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知名度仅限于六安当地的名人?
六安名人还是很多的,仅一个将军县金寨县就出了太多的开国将军,比如洪学智、皮定均等将军。今天介绍一位中将,在战斗中双眼几乎失明,师长甚至把他列入了烈士名单,他却大难不死,他的名字叫滕海清。
滕海清出生于现在的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一生经历很多次危险的战斗,甚至危及生命。在一次战斗中,一颗炸弹在滕海清身边爆炸,几乎把滕海清的眼睛炸得失明。敌军搜查时,滕海清躲到一出茂密的草丛中,敌军在他身边反反复复搜查了好几遍,却一直没有发现滕海清。
因为疼痛,滕海清再次昏迷。醒来后他发现被一农民救出,化装后继续寻找大部队,又被土匪绑在树上,他再次逃生。因为长时间没有找寻到滕海清,师长已经将他列入烈士的名单,当见到滕海清的时候,他的战友开始时觉得难以置信,而后又非常激动和高兴。天佑虎将,滕海清大难不死,得以继续跟随部队南征北战。
抗日战争时期,敌军顽固派曾经包围过已经是新四军第四师地十一旅的旅长滕海清,而且是重兵围困。滕海清见情势危急,立即命令部队撤退。撤退路上,滕海清又巧妙化装成敌军军官,让对方乖乖地让路,又一次成功地化险为夷。
解放战争时,滕海清转战山东,后参加渡江战役以及解放舟山群岛等战斗,为中国的解放战争事业立下很多功勋。
我是冰哥聊史论古今,期待您的关注和点评!
郑成功北伐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郑成功北伐包围南京,但却因为盲目乐观,没有立即攻城。郑成功的同盟军张煌言沿长江而上,占据太平、宁国、池州、徽州等四府三州二十二县。年轻的顺治帝得知后,先是大惊失色,几乎是要抛弃关内,准备逃回东北老家。
正在郑成功松懈之际,浪费了近一个月的宝贵时间,清军大举反攻,郑成功大败,退回厦门。张煌言后路被断,翻山越岭只身逃回浙江。
郑成功北伐失败的原因主要有:
1,郑成功只善于水战,不善于陆战
无论是攻打南京,还是后来攻打台湾热兰遮城的荷兰人,都清晰地表明郑成功不善于陆战,更不善于攻城。
郑氏家族出身于海盗,海战的优势,在当时的东亚,确实是无人可抵。郑成功能全歼清朝在舟山的水师,也能打败荷兰的舰队。
郑成功后来1万多人围攻荷兰800人守卫的台湾热兰遮城,打了近一年的时间还没打下来,最后是荷兰人粮尽投降。
所以郑成功包围南京后,迟迟不肯攻城,也是因为深知自己军队攻城能力太差,硬攻损失太大。
如果郑成功手下有李定国这样的陆战将领,情形将大不一样。
2,郑成功盲目自大,过于轻信
郑成功占领镇江后,开始盲目自大,不肯快速发兵袭取南京。张煌言等人曾建言郑成功从陆地进攻,快速行军三天就可以到达百里之外的南京。
郑成功却从长江逆流而上,用纤夫拉到南京,花了十天时间。
郑成功包围南京后,不立即攻城,南面东面不围城,却听信了守南京的清军将领准备投降的假话。
郑成功在南京城下浪费了近一个月的时间,使清军在南京得以补充兵力进行反击。
3,与南明王朝党争的矛盾
郑成功虽然尊明,但对南明的党争不屑一顾。在郑成功的圈子里,一切都是他说了算,根本就没有党争的存在。
所以郑成功与桂王的战略配合上也有问题,无法协调一致地对付清军。
党争,这是南明的致命伤。
