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军学“围点打援”,让中国援越顾问团一头雾水:三不像
作者:明月照秃猫
声明:兵说原创,抄袭必究
(一)塔西尼设置的防线,成红河三角洲坚固壁垒
由于高平战役失败,法国决定派经验丰富且且具有“战略眼光”的塔西尼将军前往中南半岛,出任印度支那法军总司令。
塔西尼到达中南半岛后,他发现红河三角洲作为越南北部战略后方的重要意义,为防备越军再次对红河三角洲发动进攻,他决定在红河三角洲修筑了一条绵长的防线,这条防线叫“塔西尼防线”。
塔西尼防线的示意图
塔西尼防线依山而设,目的是控制整个红河三角洲,防备越军从西面、北面、南面各路进攻,同时对越南南北进行分割。防线预计至1951年夏初步成型,共有600余据点分布在防线之上,并逐步完善。到当年末基本完成时,防线据点数量已达到1300个,以2个师计20个营分散驻守。
据点的修建保证了前沿防线的坚固,军队也可机动援助受到攻击的据点。防线以南,是法国所扶持的保大当局,塔西尼的意图可谓昭昭。
塔西尼将军
(二)再次罔顾中国顾问团建议,越军不免遭受军事失败
1951年初,越军总数约有20万人,其中北部分布有11万余兵力,中部则有5万余兵力。尽管数量不小,但这些越军并非全是正规军。除了1950年时赴中国整训而成的越军第308师、312师外,其他部队不仅缺乏正规的军事训练,还缺乏用于作战的武器装备。
在边界战役胜利以后,越方筹划扩大边界战役的成果。原本中国赴越军事顾问团建议越军向西北地区进军,那里法军的守备力量薄弱,且重武器无法发挥相应威力,但越方却坚持向红河三角洲的平原地带前进。
武元甲
1951年1月,越军发动红河战役总攻,试图打通从西北至河内的关隘,占领红河粮食产区。塔西尼发现了越军的战略意图,迅速抽调在河内驻守的第2机动集群赶赴战场支援,双方于永安附近展开激烈斗争,最终两败俱伤,越军不得已撤退。
红河战役失败后,中国军事顾问团再次向越军强烈建议前往西北休整。然而在越方的坚持下,最终的作战方案却是攻打东北的18号公路沿线,而这势必会接触法军所修筑的塔西尼防线,与法军发生军事冲突。
法军此时实行着弹性防御,凭借高度机动化来灵活迎战。仅仅是数百个据点其中的一部分遭到破坏,也并不会对法军主力造成多少影响;法军的主力部队也会接踵而至。对于越方来说,设下陷阱围点打援是他们此时的主要目的。
(三)围点打援,越军真的会用吗?
1951年3月20日,东北战役打响。在其后4天时间里,越军攻占了18号公路附近的一些小据点,但这并未给法军带来太大的损失。
在此前的战役中,无论是最初的高平还是红河战役中的巴萱、永安,对于法军来说都有着很大的意义,“攻敌所必救”,是围点打援战略能够顺利实行的重要条件。但对于法军来说,此次越军所攻下的几个小据点并没有太大的意义,怎么可能派重兵去救,那么越军就没有了“打援”的前提。可以说,越军学我军的“围点打援”战法没有领会精髓要义,学得“三不像”。
等待中的越军却逐渐失去耐心,他们派308师与312师分别进攻冒溪的市镇与煤矿地区。与越军的猜测完全相反,法军以逸待劳,准备得相当充分,不仅有一支机动兵力随时准备对前线据点进行援助,而且还通过海运的方式将兵力运输至越军的后方、侧翼进行偷袭。
红河三角洲
不久,越军陷入苦战之中。若非地形狭隘,法军的主力甚至将围歼受困于矿场的这一支越军部队。越军在付出惨重的代价后,终于从冒溪撤离。东北战役落下帷幕,越军的战役目的彻底破产,甚至粮食供给也出现了问题。
在这一场战役中,越军不仅忽略了他们在红河三角洲作战时,需要同时面对法军重武器及海空力量袭击的这一问题,甚至还忽略了围点打援的关键所在。
果不其然,越军苦等数日后,预料中法军的援兵却没有到来,他们干脆放弃了夺回那几个无关紧要的小据点,仅是通过水路运输装备、偷袭越军,而没有直接与其野战的意向。以逸待劳之下,越军被法军的重武器及整装待发的野战部队所重创,损失惨重。
(四)错误的战略方法与战役方法,侧面反应中国军事顾问团的前瞻性
