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青训的中国 中国足球成立了欧洲青训中心,为什么首选这个东欧国家

小编 23 0

中国足球成立了欧洲青训中心,为什么首选这个东欧国家

11月21日,中国足球首个欧洲青训中心成立了。

第一次海外试水,中国足协选定了捷克的布拉格斯拉维亚俱乐部。

那么,为什么是捷克?为什么是这家并不算知名的东欧球队,承担起了中国足球海外青训的重任呢?

欧洲青训的中国 中国足球成立了欧洲青训中心,为什么首选这个东欧国家

中国足球欧洲青训中心正式成立。

对于大多数球迷来说,布拉格斯拉维亚这个名字还仅限于鹿晗与捷克国脚斯柯达撕名牌的真人秀节目里。

殊不知,这家1892年建立的足球俱乐部已经走过了125年的风风雨雨。上个赛季,布拉格斯拉维亚力压捷克国内更加有名的布拉格斯巴达和比尔森,队史上第四次夺得捷克甲级联赛的冠军。

而在2015年9月5日,据捷克媒体《布拉格邮报》报道,中国华信能源有限公司(CEFC),收购了布拉格斯拉维亚60%的股份,成为该俱乐部第一大股东。

本赛季中,斯拉维亚以捷甲联赛冠军的身份参加了欧联杯,与比利亚雷亚尔、阿斯塔纳和特拉维夫马卡比同分A组。

欧洲青训的中国 中国足球成立了欧洲青训中心,为什么首选这个东欧国家

斯拉维亚在1938年成为欧洲冠军。

说起布拉格斯拉维亚,应该赞叹于这支俱乐部的光荣历史。

从1929年至1943年的14年间,布拉格斯拉维亚队10次夺得当时捷克斯洛伐克顶级联赛的冠军。在1938年,斯拉维亚队达到了历史荣誉的顶峰:他们夺得了当年中欧杯的冠军。

中欧杯是一项历史久远的欧洲俱乐部赛事,在五十年代期间发展成为了欧洲冠军杯,也就是目前我们所说的欧洲冠军联赛。

也就是说在1938年,布拉格斯拉维亚队站在了欧洲之巅。

那时的中欧杯有16支球队参加,其中不乏延续至今的多家豪门球队,包括意大利的AC米兰、尤文图斯、国际米兰,英格兰的阿森纳,德国的沙尔克04和纽伦堡等。

欧洲青训的中国 中国足球成立了欧洲青训中心,为什么首选这个东欧国家

斯拉维亚U16队合影。

布拉格斯拉维亚队也是一支极其注重青少年培养的球队。

斯拉维亚为当地青少年设立了从最早期直至职业水准的全年龄段青训梯队体系。仅仅从U6至U11阶段,俱乐部就配备了六套训练设施和教练班底。

也就是说,从孩子能够参与足球运动到他们小学毕业,每一个年级都有一支专业的青训队伍。

斯拉维亚为这些低龄儿童安排了标准的训练方案和细致的测评考核。U7至U11梯队在课业结束后前往俱乐部训练场集合,每周进行三次训练,而U6队每周进行两次集中训练。

除了专业训练,俱乐部还为他们在周末安排了巡回比赛,让小球员们能够与来自全欧洲的各家豪门青训球队进行较量。

随着球员年龄的增长,球队选拔的要求越严格,安排的巡回比赛频度越密集。

欧洲青训的中国 中国足球成立了欧洲青训中心,为什么首选这个东欧国家

青年队主教练帕维尔·雷哈克。

除了这些梯队的专业程度,斯拉维亚俱乐部还比较注重与家长的沟通。毕竟在低龄阶段,家长的决定处于主导地位。

青训营每周都有家长开放日,让小球员的家长们亲身体验梯队的训练、日程安排,以及帮助孩子们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小球员们如果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表现出色,俱乐部还会给他们赠送一些小礼物,包括世界球星卡、运动电子手表等一系列能够激发小球员对足球兴趣的物品。

