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网络水军已经成为营商环境的毒瘤,你参与过网购刷单吗,是什么心态促使你这样做?
这个不能一概而论,只是有时我们缺乏了换位思考,身同感受,因为我不是他,我不知道他的出发点、想法或者是目的是什么,就好比如:刷单,假如我们是消费者,你会购买一个没有销量的东西吗,除非是品牌性的产品,要不然我想很多人都不会,其次就是没有人知道,为什么要刷单,如果店铺有流量,展现好,谁还去浪费钱刷单,所以就因为一开始就没有公平这个说法的。
只是谁是这个游戏的主持人,谁就有权利说游戏的规则,就像淘宝刚开始的时候,也是从淘宝内部自己人刷单的。
所以,很多东西不能一概而论,只是我们每个人的出发点不一样。
存在即合理!
现在淘宝也好,京东也罢,所有电商平台,哪个不是在制定规则的时候极尽掠夺?刷单无非是在这种掠夺之下自我生存欲望的本能反应,冠以网商营商毒瘤是为大资本站台摇旗呐喊罢了,又为何不能站在众多中小商家的立场上呼吁对平台规则立法呢?目前的的网商平台规则完全向大资本倾斜,小网商要怎么生存?这符合公平竞争原则吗?
扣帽子不是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带有色眼镜一定不能看到世界的本色。
我没有去做过刷单,我觉得也不说刷单就是不好的吧我身边有朋友在做刷单也是为了能挣点零用钱没有多大的想法。我觉得跟网络水军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刷单也只是为商家增加知名度更快的促成交易。
请问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水军吗?是真的吗?当水军是什么心理状态?
水军是一种职业。我们知道互联网时代,要变现的成本是越来越高,打个比方,上淘宝买一样东西,你通过关键词搜索打开了搜索结果的前三页,通常前三页是比较有转化率的。ok,现在展现在你面前的产品有abc甚至更多,这些里面有些有不少的评价,有些呢评价却不多,但他的发货地址离你不远,假如你对这个产品要得比较急,我相信在同等质量和价格近似的情况下,你会选择发货比较近的那一家!我所说的这些貌似跟水军没什么关系,但是互联网时代,怎么可能没有关系,难道你平时网购都喜欢给人写评价,我很负责任地告诉你,我两年网购可能写评价都不会超过2个,为什么?我买东西一定要写评价吗?那么这些评价有是怎么来的,刷呗,竟然刷了,我们就可以理解为水军的一种!ok,来个更直白一点的水军骚操作,虚拟世界最不缺的就水军,他们靠这些存活。明星作秀需要水军呐喊欢呼,企业新品发布,需要水军来开先锋,有时候水军是一种良心的存在。为了提高他的效率,更快的把产品推广出去,这些水军就相当于刷单里的评价!
马蜂窝承认存在部分虚假点评,这算不算不正当商业竞争?马蜂窝要为其负责吗?
#马蜂窝被指数据造假# 马蜂窝这一回被捅了“马蜂窝”,被指数据造假,85%的点评不真实。其实,现在快速崛起的互联网企业,哪一个不是烧钱刷数据、烧钱做广告?企业短时间内能够创造辉煌,全是用钱堆出来的。网络数据造假是网络平台的生存法则,大家都造假,你不造假就会被打趴下被淘汰。经济好的时候,大家都这么做,谁也没觉得不合适。 如今经济不景,竞争对手之间就很在乎这种“偷盗”行为了,被捅“马蜂窝”是意料之中的事。所以潮水退去,活下来的才是真正的厉害!
和豆瓣、大众点评、知乎等内容型社区一样,缓慢发展、佛系发展是马蜂窝的代名词。
UGC内容是内容型社区的核心,也成为BTA等巨头互联网公司难以侵入的护城河,但是随着“小声比比”对于占到官网总点评85%的合计572万条餐饮点评、1221万条酒店点评的抄袭,马蜂窝只有招架之功,被口诛笔伐的马蜂窝到底做错了什么?
