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社区营造社区规划培训班(初级)
项目简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并进一步强调要“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基层治理共同体”。2023年政府报告中,“保障基本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提升社会治理效能”依然是未来重点工作。社区是人民群众生活的基本单元,也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随着公共服务资源进一步向社区下沉,具备较强专业性和先进理念的社区营造/社区规划人才将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中发挥更为关键的作用。
为进一步提升社区营造/社区规划在实践方面的可能,培养一批专业知识和实务能力兼具的社区营造/社区规划实践者,特组织本次培训。在帮助学员掌握社区营造/社区规划基础知识的同时,为学员提供机会了解如何借助大数据手段,形成有效的评估指标并促进多方参与,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专业化与智能化水平。
课程优势
师资力量雄厚: 智能化社区营造/社区规划培训的师资力量雄厚,任课教师大多来自于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科学学院、建筑学院,有突出的学术成果,在社区营造、社区规划方面的研究已有所建树,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一定的影响。同时联合国内其他高校教师以及经验丰富的实务工作者共同教学。
教学基础扎实: 公共管理学院下设的社会组织与社会治理研究所以及挂靠的校级研究机构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在基层社会治理领域深耕多年。自2010年起,清华大学社区营造/社区规划课程团队致力于在大陆地区推广社区营造的理念与工作方法,每年举办各种类型的社区营造讲座、培训,并于2017年成功举办了首届清华大学社区营造研修班,积累了相当规模的理论与实务相结合的业内专业师资及成型的课程体系。在此期间,团队出版了系列教材与案例集。2019年,总结各地经验的《社区营造及社区规划工作手册》出版,形成了一整套开展社区工作的实务操作方法,对相关人员在社区的工作开展大有裨益,也为社区营造/社区规划的培训工作提供了教学支撑。
实践经验丰富: 社区营造/社区规划课程团队当中的不同学科背景的老师们各自开展了探索社区治理新模式的丰富实践,既有学者主导的社区实验,也有诸如“义仓”、“社区花园”等多种多样的各地实践可供学习。
大数据工具率先体验: 在推动社区营造实践的过程当中,社区营造/社区规划课程团队亦开发出建立在微信平台当中的大数据社区治理工具,学员可以通过对大数据社区治理工具的学习与实操,体会建立在社区营造/社区规划基础上的大数据评估方法对基层社会治理的效用。
目标学员
(1) 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有意愿学习、传播社区营造/社区规划理论知识并推动相关社区治理实践应用者;
(2)枢纽型社会组织负责人及相关人员;
(3)房地产公司以及社区物业公司经理;
(4)社区与街道工作人员。
注: 党政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领导干部报名需符合中组部文件规定。
课程设置
智能化社区营造/社区规划培训班(初级)学员,须在黄河雨课堂平台修满线上课程共计20学时,学习过程中采取线上听讲、完成随堂练习后进入下一节课程的自主学习模式;线下须修满16个学时的课程(包括参访学时在内),整个培训项目共计36学时。
社区治理概论
社区营造基础
社区规划基础
社区实务概览-1
社区实务概览-2
社区政策解读
社区规划原理
大数据社区治理
社区营造实验点参访
领衔师资

王 名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

罗家德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系与公共管理学院合聘教授、博导,清华大学计算社会科学与国家治理实验室社会学组PI,Journal of Social Computing主编,中国社会学会社会网暨社会资本研究专业委员会创会主席。
刘佳燕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系副教授。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与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访问学者。研究和教学方向主要为城乡社会规划研究;社区营造与住房研究。

蓝煜昕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会组织管理、城乡基层社区治理、公众参与环境治理、政府购买服务。

谈小燕
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副教授,清华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后,京台社区发展论坛顾问,清华大学“清河实验”治理组组长。

侯晓蕾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教授,建筑学院十七工作室导师。担任北京市历史文化名称保护学术委员会专家委员、北京市街区治理与责任规划师工作专业委员会专家委员、中国建筑学会园林景观分会理事、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景观学与美丽中国建设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责任规划师、风景园林期刊特约编辑、中国园林期刊审稿人。

刘悦来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上海四叶草堂联合创始人&理事长 。
吴 楠
南京互助社区发展中心理事长,翠竹社区互助中心、明志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南京青年公益发展促进会社会服务委员会会长。

刘 飞
成都爱有戏社区文化发展中心创始人、主任,民政部首批全国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成都市人大代表,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常务理事,成都市锦江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副会长,西南民族大学社工专业客座教师,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客座专家,民政部民间组织服务中心全国社会组织教育培训师资库授课教师。