目前,俱乐部的青训招生已经扩展至了2011年龄段。也就是说,只要孩子在2011年12月31日之前出生,都可以选择报名参加斯拉维亚青训学院。

在经过专业训练达到基本要求之后,孩子们可以在小学毕业时与俱乐部签约,进入更高阶的青训系统。在12岁以后,小球员们获得的培训与职业足球几乎没有两样。

欧洲青训的中国 中国足球成立了欧洲青训中心,为什么首选这个东欧国家

作为中资俱乐部,斯拉维亚的胸前广告也是中文。

在U12至U19阶段,俱乐部同样保持每年级一队的配置。从U6至U19,每个年级的队伍都有一名主教练和两名助理教练进行指导。U15至U19的签约球员还会配备按摩师和球队经理。

至于俱乐部的U21青年队,主教练为队史上的功勋球员帕维尔·雷哈克。这支青年队还拥有两名助理教练、守门员教练、体能教练、按摩师、球队经理和装备主管。这个规模青训体系在中国并不常见。

作为一家拥有中资背景的俱乐部,布拉格斯拉维亚在与中国足协合作对接的过程中应该不会出现太多问题。

相比成本较高的西欧和路途遥远的巴西,留洋东欧既不会超出中国普通家庭的经济接受能力,又能够走上欧洲足球的前沿。这或许是中国家长们想要看到的优势。

中国足球的青训,为何抄不了欧洲国家的作业

很久之前,人们便习惯于将中国足球的发展缓慢归咎于输在了起跑线上,但要仔细考究起来,早在约1873年,足球便经英国占据的香港传入了中国内地——只看最早的传入时间,中国甚至比南美列强们还要早几年。

欧洲青训的中国 中国足球成立了欧洲青训中心,为什么首选这个东欧国家

即便传入了中国大陆,国人对足球也并不重视。​虽说传入时间比较早,但中国和足球第一次产生实质性的接触,还是1896年李鸿章访英时看的一场足球比赛。为了和同行的英国友人搭话,李鸿章也饶有兴趣地问了问题:“这种天气为什么不雇些佣人去踢?为什么要自己来,跑得满头大汗?回头内热外感,伤风感冒了怎么办?谬矣哉,谬矣哉!”

​时至今日,中国足球的发展环境并不比一百多年前来得好。具体到青训一层,如李鸿章一般对足球知之甚少的人才是大多数,不了解和不信任使得足球培养在中国难以铺陈。

于一般民众而言,国内足球青训的复杂程度会让他们失去了解的前提,国内足球青训的发展水平则会让他们失去了解的兴趣。再加上媒体推波助澜,对青训并没有太多的关注,人们并没有那么多了解的渠道,国内足球青训也就自然没了好的舆论环境了。

欧洲青训的中国 中国足球成立了欧洲青训中心,为什么首选这个东欧国家

​但决定国内足球青训,乃至国内足球的,却又不只是这样独立的元素。长期以来中国足球被禁锢在体制里,94年才开始成立职业化的联赛,04年才开始组建中超,发展水平不仅落后于欧洲主流联赛,甚至还不及一海之隔的日本,近年来靠着金元攻势,中超和中国足球的影响力才算逐步提升了出来。

​而在举国体制里,中国发展足球的弱点也随之一一暴露:传统文化里的集体主义精神显然不适用于培养天才的体育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戒条则几乎掐死了运动少年们的可能性;国人百善孝为先,父母和子女命运的捆绑很大程度上让足球人才断了档;相比于发达国家的高福利社会,中国的家长并不愿意,也没有理由让孩子因从事足球而耽误人生规划。

​因此,鉴于中国足球自身的水平,很多人便喊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要直接照抄欧洲足球发达国家的青训制度的说法。而在中国最高领导人负责的体制里,这样成建制的方案属于从头到尾的一条龙服务,对制定者的要求降到了最低,因此在当下的中国足球人才培养里便有了很大的市场。

