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大运会3D动画宣传片《哪吒蓉宝奇遇记》:爱连世界 共向未来
来源:新华社
视频加载中...
2月5日,距离成都大运会开幕还有173天,成都大运会3D动画宣传片《哪吒蓉宝奇遇记》全球首发!“爆款”国漫IP哪吒携手成都大运会吉祥物蓉宝欢乐“闹”元宵,在万物复苏的时节,邀约世界。
173天后,千年古都遇上青春盛会,将成为这个夏天成都送给世界的真诚礼物。173天后,一场青春之约,将搭起一座“心相交、梦相融”的桥梁。3D动画《哪吒蓉宝奇遇记》用电影级的视觉手法,世界共通的叙事方式,呈现出一场绚丽多彩的成都“奇遇”。故事主角哪吒与蓉宝纵身巴蜀山水、市井烟火中竞技,在不断的磨砺与成长中完成蜕变,用爱连世界,通达未来!
自然之美、人文之美、运动之美
各美其美
一位是“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混世魔童哪吒,一位是在青城山修炼已久的“功夫熊猫”蓉宝,当中国神话人物遇上人类800万年的“活化石”,谁更胜一筹?
初次相遇,蓉宝以武会友,与哪吒在山水之间展开较量。青城山前比武,都江堰中争流,金沙遗址击剑……双方你追我赶,动作行云流水,尽显运动之美;腾挪转移间,大展“千门万户入画图”“草树云山如锦绣”的自然之美;敲锣打鼓中,川剧变脸、三大炮两大非遗轮番登场,蓉宝“浴火重生”完成蜕变,满是烟火成都的人文之美。
这不仅是一幅山水人城和谐相融的“天府百景图”中,更是一曲古今文化交响的乐章!
视界融合
小视角讲大情怀
成都是世界上距离野生大熊猫栖息地最近的大都会,优渥的生态本底使这里成为享誉国际的“大熊猫的故乡”。2022年2月,北京冬奥会闭幕后,蓉宝上岗,接棒冰墩墩,继续以体育和友谊为桥,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
这只来自成都的熊猫“眼中有火、心中有光”,代表着巴蜀人身上的“英雄气”。在《哪吒蓉宝奇遇记》中,面对拥有“神力”的哪吒也毫不畏惧,奋力迎战,象征着大学生的拼搏与勇气。
故事的另一位主角哪吒同样因为个性与创新为人们熟知。它画着厚重的眼线,外表桀骜不羁,内心却是一个拥有光明、正义、无畏等现代精神的英雄。
3D特效构建的精美世界中,两个拥有“少年气”的形象IP相遇,全程高能不断,中国传统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贯穿其中,宏大的叙事体系借用两个喜闻乐见的IP,用轻松有趣的方式、温暖隽永的故事呈现,生动诠释了人类携手合作、同舟共济的智慧与信心。
青春之约
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大运会,不只是体力、技巧的竞赛场,更是智慧、情怀的展示台。《哪吒蓉宝奇遇记》选取以哪吒为代表的神话审美与大熊猫为代表的文化认同,在运动之中展现文化之魅力、青春之活力、运动之激情。
哪吒与蓉宝携手救人的情节,更是超越了竞技,将运动、艺术和精神融为一体。赛场上有全力以赴的拼搏,也有温暖你我的善意,哪吒与蓉宝正如赛场上的双方,既是竞争对手,又是共同追求卓越的朋友,传递着相通的情感,凝聚起共同的价值。
这一切都将成为全球共享的记忆符号,“成都成就梦想”的精彩与激昂,将在赛场燃放,照亮未来。
“开学第一课”放映《北京2022》,冬奥精神激励孩子们顽强拼搏
9月1日,各中小学校迎来开学日,北京市第六十五中的“开学第一课”举行北京冬奥会官方电影《北京2022》放映活动,这也是该片校园行活动的其中一站。全校师生在一起观看了这部震撼动人的纪录片,并与影片出品方及发行总负责人蔡敏、剪辑指导盖海涛交流。
这是该校首次在“开学第一课”中通过电影的形式寓教于乐,传递奥运精神。《北京2022》中,运动员顽强拼搏的精神和普通人为冬奥默默付出的行为感染了现场很多同学。“这部电影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片中普通人的故事。我们能看到运动员在赛场上挥洒汗水,但在很多我们看不见的地方,有来自不同岗位的人在默默工作。我也想学习这些精神,遇到事情要主动承担,专注做好自己,将美好的品格延续下去。”学生李佳嘉说。
第六十五中校长钱卫东表示,将《北京2022》作为“开学第一课”活动内容,在形式上更生动、更受学生欢迎。“希望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像电影里的奥运健儿一样追求卓越。”他介绍,第六十五中是北京冬奥会奥林匹克示范学校,学校不仅在体育上有着传统优势,还建设了专门的冬奥展厅陈列相关展品、普及冬奥文化。
活动现场,蔡敏代表《北京2022》片方向学校赠送写有影片导演陆川和数位冬奥冠军亲笔签名的电影海报。正在筹备杭州亚运会开闭幕式的导演陆川没能来到现场,他通过视频发来寄语,希望同学们看完电影能记住这届冬奥会,也希望未来当他们遇到困难时,运动员们奋力拼搏的精神,能够激励大家迎难而上、坚持不懈。
《北京2022》:传播冬奥故事,践行冬奥精神
