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萨克人:俄国侵占外东北的第一功臣,却为何与犹太人势不两立?
#头条创作挑战赛#说起世界知名的流浪群体,吉普赛人和犹太人最为人所熟知。犹太人饱经坎坷,同时也以智慧和财富闻名于世;而吉卜赛人则热情、奔放,终年流浪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实际上除了犹太人和吉普赛人之外,还有一个同样缺乏国家认同没有归属感的流浪群体,那就是哥萨克人,这个与犹太人长期对立得就像“斯巴达与雅典人一样”的群体,却在俄罗斯广袤国土扩张的首要功臣。
哥萨克人是“绿林好汉”?
哥萨克人并不是一个民族,而是东欧一个保持传统的特殊群体,是俄国民间文学中的“绿林好汉”。它们最早是从金帐汗国逃到南俄草原从事游牧的鞑靼人和斯拉夫人,后来随着俄国农奴制发展,出逃的农民、家奴和贫民也参与其中。由于当时的南俄草原地广人稀,多飞禽走兽,就成了这些逃亡异乡人的避难所,逐渐形成了定居村落,类似水浒传中的梁山泊。
由于生存环境恶劣,哥萨克人普遍勇猛无畏、精于骑术,于是沙皇便发现可以通过发给俸禄、分封土地等手段收买哥萨克上层,进而掌握哥萨克军队,驱使他们充当扩张的马前卒。所以哥萨克军团一度成为沙俄向中亚、西伯利亚和中国东北进行侵略扩张的急先锋,所到之处,烧杀抢掠。到一战时,俄国拥有着12支哥萨克部队,人数近30万。
1581年哥萨克领袖叶尔马克,率领840人的哥萨克队伍入侵西伯利亚汗国。
这些哥萨克军团除了标配战马外,还配备了西式先进的火器和火炮,所以面对还停留在弯刀和弓箭等冷兵器时代的北亚游牧部落时,武器代差实现了碾压。依靠哥萨克人,俄国在半个世纪里就几乎占领了整个西伯利亚,甚至将据点设置在了太平洋沿岸的鄂霍茨克。
一战前沙皇尼古拉二世与丹麦国王弗雷德里克一起检阅俄国哥萨克骑兵。
比如近代清朝丢失的外东北那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就跟哥萨克人息息相关。有着哥萨克血统的俄国驻东西伯利亚总督——穆拉维约夫,在他上任时中俄对于东段边界早已经由1689年两国签订的《尼布楚条约》确定下来,但是穆拉维约夫却一心想入侵黑龙江中下游,为俄国夺取黑龙江入海口。
由于当时的俄国刚刚遭受克里米亚战争的惨败,不但财政枯竭,军队也损失52.2万余人,所以当时的陆军大臣反对,警告他那是中国的领土,“你不要惹麻烦”;财政大臣也反对,不予财政支持。但是这位总督自己筹集资金(出售采金、狩猎、收购皮毛的许可证),并自己组建一支哥萨克军队,向黑龙江中下游和出海口进军。
最后迫使清廷签订了《瑷珲条约》和《北京条约》,把黑龙江以北和乌苏里江以东的1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割让给了俄国。像穆拉维约夫这样敢于冲破条条框框束缚,不守规矩的哥萨克人并不在少数。实际上当年入侵我国黑龙江流域的三大群侵略者:穆拉维约夫、哈巴罗夫、涅维尔斯科伊均与哥萨克有着密切关系。
伯力市区畜力的哈巴罗夫雕像
而他们在俄国对外扩张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被俄国人当作民族英雄去纪念。早在19世纪,俄国境内就在城市醒目的位置修建了他们的高大雕像;为他们赐封爵位;以他们的名字命名城市,如哈巴罗夫斯克(中国称伯力)即来源于“哈巴罗夫”;甚至将他们的头像印在纸币上。比如俄国面值最大的5000卢布上印着的不是沙皇,也不是伏尔泰这样的文学巨匠,而是俄远东总督穆拉维约夫。
2006年穆拉维约夫铜像被俄罗斯中央银行用作5000卢布纸币的图案。
穆拉维约夫正是代表了哥萨克人的行事风格,早期在河滩地段打劫过往商船是他们重要的经济来源,往往是哪一边的统治者强势或拉拢条件高便去投靠。特别是早期居住在南俄草原的哥萨克,由于当时此地是奥斯曼帝国的附属国克里米亚汗国与俄罗斯的交界之地,所以这些哥萨克人如果在俄境内犯事被抓捕,就逃到克里米亚汗国为奥斯曼苏丹效力,反之亦然。
这种朝琴慕楚缺乏忠诚的行为是有历史原因的,因为哥萨克人并不是一个统一的民族,其组成以俄国的斯拉夫人为主,其次还有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波兰人、鞑靼人、摩尔多瓦人、高加索人、格鲁吉亚人、卡尔梅克人和土耳其人等。这种混杂让哥萨克人缺乏民族和国家认同,往往根据实际利益游离在各大势力之间,出尔反尔不受规则拘束也就不足为怪了。
拿破仑远征俄罗斯失败后,1814年俄军反攻进入巴黎,哥萨克军团受到巴黎市民青睐。
与犹太人势不两立?