​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中国足球和世界其他国家的足球虽同根,但不同源。不同于其他国家足球的自下而上,以升斗小民加资本巨头的力量推动足球发展,中国足球并没有太大的群众基础,推行方式占大头的除了国外联赛,还有官方的自上而下,在中国足球青训里说了算的也不是足球本身,而是足协和政治。

欧洲青训的中国 中国足球成立了欧洲青训中心,为什么首选这个东欧国家

​此外,欧洲青训能植根于全民造血,很大程度上要仰赖于他们的足球人才,而其中占大头的便是足球青训教练。和欧洲与南美相比,我国的足球青训教练数量不及其他国家,质量和专业化程度也远比不上国外同行,并没有能执行青训欧化的人才。

​当然,如果把中超做成品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青训的公信力也能做到起来。但如今中超投资环境萎靡,青训培养未必会成为每个俱乐部的长期方针,中国的青训机构公信力远不及欧美,其衍生的就业和球员生涯背景自然也就和欧美的机构没法比了。

欧洲青训的中国 中国足球成立了欧洲青训中心,为什么首选这个东欧国家

​当然,中国足球青训的路并没有走死,资本主义国家还是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具体到青训层面,我们可以学习欧洲各主流俱乐部的青训选拔标准,借鉴其培养内容,还可以从技术手段着手,学习其场景化应用等先进技术与理念,在此基础上整体把握足球青训的人才培养机制,并吸纳足球强国的先进战术,从而真正意义上的全面提升中国足球青训水平。

申花名宿:欧洲市场化是有底蕴,中国青训丢了体系化和精英化

近日,前上海申花队长、名宿刘军接受了《东方体育日报》的采访,谈到了自己对于中国足球职业化30年来得与失的理解。

欧洲青训的中国 中国足球成立了欧洲青训中心,为什么首选这个东欧国家

职业化初期的改革

那时候的改革是以足球为先。我1989年进入上海一队,也就是申花的前身。那时候普遍解决的是物质问题,比如场地。再有就是统一的服装。此前我们只是比赛的时候穿统一服装,平时都随意穿,当时教练开玩笑说是“正规军和游击队”。穿上统一的装备后,我们的精神状态都焕然一新,最重要的是有了“集体”的概念。

当然最主要的是,联赛赛制进行了改革,从赛会制改成了主客场制。很多年之后我们看到,德国队在世界杯前一年就开始物色基地了,联想到当初的改革我们就能明白,细节对于足球很重要。比方说,这个基地要安排好德国队在世界杯期间的一切——包括去哪里最方便,包括宾至如归的餐饮,包括最佳放松手段的家乡音乐等。我想强调的是,足球比的其实不是物质,而是细节。

谈争议很大的体测

当时徐根宝说过一句话:不被队员反对的教练不是好教练。那时候几乎所有人都反对体测,但现在回过头来看,体测是相对公平的。作为职业队员,你的体能必须要达标,国家队、国青队、国少队都有相应标准的,达标了才可以入队,每个人都能看得到。但后来变成了谁组队谁挑人,感觉谁都可以进国家队了。

甲A到中超的乱象

为了世界杯,我们把联赛给“牺牲”了,取消了升降级(2001-2005年,中国顶级联赛的升降级一直都是不正常的)。因为没有升降级,所以这期间发生了很多丑陋的事情。甲A改制为中超(2004年),对各俱乐部的硬件上有要求,梯队建设上有要求,俱乐部的经营开始完全市场化了。中超和甲A的主要区别就是,青少年球员的培训走向了市场。

2003年之前,各俱乐部的梯队还是包括少体校在内的体制内培养。换句话说,还是体育局来负责后备人才的培养。2003年之后,后备人才的培养全改由俱乐部负责。正因为这个原因,全国各地出现了许多各种各样的足球学校。这其中大多数昙花一现,但也有根宝基地这样的成功典范,他们为中国足球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从俱乐部角度考虑,足球是生意,为什么要搞青训,可以去买嘛。所以到后来就出现了5000万买一个青训队员的情况。