自1912年起,国际奥委会要求每届奥运会举办城市制作一部记录奥运会的电影。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官方电影,《北京2022》将镜头对准紧张刺激赛事的幕后,展现“冬奥人”在赛场内外,为梦想拼搏、为友谊喝彩的闪耀瞬间和感人故事,同时也记录下“一起向未来”的精彩冬奥篇章。日前,由北影节组委会及文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主办的永不落幕北影节系列活动——冬奥官方纪录电影《北京2022》专家研讨会举办,业界专家围绕影片的题材立意、人物塑造和艺术特色等进行探讨。
《北京2022》历时三年策划和摄制,于2023年5月19日上映。虽然北京冬奥已经过去一年多时间,但回忆起创作经历,陆川导演仍感慨良多,自称三天三夜也讲不完。“这是一个万众瞩目的项目,为了这部电影,我们发扬奥运精神,克服重重困难。希望通过这部电影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贡献一份力量。”
电影以“北京——铸造赛场”和“运动员——回归赛场”为主线,叙说荣耀背后汗水与泪水交织的故事。“陆川导演善于捕捉人物,其人物设计极具张力。”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饶曙光提出,国际传播叙事策略属于宏大的命题,但仍需要落实到“人”身上,并且要落实到小人物身上。把人物写好、把人物塑造好,是所有电影中最核心的东西。“纪录片就是要尊重人性、尊重拍摄对象,然后给予真诚、付出、记录和传播。”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副学部长、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何苏六也认为,《北京2022》敏锐地捕捉到了人的内心和关系,让观众看到这些人身上的光芒。
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胡智锋表示,影片展现出了三种风采,即中国风采、北京风采、奥运风采。让我们感受到北京这座古都拥抱冬奥的热情;各个国家的参与者,包括奥运活动的组织者,为追求更快、更高、更强的奥运精神所做出的努力,便是奥运风采。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李道新从创作手法上对《北京2022》进行了解析,他提出:“在视听方面,影片实现了视觉盛宴与听觉盛宴的结合,具有高度的制作水准和精良的艺术品质;在内容方面,不仅仅是讲奥运会本身,而是在讲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讲天和地之间的扭转,讲冬奥相关的各种人群;在人物塑造方面,一言、一行、一个身影、一个细节都有着独特的性格和信息;在价值开发方面,影片精心、精巧、精致,传递出有关未来的理念,实现了北京冬奥、城市记忆与大国形象的价值结合。”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常务副会长、研究员张卫也认为,影片虽然采用了纪录片的基本拍摄方法,却更多地使用现场各种原声和采访声,体现了客观性,也增强了观赏性,实现纪录风格和艺术表现的比翼齐飞。从画面呈现的角度,《电影艺术》主编、中国文联电影艺术中心研究员谭政认为,《北京2022》的画面具有诗意的美感。影片充斥着大量的精彩瞬间,且巧妙地使用了显笔,如落地、失败、高兴等。这些显笔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人间烟火,不仅描绘了中国社会现实,更是对奥运精神的传播。
随着北京冬奥话题热度的下降,纪录片受制于市场和商业的局限,为了让更多观众看到这部纪录电影,宣发团队使出了全身解数。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国际电影节运行中心主任,组委会办公室执行副主任崔岩表示:“今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秉承对历史的责任和担当,我们特意邀请《北京2022》作为开幕影片,就是要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体育题材的纪录片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文投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蔡敏表示:“《北京2022》的发行工作是回归作品价值本身,让更多的人看到这部作品,把奥林匹克精神和北京冬奥精神传承下去。”
传承中华文化、弘扬冬奥精神是每一个电影人的责任。电影《北京2022》将奥运遗产不断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将中国这样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形象传播到更广阔的世界舞台上,向全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崔益明)
来源: 光明网-文艺评论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