但作为一个不断有新人补充的群体,哥萨克人往往不论民族出身,颇有雇佣兵集团的意味,但唯独与犹太人势不两立,坚决排斥。究其根源则跟这两大群体截然相反的生活习俗与价值观有关。哥萨克人尚武,轻视财富也不重视教育,但却格外强调平等,遵循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传统,这种准军事化的生活习性让近代的哥萨克人往往过着一种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劫掠生活。
相反犹太人则强调读书做生意,有迫切的生存危机感,喜欢聚敛钱财,重视教育,这种文化传统逐渐演变成一种趋利性的商业资源。犹太人的孩子需要从小就学习安身立命的知识和商业本领,再加上中世纪时,由于教会不允许教徒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所以商业、银行、管家等行业的从业者大多是犹太人,这也被当地人视为坑蒙拐骗之术,是一个让人藐视的食利群体。
鉴于犹太人自身并不会主动融入到当地人的特性,所以犹太人无论在哪个国家总显得有些格格不入,缺乏国家认同,没有归属感,不掌握权力,但偏偏又手握财富,这样犹太人在欧洲长期是集体泄愤的对象,民间的反犹情绪经久不衰。这其中,哥萨克人尤为突出。
其中缘由跟东欧许多农奴庄园的管家是犹太人有关,毕竟哥萨克人的组成有相当部分就是出逃的农奴。当哥萨克人凭借为沙皇开疆拓土的军功获得爵位,获得权力时,作为曾十分痛恨的对象,自然便与犹太人势不两立了。
上期回顾:美国称霸世界的基础是什么?为何反复重提再工业化和亚太再平衡?
备注:本文是《俄罗斯合集》的第45章原创作品,仅为一家之言,转发请注明【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及出处】,严禁抄袭。另文中配图部分引自网络,如有版权私联请删。
生活在顿河流域的哥萨克人:喜欢异族通婚,不娶斯拉夫女人为妻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
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临川
编辑|t
引言
在东欧的大草原上,生活着这样一片游牧社群,在历史上,他们以骁勇善战而著称。他们具有与生俱来的反抗精神,为追求自由甚至不惜付出自己的生命。
(哥萨克)
同时,他们也是“野蛮”的代名词,他们热衷于打劫,不会永远效忠于任何一个统治者
,而是奉行“墙头草”的政策,朝秦暮楚,极容易倒戈,忠诚的对象只有他们自己。
然而,他们的作战能力毋庸置疑。在冷兵器时代,挥舞骑士刀的哥萨克骑士身居马上,为俄国向西伯利亚扩张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哥萨克骑兵)
然而,哥萨克并没有被认定为一个单一的民族,而是被视作一类游牧社群的统一代称
,这是为什么?这一社群起源何处?而他们的生活习俗又对他们的审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使得他们通常不愿娶斯拉夫人为妻?