梁肖月
中共河北省委党校(河北行政学院)社会和生态文明教研部讲师,社会工作师,清华大学社会学博士。
注: 以上仅为中心部分师资,不作为课程承诺,具体授课教师以实际课程安排为准。
招生计划
立项 号 : 2405910050
线上课程: 2024年8月-10月
面授课程 : 2024年10月
面授地点: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市)
在线学习网站: 黄河雨课堂
学费标准及交费方式
学费标准: 6000元/人/期(含学费、场地费、参访交通费及其他相关材料费等)。学员往返交通、食宿自理。
报名流程
报名负责人
陈老师 135 5250 5274
万老师 166 1997 1096
报名邮箱
chenmianting@tsinghua.edu.cn
证书颁发
圆满完成本项目,符合结业条件,将获得由清华大学终身教育处统一颁发的“智能化社区营造/社区规划培训班(初级)”学习证书,加盖“清华大学继续教育证书专用章”,证书号可登录清华大学继续教育与认证网站查询,网址
http://thtm.tsinghua.edu.cn。
【本项目招生截止时间】
2024年10月18日
供稿丨干部教育中心编辑丨王瑞琪审核丨朱旭峰
杨振宁亲临,超100位院士参与!江苏这2位教授荣获科学探索奖,每人奖300万!
近日,首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在北京如期举行,此次评选出的50位获奖者经过初筛、评审、复审以及终审答辩4轮,最终从1335名申报人中脱颖而出,申报人与获奖人比例约为25:1。其中,东南大学2位青年科学家获得此奖,他们分别是土木工程学院徐赵东教授、建筑学院杨俊宴教授,他们将连续5年、获得总计300万元的资助奖金!
"科学探索奖"由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与北京大学教授饶毅,携手杨振宁、毛淑德、何华武、邬贺铨、李培根、陈十一、张益唐、施一公、高文、谢克昌、程泰宁、谢晓亮、潘建伟等知名科学家共同发起是面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领域支持在中国大陆全职工作的45周岁及以下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一个公益性奖项。颁奖典礼上,作为共同发起人之一,世界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颁奖典礼的最后上台发表演讲,表达了对科学探索奖发起机构腾讯基金会的感谢,并寄语青年科研工作者。
此次奖项涉及生命科学、天文和地学、数学物理学、化学新材料、信息电子、能源环境、先进制造、交通建筑、前沿交叉9个领域。评审工作共有350多位各领域的专家参与,在奖项的提名、推荐、评审过程中,超过百位两院院士参与其中。"科学探索奖"的奖项奖励经费将采用企业投入、公益运作的方式,不求商业回报,并将长期运营下去。同时还会持续举办各类围绕"科学探索奖"的活动,助力搭建青年科技工作者的交叉学科交流平台。
徐赵东教授获奖理由 :他在磁流变智能减震材料与一体化智能减震结构、低频高耗散粘弹性减震结构方面的成绩得到了肯定,同时奖项也支持他在多维隔减震和复杂土木结构减震等问题上的探索。
徐赵东,东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万人计划(创新领军人才)、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江苏省特聘教授(重点资助)。
截至2018年8月,主持完成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支撑计划重点课题、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正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项目、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等。已在ASCE、ASME等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256篇,其中SCI收录92篇,EI收录157篇,国际会议论文37篇,ISTP收录26篇,受国际学术声誉首位的出版巨头Elsevier出版社邀请出版英文专著1部及出版中文专著3部,主编或参编国家行业标准4部。获国家发明专利30项、实用新型专利27项、软件著作权2项。
杨俊宴教授获奖理由: 肯定了他围绕智慧城市大数据研究,构筑了基础理论到关键技术再到工程实践的科研全链条,并支持他在智能化城市设计、城市大数据预测等问题上探索。
杨俊宴,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东南大学城市中心区研究所所长,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和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中央高校科研专项资金"重大科技项目培育计划"支持对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城市规划学科、人文地理学科),建筑学科最高期刊《城市规划》、《中国园林》杂志特约审稿专家,江苏省科技厅咨询专家。研究重点为城市中心区与大尺度空间城市设计。杨俊宴教授是城市中心空间形态的研究领域的佼佼者,2013年出版了重量级大部头著作,江苏省"十二五" 规划重点图书:《城市中心区规划理论设计与方法》,系统讲解城市中心区相关理论、区位演变、规模测算、格局结构,是一本迄今国内最全面深度的城市中心区理论专著。近年来,杨俊宴教授主持完成了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部(省)科技计划课题和《广州市级中心体系规划》、《无锡城市空间形态规划》等20余项重大规划实践项目,在SCI期刊、《城市规划》、《建筑学报》等学术期刊和海内外学术会议发表论文近百篇,出版和合作出版学术著作9部,主持和合作完成的教学与科研课题先后获奖34项。
更多校园资讯,欢迎关注东南大学本科招生头条号!
本文部分素材来自:东南大学官微、官网、东南土木公众号,成都科技、深圳特区报
相关问答
房屋规划与宣传不一样怎么办啊?-在线法律咨询|律图
律图审稿专业委员会3轮严审房屋规划与宣传不一样怎么办啊?10w+浏览匿名2021...园林景观,在规划中根本就不存在,甚至有可能实际是道路、垃圾中转站等。根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