越军在中方帮助下筹建了第一支现代化武装力量,但却并没有形成相应的战略眼光,相当急功近利。他们不仅忽视中国军事顾问团的建议,试图强行突破塔西尼防线,还错误地使用围点打援的战略,不懂“攻敌所必救”,
暴露作战经验不足的问题。这些原因直接造成了东北战役的失败。
直到当年5月28日,越军再度发动对塔西尼南部防线的攻势,进攻宁平地区。但308师虽然取得先手包围了宁平,法军却在极短的时间内派遣援兵南下。至6月1日,2万余法军已赶到前方战场,这种机动性是越军所远远不如的,越军也不得不从前线撤离。
中国军事顾问团团长韦国清
越军分别从东北、西北、南部发动了三次针对红河三角洲的攻势,但均被法军迅速瓦解了。事实证明,此时的越军在装备火力、战术实施、训练程度、机动性上远远不如法军,选择在平原地区与法军决战,使得越军在遭受法军地面猛烈火力的同时,还必须面对海空法军的威胁。从战略规划上来讲,军事顾问团提出向西北进军,才是越军最好的选择。
我们帽子高,我们星星多——独特的法国军衔
最近看到一张有趣的照片,印度与法国的第七届沙克蒂联合军事演习,这张图片吸引了我的注意,印度少将普拉萨娜·苏达卡尔·乔希(Major General Prasanna Sudhakar Joshi)接待来访的法国准将。我感觉这里印度的外交人员被法国军衔蒙了一次,通常外交接待讲究级别对等,少将接待准将这属于高配了。
现行法军军衔
这就不能不提一下法国奇葩的军衔标识了。法国最低的将军“准将”(Général de brigade)是两颗星。法国准将北约级别OF-6等同于其他国家准将,但现行法军军衔没有一颗星,直接二星起步。但这个原因倒不是为了拍照拉风(实际上在外交活动中确实拉风),主要原因其实是个历史遗留问题。
1776法国建立军衔标志的时候,曾经是有1星军衔的,叫做Brigadier,旅长,实际上是被赋予了旅指挥权的上校,地位高于团长上校低于两星的营地元帅(maréchal de camp)。Brigadier这一军衔在1788年就被废除,营地元帅在19世纪改为准将。但军衔标志就不变了。于是法国将军从两星起步。
拿破仑时期法军军衔
眼尖的朋友还会发现,法军上将5颗星,元帅7颗星,又跳级了不是?实际上在一战前,法国将军只有两级,指挥旅的二星准将和指挥师的三星少将,再往上就是元帅了,拿破仑时期元帅军衔是交叉权杖,后来改为交叉权杖和四颗星。
拿破仑之后到1916年之前的元帅军衔
但一战的大规模作战让法军的高级指挥体系非常抓狂,少将们开会大家都是师长谁也不听谁的。为了区别军团级指挥官,硬是增加了一级军团指挥少将,这个少将还是少将三星多了一杠。
一战法军军衔
霞飞佩戴元帅军衔
指挥困难还有一个原因,战前法国元帅长期空缺,1916年第三共和国才授予已经辞职即将退休的霞飞将军为法国元帅,正是那个时候将其军衔定为7颗星,实际上含义为其本来的军衔三星少将增加了一个四星荣誉元帅。
后来又增设了一级“集团军将军”General de Groupe d'Armees,授予巴黎军区陆军总司令,相当于大将,职位仅次于法国元帅。使用“六星”军衔,据说约瑟夫·加列尼在他担任巴黎军区陆军总司令(巴黎总督)时候只佩戴过一次,这个职务军衔很短时间就撤销了,但是六星被占用了。
约瑟夫·加列尼看不出来几颗星的画像
二战中的玛丽-皮埃尔·库尼格中将法国内政部队司令,巴黎军事总督和法国参谋长
需要注意的是直到一战结束,法军都没有4星和5星的军衔。一战结束后四星被用来替代三星一杠的“军团少将”,成为中将,五颗星作为陆军总司令的职务军衔,沿用至今。
让·约瑟夫·玛丽·加布里埃尔·德·拉特雷·德·塔西尼上将,法国第一集团军司令
这一套历史组合拳下来,现在无论是谁会见对等的法国将军的时候,都会在星星数量上占劣势。
另外印度的将军军衔也很奇特,其肩章保留了英式风格,但强行加入了美式领章。形成独特的双重标志。
从准将一颗星开始,上将4颗星,元帅5颗星。
印度准将
印度空军元帅
原来英式风格的橡叶领章,下放给上校使用了。但只给上校,中校就不给了。
印度上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