一、流亡人群桀骜不驯,信奉“有奶就是娘”
哥萨克意为自由人或勇敢的人,只是一个代称而并非一个民族。他们之所以不被视作单一的民族,与他们的人员构成有极大的关系。
(早期哥萨克人)
13世纪,一些斯拉夫人逃亡到俄罗斯南部地区,他们就是早期的哥萨克人。他们是为了躲避蒙古的统治,才选择成为亡命之徒。
在15到16世纪,这一群体进一步扩大。许多受到地主农奴制的压榨和迫害的俄罗斯和乌克兰人,选择逃往沙俄南部地区,这些来自不同民族的流亡之人团结在一起,形成了具有共同传统的聚集区,这就是哥萨克人的起源。
(哥萨克人)
他们就相当于水浒传中被逼上梁山的好汉,哥萨克只是一个代称。
俄国南部地区缺乏耕地,人烟稀少,不适宜大规模发展农业,但草原辽阔。河流众多,水草丰美,飞鸟走兽与鱼类颇多,适合发展游牧业。
同时,他们又受到了附近突厥和鞑靼民族的影响,这些民族善于骑射,同样勇猛好斗,这样的文化影响了这些为反抗强权而选择逃亡的哥萨克人,因此,哥萨克人形成了以游牧和渔猎为生的生活习惯。
(哥萨克人)
但与此同时,哥萨克人也形成了纯粹的自由与狂放的风格。这些哥萨克人本来就是在原籍混不下去的逃犯或农奴,甚至本身就是土匪、强盗
,民风彪悍的他们还有一大生存来源,就是打劫。
例如在居住于黑海和里海近出海口的哥萨克人,时常劫掠过往的商船。然而,在俄国南部混乱无序的三不管地带,各国政府都不会为其浪费自己的实力。
因为波兰人、俄罗斯人、日耳曼人、突厥人,甚至鞑靼人,都是哥萨克人的主要来源,难以分辨属于哪一方,所有国家对他们也是尽量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如果某一国出手,哥萨克人就会迅速倒戈,他们有时会投靠土耳其,有时向鞑靼人示好,也曾效忠过波兰王国。他们效忠的对象只有他们自己,永远效忠于一个统治者,是对他们的束缚,他们奉行的是强者为王的政策。
(齐格蒙特二世)
因此,各国统治者虽然对他们颇为不信任,但由于他们的强大与彪悍,也会利用他们为自己办事。1572年,波兰国王齐格蒙特二世首次让哥萨克人拥有了官方承认的自治权力
,此后,为了拉拢哥萨克人,他们拥有了执法权、免除劳役赋税、捕猎和经商等特权。
二、骑兵战力横扫一切,拿破仑都颇为赞赏
然而,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哥萨克人并没有建立过真正的主权国家,只能作为依附
,一方面是因为哥萨克内部种族利益不一,都希望依靠外力而彼此牵制
与此同时,为波兰效力时,底层的哥萨克人付出了血汗,却得不到官方的认可,还会遭到波兰贵族与上层哥萨克的欺压,最后,当波兰无力支付哥萨克人的薪水时,哥萨克人选择了倒戈,首领赫梅利尼茨基向沙俄求助,俄国成功收编10个正规骑兵团。
(赫梅利尼茨基)
此后,这支军队为沙皇扩张领土立下了赫赫战功,在冷兵器时代,军中流行的一句俗语是“像劈田菜一样砍掉对手的头”,这句话准确的概括了骑兵行动速度快、杀伤力大的特点。
(骑兵服饰图)
拿破仑曾经说过,如果他的部队里有哥萨克骑兵,他就能席卷整个世界。这句话表达了他对骁勇善战的哥萨克骑兵的肯定;但同样,拿破仑也指出了哥萨克骑兵的弱点,他们不遵守纪律,不肯下马作战,行事乖戾无情
,从而限制了他们在战场上的发挥。
(哥萨克在西伯利亚)
拿破仑的话没有错,一战时期,他们的冷兵器毫无用武之地,蒙受巨大损失,但在十月革命时期,虽然哥萨克人分属白军和红军两个阵营,但他们都奋勇厮杀。
在19世纪20到30年代,哥萨克力量在苏维埃政府的围剿下日渐衰落。最终,曾经声名远扬的彪悍群体融入平民生活,哥萨克这一群体的昔日辉煌不再。
(二战时苏军的哥萨克骑兵)
三、独特民风塑造独特审美,毫不介意异族通婚
其实哥萨克人并不排斥异族通婚。由于他们的人口组成特点,他们非常欢迎新的加入者来补充他们的力量,至于为何少与斯拉夫女人结婚,一是因为此地距离斯拉夫遥远,没有多少斯拉夫女人
,而早期哥萨克人多为男性,为了繁衍后代,他们只能与附近的女性结婚。
其次。在马上征战的游牧与渔猎生活,决定了他们更喜欢身体强壮的女性。而突厥和鞑靼女性跟他们的生活方式更为契合,身体也更加强壮。能够担当起保卫家园的责任。
(斯拉夫女人)
总之。哥萨克人并不排斥斯拉夫人,因为他们的种族主要就是斯拉夫人。但与此同时,他们对犹太人持有敌视态度。在哥萨克人看来,犹太人从事的商业并不是正业,他们只是靠坑蒙拐骗为生的人,是一个让人藐视的阶层。
尽管哥萨克人并不算一个民族,而是一种因文化和生活方式而聚集起来的群体,但如今仍有700万人认为是自己是哥萨克人,不畏强权,追求自由的血液依旧在他们身体中流淌。历史上哥萨克骑兵的身影永远不会被遗忘。
(今日的西伯利亚哥萨克家族)
参考资料
陶恺.消失中的哥萨克:土匪还是游侠?[J].知音:海外版, 2022(18):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