1、并不专业团队的火上浇油
并不专业的团队是马蜂窝在数据造假事件中处处被动的关键,也是马蜂窝目前进退维谷的根本原因。
首先是公关团队的不专业。公关团队错失了黄金4小时的核心应对时间,同时一纸诉状让双方战事升级为互联网舆论,明显与“小声比比”团队保持沟通才是最好的解决途径,哪怕是类似支付宝彭蕾式的道歉也完全可以消弭事件,但完全看不到马蜂窝PR的专业度;
其次是技术团队的不作为。数据造假是互联网行业或多或少都会涉及的,这和互联网模式和投融资有关,原本并不会引发主流媒体的讨论,但马蜂窝对于数据的去噪以及处理明显是不专业的,同时在事件爆发后并未进行更深度的防爬等技术处理;
再次是市场团队的不专业。马蜂窝的一位市场经理作为个人接受央广的采访并发布公关口径,此时让公关或者创始人出面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而用了12年的晦涩且导致很多人输入错误的“蚂蜂窝”品牌也说明市场团队的后知后觉。
马蜂窝近年的营销做得可圈可点,比如未知旅行等营销具备不错的美誉度,但在危机公关面前,马蜂窝显露出了一个以兴趣为聚合的团队在内容上尽管专业,但在其他方面却完全跟不上互联网发展的窘迫现状。
2、被资本裹挟的创始团队
被资本裹挟是互联网公司必然经历的过程,想要获得快速增长必然需要给资本市场以交代,当然成仙的阿北(豆瓣创始人)和富二代顽主肖异(穷游创始人)除外。但是如果跟不上资本,那最终只会像张涛、徐易容一样出局。
作为第一代互联网从业者的陈罡和吕刚显然深谙此道,迄今为止,马蜂窝获得了今日资本、启明创投、高瓴资本、淡马锡等机构的3.3亿美元融资,目前,马蜂窝准备开启E轮3亿美元融资,估计20~25亿美元。
资本要的是增长速度,所以马蜂窝做了自由行,又接入了携程、途牛、飞猪等多个OTA在内的产品以增加营收,以亏损的方式增加GMV和市场份额,2017年整体GMV接近百亿,已经接近途牛MV的20%左右。
但资本要的不仅是营收的增长更是用户的急速增长,因此点评作假就在这样的契机下发生了,这也是为什么数据作假是在2015年新融资前后发生的。
资本的裹挟让马蜂窝迷失了方向,也让众多的互联网创业者不得不随着资本的引导交出成绩单,而对于资本来说,真假与否并不重要,跑赢竞争对手找到新的接盘侠推高股指才是核心,所以资本反而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之前朱啸虎为映客数据造假背书就是最直接的表现。资本的放纵也形成了共享单车、直播、百团大战、无人货架等行业快速发展和没落的根源。
资本的追捧、套现的压力、不专业的团队造成了马蜂窝目前的困境,而随着一纸诉状,马蜂窝和“小声比比”的战争还将继续。
其实,互联网不正当竞争(抄袭、恶意差评等)在早先几年就涌现了很多案例。由此也促成了在2018年1月1日,修改后经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议通过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的施行。其中新《反不正当竞争法》首次对互联网领域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作出明文规定,同时大幅提高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造假抄袭早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在互联网时代,知识经济迅猛崛起,信息的流通也前所未有的便捷。所谓“内容为王”,通过优质内容吸引关注,从而实现变现,本无可厚非。但是优质内容毕竟产出有限,有些商家为了导入更多流量、提升用户活跃度,就使用垂直搜索等相关技术对于特定行业的网站的信息进行利用。
但是在以往的诸多案例中,司法部门也已明确指出,这样的信息利用,应该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不得对该网站造成造成市场替代的后果,否则即构成不正当竞争。
而据乎睿数据的爆料,马蜂窝抄袭的餐饮、酒店类点评数量已经占到了其官网声称总点评数的85%。在这样一个不可思议的占比面前,很难说它没有“搭便车”的嫌疑。甚至已经对被抄袭网站的相应内容产生了所谓的“市场替代”,在使自己获益的同时,部分损害了被抄袭网站的利益。
当然,马蜂窝也已做出回应,双方上演了诉讼和反诉讼的戏码,届时相关部门介入,要挖掘更加具体的证据,才可能对整个事件做出定性。
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借由此次事件,互联网不正当竞争的浑水,已经被搅起来了,从微博、朋友圈的反映来看,公众对此事也抱有极高的关注,也许会有越来越多的内幕会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