本人是沂蓝书院赵月光,主要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继承章太炎学派唯识史观学说。
本文为原创,如果觉得有点意思,敬请点一下关注并点赞。
第一次北伐,清顺治14年7月,攻克台州,九月,天台、太平、海门卫等势如破竹,但浙闽总督李率泰侦知郑军精锐北上,乘机分兵攻陷罗星塔和闽安镇,郑成功担心两岛有失,只得暂时回师;第二次北伐,清顺治15年5月,六月克镇江、七月逼南京,不幸的是在海上遇到飓风,由于陌生海域,加上台风肆虐,郑家军伤亡惨重不得不回头;第三次北伐,清顺治16年5月从浙江北上,7月初包围南京,但是此时郑成功干了蠢事,不但祭拜明孝陵,也让将士们饮酒庆庆祝战备松懈,再加上清军使出约降诡计使战事拖延了一月之久,最终败逃回厦门
郑成功是民族英雄不假,但由于汉人的英雄豪杰或被满清收降,如范文程、洪承畴、吴三桂、孔有德、尚可喜、耿精忠、祖大寿、唐通等,或分散于李自成的大顺、张献忠的大西及南明,就李自成的大顺军来说,也分裂为多支,南明也如此,先后有福王、唐王、鲁王、桂王等多个政权,抗清志士有史可法、矍式耜、何腾蛟、张煌言、阎应元、金声、夏完淳、李定国,尤其是李定国,曾予清军多次重创,两蹶名王,天下震动,使李成栋和金声桓两大汉奸反正,因此光复江西和广东,战绩是超过郑成功的,只是由于大西军另一领袖孙可望嫉妒李定国,不希望他成功从中破坏,大好因而形势葬送,南明最后一个政权灭亡,最有可能拯救汉民族的李定国由于内奸的破坏败亡了,郑成功以一己之力孤掌难鸣,不用说北伐,就算是福建沿海也守不住哇,这才想起了其父的老地盘在这之前不属中国历代王朝的但已被荷兰占据的台湾岛,渡海驱逐侵略者光复旧物,成就双料民族英雄的美名。
刘裕少年时期是什么样的?他有着怎样的从军经历?
刘裕早期的记载很少,只能通过一些史籍的只言片语进行分析,他的军事生涯比较精彩也非常艰苦;
宋武帝刘裕,小字寄奴,是汉高祖刘邦弟弟楚王刘交的第二十一世孙,出生于363年4月16日的京口(今江苏镇江),父亲刘翘,是一个郡的功曹,相当于官员幕僚,就是出主意的人。母亲赵安宗,生下刘裕不久就去世了。父亲刘翘比较贫苦,请不起奶妈,打算把刘裕给抛了。继母萧文寿不忍刘裕刚出生失去母亲还失去生命,就留下来抚养,就这样刘裕幸免于难。刘裕的家族在当时也属于低级士族,在东晋晚期,父亲的这个幕僚对于刘裕来说没什么作用,刘裕一家比较清贫。
而刘裕的成长时期《宋书》几乎为零,在北朝的《魏书》有些许记载,上面这么写道:“裕家本寒微,住在京口,恒以卖履为业。意气楚剌,仅识文字,樗蒲倾产,为时贱薄。”就是说刘裕一家在京口以卖草鞋为生,而刘裕此人可以说是意气风发,仅仅识别一些扫盲级别的文字,同时好玩一种叫樗蒲的赌博游戏,结果弄得家徒四壁,被同乡人所耻笑。从这里可以看出,刘裕从小没接收过正规的教育,同时,也不像那些高门名士那样附庸风雅,完全是一个接地气之人。当时谁也看不起刘裕,只有琅琊王氏中的王谧就十分敬重他,更曾向他说:“你以后会成为了不起的一代英雄。”
在刘裕36岁接近不惑当时时候参加军队,当时东晋王朝发生了孙恩之乱。孙恩是西晋臣子孙秀的后代,在东晋晚期,因为朝廷腐败土地兼并,官民矛盾尖锐,在有心人的煽动下,最终爆发了孙恩之乱。于是刘裕响应号召参加了军队去平定孙恩之乱。根据《宋书》记载:“牢之请高祖参府军事…牢之命高祖与数十人觇贼远近。会遇贼至,众数千人,高祖便进与战。所将人多死,而战意方厉,手奋长刀,所杀伤甚众。牢之子敬宣疑高祖淹久,恐为贼所困,乃轻骑寻之。既而众骑并至,贼乃奔退…。”
