧洲杯,还是1998年的世界杯,科勒尔都是德国队主力中卫来着。只不过,他在1996年欧洲杯的运气不太好,小组阶段就不幸受伤,缺席了后面的比赛罢了。至于1998年的法兰西之夏,身体健康的科勒尔,全程都是主力。只是这时候的德国队平均年龄偏大,早就不复当年之勇了,被克罗地亚打得灰头土脸。
这一届世界杯过后,科勒尔意识到了岁月不饶人,干脆就宣布退出国家队。从1988年的欧洲杯,到1998年的世界杯,长达十余年的时间,科勒尔一直在德国队担任主力。他为德国足球做出的贡献,那是毋庸置疑的。
至于退出国家队之后的科勒尔,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献给了多特蒙德。但是,他的岁数已经上来了。再加上老兄弟萨默尔因伤归隐,多特的竞争力,终究不如科勒尔才加盟的那几年了。好在,多特在2001—02赛季的时候上演了王者归来的好戏,让科勒尔以德甲冠军的身份,结束了自己的球员生涯。
狗:我虽然不是人,但巴甫洛夫是真的……会做实验
图片:生态学家亚瑟·哈斯勒(Arthur Hasler,左)因解释银大马哈鱼的归巢行为而闻名。(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湖沼研究中心)
银大马哈鱼(又名银鲑鱼)是一种神奇的鱼类。它们原产于太平洋西北部,从淡水中孵化,然后开始向海洋迁移。当繁殖季来临时,它们会返回淡水区域生产,这中间间隔400英里(644千米)。
威斯康星大学的生态学家和生物学家亚瑟·哈斯勒对银大马哈鱼找到出生的水域的行为十分好奇。1960年,他用了一个基本的科学原则——假说 ——来寻找答案。
什么是假说?假说是对自然界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的一种试探性的、可检验的解释 。假说关注的范围很小 ,这一点与可以涵盖广泛的可观察现象并可以从不同的证据中得到结论的理论不同。而且,如果你的假说或者理论是准确的,那么真实得出的结果就是你预测的结果。
回到 1960年的哈斯勒和银大马哈鱼。哈斯勒一个直接的想法是银大马哈鱼依靠眼睛 定位它们的水系。为了测试这个想法,哈斯勒首先找到几条已经回到出生水系的鱼,然后遮住了一部分鱼的眼睛,一部分保持不变,然后把这些鱼扔到另一片遥远的海域。如果眼睛定位的猜想是正确的,那么那些被蒙住眼睛的鱼就不会返回原来的水域。
事情发展超出了预期。蒙住眼睛和没有蒙住眼睛的鱼都以相同的速度回到了原来的水域。(还有其他的佐证实验证明嗅觉,而非视觉是物种归巢行为的关键。)
虽然哈斯勒的蒙眼假说被证明是错误的,但还有其他更好的例子。今天我们来看历史上三个最著名的实验,以及检验假说 所用的方法。
巴甫洛夫和他的狗(1903-1935)
假设: 如果一只狗受到条件反射(比如说流口水)的影响,那么接受食物之前经常接受相同中性刺激(节拍器或者铃声)的狗会将这种刺激和进食行为联系起来。最后,当这只狗遇到上述的刺激时,就算没有投喂任何食物,它也会不自觉流口水。
实验: 诺贝尔奖得主伊万·巴甫洛夫(Ivan Pavlov)的名字也被认为是人类最好的朋友的代名词。1903年,这位出生于俄罗斯的科学家开始了长达数十年的实验,涉及到狗的各种条件反射。
将一盘食物放在饥饿的狗面前,它会流口水。在这种情况下,食物给予的刺激会自动触发流口水的条件反射,后者是一种天生的,未经训练的反应。
相比之下,节拍器或者铃声是一种中性的刺激。对于狗来说,噪音并没有任何意义,也不会产生任何本能反应,但是看见食物会产生本能反应。
因此,每当巴甫洛夫和他的实验助手喂食狗狗时,都会播放节拍器或者铃声,从而让狗在心理上将节拍器或者铃声和进餐联系起来。由于反复实验,每当听到声音,哪怕没有投喂,狗狗也会不自觉流口水。
根据传记作家丹尼尔·菲利普·托德斯(Daniel Philip Todes)在传记《伊万·巴甫洛夫:俄罗斯的科学生命》("Ivan Pavlov: A Russian Life in Science")中的内容,巴甫洛夫的巨大革新在于他能够通过测量每只狗产生的唾液的数量来量化它的反应。每只狗遇到与食物有关的刺激时,都会以一定的速率分泌口水。
巴甫洛夫和他的助手们也利用条件反射来研究其他动物生理学的假设。在一次著名的实验中,一只狗被测试了它分辨时间的能力。在节拍器以每分钟60次的速度敲击时,这只狗可以得到食物。但在每分钟40次的慢节奏之后,它没有得到任何食物。结果表明:巴甫洛夫训练的动物可以在较快的节奏而非慢的节奏下分泌唾液。很明显,它能分辨出这两个有节奏的节拍。
