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航科技注入乐凯胶片 央企志 中国航天科技:国家战略科技的核心载体

用户投稿 19 0

央企志 中国航天科技:国家战略科技的核心载体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航科技)是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国家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中航科技成立于1999年7月1日,其前身源于1956年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首任院长是钱学森),历经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的历史沿革。

中航科技辖有1个体系院、8个研究院、12家专业公司及6家直属单位,拥有15家境内外上市公司。现有从业人员17万余名。主要从事运载火箭、各类卫星、载人飞船、货运飞船、深空探测器、空间站等宇航产品和战略导弹、战术导弹、无人系统等武器产品的研究、设计、生产、试验和发射服务。

中航科技大力发展卫星应用、无人系统与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电子信息与智慧产业、节能环保与新能源等航天技术应用产业,是我国拥有自主可控通信卫星资源的基础电信运营商,是影像信息记录产业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产品提供商。

中航科技包含以下机构

中航科技注入乐凯胶片 央企志  中国航天科技:国家战略科技的核心载体

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

专业公司 ——中国卫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乐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长城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四维测绘技术有限公司、航天科技财务有限责任公司、航天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中国航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北京神舟航天软件技术有限公司、深圳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

直属单位 ——中国航天系统科学与工程研究院、中国航天标准化与产品保证研究院、中国航天科技国际交流中心、航天档案馆、航天通信中心。

上市公司 ——中国卫星、航天机电、航天动力、航天电子、中国航天万源、航天控股、亚太卫星、乐凯胶片、航天工程、航天智造、航天智装、航天彩虹、中国卫通、中天火箭、航天软件。

目前,陈鸣波担任中航科技董事长、党组书记,周劼担任董事、总经理、党组副书记。

"中国制造2025"力挺航天装备 9只股有望"飞上天"

中航科技注入乐凯胶片 央企志  中国航天科技:国家战略科技的核心载体

中国网财经“中国制造2025”系列报道:

中国网财经6月10日讯 (记者 刘小菲)沪指在站上5000点后震荡加剧,多空博弈空前激烈。在经历几天连续跳水急跌,但最终均被强势拉回之后,周二的A股市场终于被空头占了上风,三连阳格局终结。两市有超过1000只个股飘绿,但中国一重、中航重机等航天军工概念股却纷纷逆市涨停,让持有的投资者倍感惊喜。从资金流向来看,昨日有115.04亿资金流入航天军工板块,主力做多意愿强烈。

对于航天军工股的强势上涨,多家机构认为除市场风格转换,该板块年后存补涨需求之外,资金对国企改革预期及“中国制造2025”的爆炒功不可没。银河证券称,“中国制造2025”承载着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民族梦想,也是未来十年经济发展的大方向和主要引擎所在,相关概念股有望在下半年收获大级别行情,而作为高端制造的先锋航天军工或率先爆发,迎来战略性配置的历史性机遇。

跻身航天大国行业

众所周知,高端装备制造业作为我国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承担了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重任,而航天军工行业作为高端制造业的先锋,国家政策扶持不断加码,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从运载火箭研制发射,到应用卫星提供大规模业务服务,再到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的成功,都意味着我国已经跻身于世界航天大国行列。

然而,在航天装备的规模、性能以及航天产业化发展水平方面,我国与美国、俄罗斯等航天强国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其中深空探测领域差距最大。据了解,深空探测是人类探索未知及前沿科学的重要途径,截至目前,美国已经完成了太阳系内所有行星的探测,而我国迄今为止只发射了两个月球探测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另外,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体系不完备、大容量高端通信卫星运载发展滞后,运载和进入空间的能力不足等问题也困扰着我国航天业的发展。

航天装备成“中国制造2025”重点 成长空间打开

由于太空应用席卷了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领域,为了提升核心竞争力,多个国家出台了航天发展计划。而对于航天正处于试验应用向业务化应用、产业化发展的转型关键期的中国来说,先进的航天装备显得尤为重要。所以,市场普遍认为“中国制造2025”的到来对航天业来说是一场“及时雨”。