这是有记载里面刘裕第一次参与战斗,规模也很小,实际上就是率领一只侦察小分队跟孙恩的军队发生战斗,而且战斗也很不顺利,被孙恩的叛军团团围住,直到刘牢之看刘裕迟迟不回来派遣骑兵去救援才出现转机,最后孙恩的叛军才撤离。这次山阴之战刘裕的作用很有限,而孙恩也在试探中退出大陆撤到海岛上。
之后孙恩卷土重来,打到了绍兴城下,驻守会稽的谢琰被杀,朝廷震动。刘牢之命刘裕守卫句章(今浙江宁波),句章此地民少兵弱,刘裕到来之后对句章进行整顿,做好固守待援的准备。很快孙恩叛军来攻,刘裕死守,亲自上城墙厮杀,使得孙恩叛军不能攻入城内。此时刘牢之的儿子刘敬宣率军增援,终于击退了孙恩叛军。这个时候的刘裕就是草创阶段的,从记载来看基本上也是协助作战,被动防御之类要么孤注一掷。不久,孙恩攻打沪渎城,刘裕率1000余人增援,结果差点被孙恩部包饺子了,刘裕军队几乎死伤殆尽。
这次战斗可能有些轻敌冒进,此时刘裕快40岁了,希望能尽快建功立业,结果中了埋伏,军士抱头鼠窜,刘裕仅以身免。这一次东晋防御孙恩的战斗几乎全败,孙恩以五斗米为基础煽动百姓,有广泛的民意基础,老百姓纷纷支持。刘裕此时在娄县击杀了小股叛军,给当时颓败的军队提供了些许安慰。
趁着这次胜利孙恩继续进军,眼看形势危机,刘牢之命令刘裕去追击叛军,来到了丹徒(今江苏镇江市丹徒区)。长时间行军,士兵疲累,丹徒的守军士气低下,此时孙恩的叛军也正好赶到,叛军数万人将丹徒围住。刘裕一看,直接拿着兵器冲入敌阵厮杀,常言道“将有必死之心,士无贪生之年”士卒一看主帅如此勇猛,自己也不能落下,于是纷纷冲杀。最后孙恩叛军“投巘赴水死者甚众。恩以彭排自载,仅得还船。”
孙恩叛军因为刘裕的阻挡无法占领镇江,此时刘牢之也回军固守,孙恩最后只得撤军。因为刘裕在京口的失守,刘牢之能有时间部署防御,东晋朝廷转危为安。刘裕被任命为建武将军、下邳太守,终于不再是大头兵了。这两年来出生入死,几乎把命别在裤腰带上换来了郡守的职位。于是刘裕继续追击,孙恩因为连续败仗使得士气低落,战斗力下滑,只好南撤。
刘裕持续追击,史书记载“高祖追恩于沪渎,及海盐,又破之。三战并大获,俘馘以万数。恩自是饥馑疾疫,死者太半,自浃口奔临海。”这次之后不久,孙恩败亡。此时刘裕成为剿灭孙恩叛军的一方大将,给今后的壮大打下了基础。刘裕参军征讨孙恩可以说是人生第一仗,也是最艰苦最危险的时刻,在这些战斗中刘裕身先士卒,身受多处创伤,也为以后的隐患埋下伏笔。
刘裕出生于司马家族建立的东晋末年,公元363年,汉高祖刘邦弟弟的直系后代,少年时期生活异常艰苦,从军后刘裕非常能打,尤其擅长智取,以少胜多,经过数十年的打磨,终成南朝第一帝。南朝是以今天的江苏南京为中心的汉民族政权,地理位置相对的史称“北朝”,也就是历史上的南北朝时期。
母亲赵安宗21岁生他时难产而死,刘裕在姨妈的喂养下长大,小名:寄奴。过了几年,刘裕回到父亲身边,可怜第二年,父亲刘翘就去世了,继母萧文寿生育两个儿子,一家孤儿寡母四口人相依为命,幸运的是这个后妈对刘裕很好,视他如己出。
萧文寿也是有福报之人,活到了81岁,后来,刘裕当了皇帝每天准时去看望这位皇太后。一个女人带三个年幼的孩子,能活下来已是万幸,更别提让孩子们读书认字。少年刘裕缺衣少食,没钱上私塾,为了生计,在街头卖草鞋。
轻狡无行,盛流皆不与相知。
好樗蒲,为乡闾所贱。《资治通鉴》
