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射的近义词还有刚好的近义词?
照射的近义词是照耀。刚好的近义词是正好。
造句:1.
夏天在日光下照射的时间太长会损害皮肤。
2.
这片水域里长满了红色的水藻,在阳光的照射下像血一般红。
3.
在太阳照射下,背光处的光线往往要暗些。
4.
珠宝店里的各种珠宝在灯光的照射下光彩夺目。
夏天脸老是痒,时不时就痒。平常不常用洗面奶?
主要是由于夏天天气比较炎热,滋生了真菌的感染,可以在痒的地方涂抹药膏。夏天脸上痒可能是日光性皮炎,皮肤长期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引起的日光过敏。如果有红斑,鳞屑,那么面癣的可能比较大。
北京夏令时背后的故事?
1、北京夏令时背后的故事是为了节约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而引入的措施。
2、在夏令时期间,人们将时钟拨快一小时,使夏季的日光利用更充分,减少了人们使用人工照明的时间,从而减少了用电量。
3、这一措施在很多国家都被广泛实施,以应对能源紧张的问题。
北京夏令时,是中国在1986年-1991年间实施的一种夏季时间制度,北京夏令时比标准的北京时间早一个小时。
北京夏令时背后的故事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希腊人,他们以农耕文明为主,并且非常重视时间。希腊人将一天分为12个时辰,每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并用一支火种作为计时的标准。这种计时方法的精确性使得希腊人在很多领域,如建筑、医学和哲学等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在17世纪,英国人为了节省能源,开始实行夏令时制度。他们将一天分为24小时,并且在标准时间的基础上提前一个小时,从而在白天获得更多的时间。这种制度被称为“Summer Time”,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夏令时。
北京夏令时的实施始于1919年。当时,上海和天津曾尝试实行夏令时,但由于宣传不足和市民认识不清,效果并不理想,只实行了一年就停止了。在新中国成立后,学术界也开始讨论是否应该实行夏令时。由于各方面的争议,这个想法一直没有得到实施。
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电力供应的紧张,夏令时再次被提出。1986年,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召开联席会议,讨论是否实行夏令时以缓解电力压力。经过讨论,决定从1987年开始实行夏令时。
然而,尽管夏令时在当时被认为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它在中国并未持续实施。具体原因可能涉及政治、文化和社会等多方面因素。
“天刑瘟疫”麻风病,是如何“横扫”全球的?
麻风是由麻风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病变在皮肤和周围神经。临床表现为麻木性皮肤损害,神经粗大,严重者甚至肢端残废。本病在世界上流行甚广,我国则流行于广东、广西、四川、云南以及青海等省、自治区。建国后由于积极防治,本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发病率显著下降。
病原菌是麻风杆菌。离体后的麻风杆菌,在夏季日光照射2~3小时即丧失其繁殖力,在60℃处理一小时或紫外线照射两小时,可丧失其活力。一般应用煮沸、高压蒸气、紫外线照射等处理即可杀死。
麻风病人是麻风杆菌的天然宿主。麻风杆菌在病人体内分布比较广泛,主要见于皮肤、黏膜、周围神经、淋巴结、肝脾等网状内皮系统某些细胞内。在皮肤主要分布于神经末梢、巨噬细胞、平滑肌、毛带及血管壁等处。在黏膜甚为常见。此外骨髓、睾丸、肾上腺、眼前半部等处也是麻风杆菌容易侵犯和存在的部位,周围血液及横纹肌中也能发现少量的麻风杆菌。麻风杆菌主要通过破溃的皮肤和黏膜排出体外,其他在乳汁、泪液、精液及阴道分泌物中,也有麻风杆菌,但菌量很少。
麻风病的传染源是未经治疗的麻风病人,其中多菌型患者皮肤黏膜含有大量麻风杆菌,是最重要的传染源。传染方式主要是直接接触传染,其次是间接接触传染。
1.直接接触传染
通过含有麻风杆菌的皮肤或黏膜损害与有破损的健康人皮肤或黏膜的接触所致,接触的密切程度与感染发病有关,这是传统认为麻风传播的重要方式。目前认为带菌者咳嗽和喷嚏时的飞沫和悬滴通过健康人的上呼吸道黏膜进入人体,是麻风杆菌传播的主要途径。
2.间接接触传染
这种方式是健康者与传染性麻风患者经过一定的传播媒介而受到传染。例如接触传染患者用过的衣物、被褥、手巾、食具等。间接接触传染的可能性很小。
必须指出,机体的抵抗力无疑是在传染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麻风杆菌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发病后的过程和表现,主要取决于被感染者的抵抗力、也就是机体的免疫状态。近年来不少人认为,麻风病也和其他许多传染病一样,存在有亚临床感染,绝大多数接触者在感染后建立了对麻风菌特异性免疫力,以亚临床感染的方式而终止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