结论: 有了正确的条件反射,再加上大量的耐心,你可以让一只饥饿的狗对中性刺激做出反应,以一种既可预测又可科学量化的方式在提示下流口水。
图片:巴甫洛夫证明可以让一只饥饿的狗在中性刺激下产生流口水的反应。©HOWSTUFFWORKS
牛顿的棱镜(1665)
假设: 如果白光是可见光谱中所有颜色的混合,它们以不同的波长传播,那么当一束白光穿过玻璃棱镜时,每种颜色都会以不同的角度折射。
实 验: 在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之前,颜色是一个科学谜团。1665年的夏天,牛顿在英国剑桥的一间暗室里面进行玻璃棱镜的实验。
他在一扇百叶窗上开了一个四分之一英寸(0.63厘米)的圆孔,从而可以使一束阳光进入暗室。当牛顿举起一个棱镜对着这条光线时,一片长方形的多色光 被投射到了对面的墙上。
其中包含红色、橘色、黄色、绿色、蓝色、靛蓝和紫罗兰色的分离层。从上到下,这段光层高13.5英寸(33.65厘米),直径仅为2.6英寸(6.6厘米)。
牛顿推断,这些颜色隐藏在阳光中,但当棱镜以不同的角度弯曲(或“折射”)太阳光时,这些颜色就会被分离开来。
不过,他不是百分之百地确定这一推断。因此牛顿又做了一个小小的变动,这一次,他拿了另一块棱镜将这些彩虹版的光拦截,一旦折射的光进入新的棱镜,它们会重新组合成一束圆形的白色的光束。换句话说,牛顿把一束白光分解 为一束不同的颜色,然后重新组装 成白色,多么奇妙的实验技巧啊!
结论: 阳光是彩虹中所有颜色的混合体,这些颜色可以通过光的折射进行单独分离。
图片:1665年,牛顿证明阳光是彩虹中所有颜色的混合体,这些颜色可以通过光的折射分离。
潘恩的海星(1963-1969)
假设: 如果捕食者限制它们猎食的物种的数量,那么在消灭主要的捕食者之后,这个区域内的被捕食者的数量就会增多。
实验: 赭色海星(Pisaster ochraceus),又名紫色海星,这种生物的胃延展性很好,以贻贝、帽贝、藤壶、蜗牛和其他倒霉的受害者为食。在华盛顿州的一些海滩岩石(和潮汐池)上,这种海星是顶级捕食者。
罗伯特·潘恩(Robert Paine)也是因为它成为科学界的名人。作为一名生态学家,潘恩对顶级捕食者在环境中扮演的角色非常着迷。1963年6月,他在华盛顿州的尼亚湾展开了一项雄心勃勃的实验。一年来,潘恩通过人为介入,使得这片海岸线的岩石周围的紫色海星全部消失。
这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潘恩不得不经常用撬棍从岩石的各种角落撬出任性的海星,然后把它们扔到海里。
实验之前,潘恩在测试的区域观察到了15种不同种类的动物和藻类生态,到1964年6月,也就是他开始清洗海星的一年后,这个数字已经下降到了8个。
紫色海星消失之后,藤壶的数量猛增,之后,加利福尼亚贻贝取代了这些藤壶,它们开始主宰整个地形。这些贻贝铺满了整个岩石区域,从而驱逐了其他的物种,使得岩石区域对于大多数以前的居民来说都不再适合居住:甚至连海绵、海葵和藻类,这些紫色海星不吃的物种都被大量驱逐了。
所有的这些物种在潘恩没有影响到的另一片海岸线上继续繁衍生息。后续实验使他确信,紫色海星是这个生态中的重要一环,它对环境的影响很大。去掉这个物种之后,整个系统都会变得混乱。
结论: 顶级捕食者不仅影响它们捕猎的动物。消灭顶级捕食者会引发连锁反应 ,从根本上改变整个生态系统。
图片:生态学家罗伯特·潘恩从岩石区域移除所有海星之后,他预计贻贝、藤壶和倭奴的数量会增加,他错了。JERRY KIRKHART/FLICKR (CC BY 2.0)
最后,有趣的是什么?
与普遍的观点相反,巴普洛夫在他的实验中几乎从未用 过 铃铛,他更偏向于用节拍器、蜂鸣器、小风琴和电击。
作者:Mark Mancini
翻译:Nuor
审校:C&C
原文链接:
https://science.howstuffworks.com/innovation/scientific-experiments/hypothesis.htm
翻译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
不代表中科院物理所立场
编辑:zhen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