《中国制造2025》围绕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明确了9项战略任务和重点,并把航空航天装备等十大领域列入了重点突破发展行列。针对航天设备的发展,《中国制造2025》明确规定,要发展新一代运载火箭、重型运载器,提升进入空间能力。加快推进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新型卫星等空间平台与有效载荷、空天地宽带互联网系统,形成长期持续稳定的卫星遥感、通信、导航等空间信息服务能力。推动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工程,适度发展深空探测。推进航天技术转化与空间技术应用。

工信部在当天的解读文件中也表示,未来十到十五年,我国航天发展以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为主,适度开展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积极推进军民融合,形成具备强大国际竞争力的航天产业。为了实现航天强国的目标,工信部还表示要在加速推进数字化智能化与产业化发展、掌握核心技术、加速市场化体制机制创新、实施军民融合及加大国际合作力度等五个方面苦下功夫。

广发证券研报指出,“中国制造2025”规划已经正式出台,相关的金融扶持及财政资金的使用等配套政策也将陆续到位,预计智能制造将成为贯穿全年的投资机会,而被写入重点发展领域的航天装备也将进入黄金发展期。国泰君安表示,“中国制造2025”将带领着军工业进入了转型升级大周期,航空航天装备等高端制造业占比有望超过一半,成长空间进一步打开,中国卫星、欧比特等龙头企业最值得关注。

上市公司围绕“中国制造2025”布局 股价上涨动力足

与各个国家抢夺航天制高点同步而来的是,A股中的不少上市公司也看到了“中国制造2025”给航天业带来的机遇,纷纷加大了该领域的布局。

从事小卫星、微小卫星研制业务和卫星应用业务的中国卫星,自2013年以来就通过融资、定增等多种方式不断加码主业,这也带动了公司净利润连续两年持续大增。2013及2014年报数据显示,中国卫星分别实现净利润3.05亿、3.56亿元,同比涨幅为13.04%和16.53%。招商证券认为,在“中国制造2025“带动下,我国卫星研制市场规模或飙升至400亿元,有望给公司带来不低于15%的业绩增速。国金证券给予了该股100元的目标价位,相对于了昨日70.48元的收盘价,上涨空间超过40%。

航天工程利用航天液体火箭发动机和运载火箭在燃烧、传热、流体动力等方面的研制成果和研制条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航天粉煤加压气化技术。2014年年报显示,公司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12.36亿,专利及通用设备的销售贡献了9.94亿,占比超过80%;航天动力则依靠航天军工流体技术和惯性导航技术,研制开发了一些列产品,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等多个领域。中国网财经注意到,这两家重型火箭研制公司的发展战略,与“中国制造2025”规划中提到的“推进航天技术的转化”不谋而合。

另外,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于3月份进行了第二次试车,最难的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有望在2016年迎来首飞。除此以外,该集团还启动了长征七号及新一代小型运载火箭的研制。据了解,航天科技集团旗下有6家公司在A股上市,除了前面提到的中国卫星和航天动力,航天电子、四维图新、航天机电、乐凯胶片上涨动力也十足。

自“中国制造2025”落地以来,A股市场上的航天军工概念股的热情就已经被点燃。截至昨日收盘,除了处于停牌状态的航天电子、振芯科技以外,其余个股全部实现了正收益。其中耐威科技涨幅高达359.48%,航天通信上涨114.71%,航天动力、中航动控、航天晨光等其他7只股也收获了超过了20%的涨幅。

申万宏源称,“中国制造2025”给航天装备带来了10年的政策红利,航天军工板块的估值有望持续提升。由于文件中重点提及加强卫星遥感、通信、导航等空间信息服务能力,中国卫星、中海达、海格通信成为最直接受益的标的而有望率先爆发。民生证券在看好这三只股后市的同时,还为投资者推荐了中航动力、中航动控、中航飞机、中直股份、洪都航空、四川九洲等其他6只股,其研报称在“中国制造2025”政策红利的带动下,后市股价有望继续走高,可给予重点关注。(中国网财经“中国制造2025”特别报道组)

相关问答

央企上市公司的名单有哪些?-股票知识问答-我爱卡

[回答]1、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旗下A股上市公司:核科技、中国核电。旗下港、美股上市公司:核国际。2、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旗下A股上市公司:中国卫星、...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