这是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对少年刘裕的评价,轻浮狡猾,好赌博,被乡里乡邻嫌弃。这行径怎么有点像早年的汉高祖刘邦。纵然生活如此,刘裕还是长了个大高个,大块头,当然还没有发挥智慧的机会。刘裕重大的人生转折是参军,而这个决定是在他而立之年,此时已娶妻生子,这个建功立业的决心也是非常的晚。
刘裕所属的是北府军,北府军是东晋一支强大的军事集团,比如后世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北府军是东晋宰相谢安、谢玄叔侄创建,谢安就是“旧时王谢堂前燕”里的“谢”。刘裕加入的虽是正规军,可要是升迁还得看个人能力。
别看刘裕大字不识几个,他还能出谋划策,提刀也能上战场砍杀。不久,刘裕也小有名气,隆安三年,人生的垫脚石终于来了。刘裕被派去镇压孙恩农民起义。因为东晋腐败,孙恩一起义就得到了很多民众的响应,迅速发展到几十万人马。
第一次孙恩就败给了刘裕,这之后两人无数次交手,败的都是孙恩,也不是孙恩差劲,他和其他人对峙也有大获全胜的时候,会稽之战中甚至击毙了北府军总司令谢琰,谢安之子。孙恩盘居海岛,现在浙江舟山一带,打不过就跑岛上猫着。刘裕人马没有孙恩多,主要靠智取。
比如在海盐城,刘裕人马埋伏,做出海盐是空城的假象,待孙恩一入城,立刻杀他个措手不及。孙恩上当,损失惨重。空城计都用上了,不过历史上诸葛亮可没对司马懿使空城计,那时候《三国演义》小说还没写出来。孙恩被刘裕打怕了,就想跑,而刘裕就追着他打。
令左右脱取死人衣以示闲暇。
为了迷惑孙恩,刘裕让手下悠闲的打扫战场,每回孙恩都中刘裕的小伎俩。孙恩成就了刘裕,39岁的刘裕被提拔为下邳太守。孙恩最终在战斗失利后,带着部下和姬妾数百人跳海自杀。孙恩起义失败,不仅仅是遇到刘裕这个机智的对手,还有自身原因,每攻下一座城,必定烧杀抢掠,最后走向众叛亲离的下场。
孙恩死后,妹夫卢循带着剩下的几千人,继续与朝廷对着干,结果被刘裕一直打到今天的越南境内,卢循的结局也一样,跳海自杀。在绞杀孙恩卢循起义中,刘裕的节节胜利,也带给他步步晋升,由下层军官,升到举足轻重的中高级将领。
这时东晋军方实力派,分别是桓玄驻军荆州,刘牢之布防京口,刘裕正是刘牢之的部下,当时也是刘牢之派刘裕去镇压孙恩,可以说,刘牢之是刘裕的恩人。
桓玄反权臣司马元显,刘牢之看不清局面,轻易投降桓玄,最后被迫自杀。看清一切的刘裕拒绝和刘牢之反桓玄,辞职跑回家,静观其变,他和兄弟们的打算是,如果桓玄好好做个臣子,他们就与之,如果桓玄有图谋不轨之心,他们就反他。桓玄就是冲着皇帝宝座来的,大权在握根本不满足,没多久,他要白痴皇帝司马徳宗禅位,改国号为楚,也称桓楚。
在清洗北府军时,桓玄没有为难刘裕,反而认为他是个人杰,将来要委以重任,所以时刻带在身边,没事给他一堆赏赐。刘裕在桓玄称帝两个月后,就请病假回家了,实则是谋划起兵,打出的旗号是:讨伐篡逆,兴复晋室。
刘裕的兵马很少,根本无法与桓玄比,但是桓玄确实是个庸人,多少家底都能败光。刘裕起兵后,一向擅长以少胜多的他,节节胜利,桓玄一路逃跑,最后走投无路,被杀,时年36岁,当了不到半年的皇帝。
晋安帝司马德宗被迎回,又当了15年的傀儡皇帝,朝中一切事务由刘裕说了算。刘裕也开启了走向帝王宝座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