市场化培养人才的症结

放弃举国体制的优势而转向完全走市场化道路,不能说不对。欧洲的联赛也都是完全的市场化,可他们有强大的足球文化底蕴在支撑。英国也走过弯路,英超的繁荣也曾严重影响国家队的发展,但他们从2007年开始纠正错误,注重后备人才的培养,所以2017年和2020年就拿到了世少赛、世青赛冠军,此后开始人才井喷。德国也犯过错,2000年欧洲杯在小组赛出局,被葡萄牙二队打了个3比0,然后他们大力发展青训,所以2014年就重新赢回世界杯。法国也是1980年代的失败之后开始改革,并在1998年赢得了世界杯。

这阶段我们把曾经带来成功的人才培养体制市场化了。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功,通过中超联赛而提高了中国足球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引进了世界级的球员、教练,提升了中国足球的形象。但不可否认也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比如假赌黑。

重要的是,我们“足球要从娃娃抓起”在之前做得都很好,抓好了6岁-12岁、13岁-15岁以及16岁-18岁这三个阶段的培养,但后来的改革却恰恰是废除了这个宝贵的人才培育体系。这阶段几乎就是中国青训的“十年低谷”。现在回过头看,从1995年龄段到2004年龄段,我们几乎没有培养出一流的队员。联赛没有好的人才去充实,根子在于我们缺乏一个整体的体系化的计划,而是走一步看一步。

中国的体育除了足球以外,其他绝大部分的项目都搞得还不错。中国足球走“完全市场化”之后,培育体系就出问题了。“市场化”意味着,俱乐部以盈利为目的,而自己培养人就远不如买人的性价比高。俱乐部不愿意培育后备人才了,而我们又把原先被证明是成功的后备人才培育体制给废除了,所以后备人才就越来越少。

校园足球的痛点

重视校园足球没错,但却缺少了精英化教学——就像现在卡塔尔的足球,他们的成功主要就是因为有了阿斯拜尔基地,这就是所谓的精英化培养。还比如法国1986年之后开始建设的克莱枫丹基地,德国2000年欧洲杯之后开始打造的足球精英学校等,他们不久之后都夺得了世界杯冠军。

我们的改革之初并没有标准可以参考。其实欧洲发达国家,足球也是分三个层面:社会足球、校园足球、俱乐部足球。

今天我们反思这整个的过程,其实是完全符合足球规律的。社会足球、校园足球以及俱乐部足球,世界真正发展足球的就是这三个层面。不能说我们30年的改革一无是处,而是我们通过这30年的摸索证明了足球发展就应该走这三条道路。

从2013年至今,我们建立起了社会足球、校园足球和俱乐部足球这三个足球发展体系,但目前我们的水平并没有显著提高。反思之后会发现,问题的源头或许就在于我们失去了体系化、精英化培养。

反思的意义

我们现在反思的目的是,如何把我们曾经否定掉的好的东西捡回来,如何学习我们没有的东西。最终由1和2再得出3的结果。校园足球目前比较大的问题是,没有所谓的“631”(6所小学、3所初中、1所高中)金字塔培养体系。如果再有大学起引领作用,那将会有更大的促进。

还有个问题,我们搞的是足球锦标而不是足球文化,我们的初心不应当是追求成绩而是培养人才。足球改革做得最好的阶段,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中间这阶段出的问题,是因为我们违背了足球的核心。

我们改革的第一阶段有青少年的培育,有高质量的联赛。中间阶段我们有高质量的联赛,但没有青少年培育。后一阶段,我们有普及,但没有体系化的精英培养。我们足球改革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成功之处,如果能通过反思,取精华去糟粕,弥补各自不足,那我们就基本具备了足球发展的一个框架性的脉络。

上一篇2000欧洲杯预选赛 欧洲杯预选赛为什么会出现几支亚洲球队?

下一篇当前文章已是最新一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